作為古代中國兩位偉大的改革家,商鞅和王安石的命運為何截然相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幾年來,我們國家一直在倡導改革,無論是在官員上,還是在軍隊上,都開始大刀闊斧。

為什麼要改革?因為一場好的改革可以讓一個國家更為繁榮富強。

其實不僅是在現代國家在倡導,古代的歷代王朝,它們也都進行過大大小小的改革,也叫變法。

這其中最為顯著和熟知的就是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

圖一/商鞅變法

圖二/王安石變法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商鞅變法中的主導者商鞅。

商鞅,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思想家(法家傑出的代表人物)。

他在當時的秦國開始變法之旅,可以說千難險阻,當時的奴隸貴族上層基本上都在反對他。

不過在秦國君主秦孝公的支持下,得以實施下去。

在他執政的短短的二十餘年,使秦國實力長期凌駕於東方六國之上,也為後來秦國兼并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三/商鞅

圖四/秦孝公

圖五/商鞅變法後秦國地圖

第二位王安石。

要說商鞅的變法使秦國由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王安石的變法就具備了近代變革的特點,連列寧都稱他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他的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但對當時的北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圖六/王安石

圖七/北宋疆域圖

對於這兩個改革家,他們的命運又是不一樣的:商鞅最後被車裂而死;王安石只是被罷相,得以善終。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兩人有如此大的差別?

究其這兩者的比較,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其一,和他們身處的政治環境有關。

秦國當時是一個純粹的尚武國家,國民人人好戰,且奴隸制的影響還未全部消除,所制定的法律又極其嚴厲;而北宋也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由於唐末的武將藩鎮割據和五代的武將皇帝的影響,導致宋朝皇帝對武人的忌憚,對武將的權力不斷收回,文人的地位提高。

除非犯了對國家和帝王有威脅的事,一般上文臣是罪不至死,頂多是被罷官。

其二,和他們本身的性格和所受的思想文化有關係。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自幼學習法家思想,崇尚法家文化,所實行的變法當然會有法家的特點,且本人剛張,容易得罪人;而王安石則不一樣,是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一員,同時也是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變法帶有儒家思想,再加上當朝皇帝帶有愧疚感(因為一會支持一會反對)和反對派沒有趕盡殺絕。

總歸來說,改革都是很艱辛的,各方面的壓力和阻礙撲面而來。

商鞅和王安石可以算得上大無畏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商鞅為什麼非死不可,而改革卻史前的成功?

在歷史小說《大秦帝國》中,作者將商鞅塑造成了「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完美主義改革英雄。連商鞅最後被車裂,都是因為他自己的選擇,他要用鮮血和生命來捍衛自己的改革成果。書中那漫天飛雪及佳人相隨的...

有關商鞅、王安石、張居正、的一些看法。

文/卡卡羅特 圖/網絡變法:歷史名詞,讀音是biàn fǎ,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事件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鄒忌的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