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大的悲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成功也好, 失敗也罷,諸葛亮都與他的隱居隆中密不可分。

他的「逆天而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為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決策;他受命託孤全力輔助阿斗,是為了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他的生活儉樸、廉潔奉公、清心寡欲,是隆中自給自足生活的一種延伸,更是為了實踐他在隆中所形成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人生哲學; 諸葛一生惟謹慎」,不敢弄險,如果隆中山水奇崛巍峨,恐怕他在治國用兵上也就能妙計迭出、以奇制勝了……

諸葛亮雖然走出了古隆中,但終其一生,也未能走出「隆中意識」;他自從走出隆中後便一次也沒回過隆中,可他卻時時躺在隆中的懷抱里舊夢重溫;他雖然聽從著道德與意志的力量義無反顧地向前走著,卻不時地回首眺望,目光越過重重關山最後落在隆中的上空難以離開……這便是諸葛亮怎麼也無法化解的,與血肉交融一體的,隆中情結、隆中意識!

儘管歷史無法假設,但我仍常常回溯時光向著三國那激盪的風雲叩問: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出山,如果他晚出兩年,如果他輔助的不是劉備而是劉表或曹操或孫權,那該是怎樣的一番光景呢?

時勢可以造就英雄,英雄無法創造時勢。

可英雄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卻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雖然無法阻止、改變歷史的向前發展,卻能加速或延緩歷史的進程。

遙想當時,曹操揮師南指,荊州已降,東吳一片恐慌,此時若沒有諸葛亮的介入,沒有他的聯吳抗曹,劉備將死無葬身之地,東吳也會望風而降。

中國歸於曹操一統,也就沒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發生了。

若謂不信,即將諸葛亮從《三國志》或《三國演義》中抽出試試,一部三國歷史,該怎樣發展怎樣寫下去呀?沒有諸葛亮的出山,不僅一段三國,就是整個中國的燦爛歷史,恐怕也要因此而失色許多。

然而,歷史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你可以從各種不同角度來觀察它、解釋它、演繹它,卻怎麼也不能重新改寫那些已然發生的基本事實。

諸葛亮也是如此。

他的出山是一件無法更改的事實。

即使活在今天,他也仍要走出古隆中進入到喧囂的歷史中心來的。

這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傳統,也是他們的莫大悲哀。

從古到今,中國知識分子都是以儒家的入世為主、道家的出世為輔。

乾坤清朗,明主現世,他們就出山了,積極進取,博取功名,建立功業;一旦遇挫,或遭貶謫,就退隱山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可一顆心,仍記掛著君王,仍在尋找時機,翹首以待。

他們的退隱入山,大多是求得聲名,待價而沽,積累更多的政治資本,為了更好地出山。

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中,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心態作了概括而準確的精彩描寫:「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為什麼知識分子的臉上總是掛滿憂愁無法開顏?關鍵在於封建統治太專制太殘暴,老百姓太艱難太困苦了。

作為渺小的知識分子,光是憂愁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居廟堂之高,君王高興了,就拿你當個工具使一使來用一用;不高興了不耐煩了,就要將你關進牢獄,弄不好還要開刀問斬。

即使到了這個份上,你還得腦袋碰地,將頭磕得山響,一個勁地謝恩。

古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哪有半點人格尊嚴可言?

而這一切,都是自己找的,是自己作踐自己,自己糟遢自己。

你一天到晚憂這個憂那個,誰又來買你的帳呀?君王不買帳自不必說,就是老百姓,看見你這副愁眉苦臉的酸腐迂夫子怪相,也要作踐你幾句,說你是書呆子,他們倒常能苦中求樂自得其樂,達觀開朗得很呢!

寫到這裡,我真的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感到深深的悲哀。

即便最優秀者如諸葛亮,也不能走出這一無形的巨大的怪圈。

他雖然得道家之風韻,但兒時的儒學根底決定了,他從小想著的就是當官,他說他的同學只能當怎樣怎樣的官,而他卻能當位極人臣的如管仲、樂毅那樣的大官。

所不同者,他想當的是大官與清官,是匡時救民的官。

不管當怎樣的官,反正沒能掙脫「官」的範疇。

他的隱居隆中就是為了當官,因此,其出山是怎麼也無法避免的,就看投靠誰依附誰了。

他終於遇到了劉備,有一種如魚得水之感,對劉備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但劉備並不怎麼把他當回事。

明明在隆中談得好好的對策,說得好好的價碼,可劉備就是要破壞,硬要跟東吳打一場惡仗,根本不把他這個丞相放在眼裡。

慘敗而歸,憂憤交加,快要咽氣了,這才想起諸葛亮的英明,這才想到要真正地用一用他,才來了個臨終託孤。

諸葛亮自然又是感激得不行,結果是這個怎麼也扶不上牆的阿斗也不怎麼把他當回事兒,興之所至,可以一紙詔令,打亂他的戰略部署,兒戲般地將他從前線召回。

知識分子要干成一點事兒,也真夠難的了。

如果諸葛亮此時取而代之呢?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什麼事情都做得,就是這儒家的忠義萬萬不能破壞!

於是,諸葛亮活到五十四歲這一坎上,就死在了北伐中原的任上。

他不僅死得其所,也死得其時。

二十七歲出山,為蜀國奔波了二十七個春秋撒手而去,兩個二十七,多麼富有意味的神秘之數呵!

他謹慎了一生,勤勉了一生,奮鬥了一生,馳騁了一生,可就是怎麼也沒有真正走出他所隱居的古隆中。

不唯他,中國歷史上,又有多少知識分子走出過這一無形的磁場、這一巨大的怪圈呢?

「學而優則仕」,讀書了不做官去幹什麼呢?這好像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

如果我將這一疑問放在古代,那麼,不正常的倒是我了。

我無法苛求他們,我只想說,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壤決定了一切。

在一個「官本位」的社會裡,人生的價值只有通過做官才能實現。

當一個個憔悴而憂愁的身影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擁擠不堪時,我心中涌動的是一股莫名的悲哀,除了悲哀還是悲哀,唯有悲哀而已。

於是,也就不難理解諸葛亮定格在我腦海里的那一抹苦澀的微笑了。

其中自有他的難言之隱,也有對後世一代代知識分子的失望。

所幸的是,人們的價值觀日益變化,變得多元化起來,讀書再也不僅僅是為了做官。

價值的實現途徑也越來越多了,整個世界,包括中國在內,正悄悄地發生著一場深刻的權力轉移——由做官到金錢而知識。

今日,不少知識分子已真正「走出古隆中」,超越了諸葛亮的隆中情結隆中意識。

他們已經走得很遠很遠了,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那遙遠的地平線……

恍惚中,諸葛亮的形象又出現在我眼前,那留在嘴角的微笑,似乎由苦澀漸漸變得燦爛起來。

本文摘自:《歷史的張力》曾紀鑫,九州出版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熱鬧的大三國時代,留給沉默無言的勝利者

三國,在君王割地的大三國時代,這個時代是給一點光芒就可以發掘的時代,這個時代升起了太陽,更何況是三個太陽!世人皆尊劉貶曹為什麼?因為劉備是皇室宗親,皇室宗親要幹什麼,他就是正道!打著正道的旗號打...

中國歷史上五大軍師——諸葛亮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從小在課本上,在電視上可以說對他已經很了解了,小時候總是很崇拜他,覺的他太牛了,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神機妙算,現在終於能客觀的來看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