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以禮來降」運動的先驅——王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倘若武力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我太祖武皇帝必能掃清六合,席捲八荒。

國安民樂,豈不美哉?——王朗

【遙想當年意氣時】

時間回到東漢末年,那時的王朗還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與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公子哥不同,寒門出身的王朗知曉,想要攀登到權力的頂峰,自己必須努力入仕。

在東漢末年,察舉制還是主要的選拔官員的方式之一。

如何能夠得到官家的青睞和認可呢?王朗選擇了當時年輕人普遍採用的方法——研習經學。

在中國漢代獨尊儒術後之後,經學便特指研究儒家經典,是一種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

研習經學可以說是古代的高考,而各種經學古籍則是官方指定教材。

世居東海之濱的王朗找到了自己的名師,當時官拜太尉的楊賜。

楊賜出身「弘農楊氏」,祖父楊震、父親楊秉均官至太尉,楊賜自己沒有給祖先丟臉,也位列三公之一的太尉。

兒子楊彪也給宗族長臉,在漢獻帝時歷任三公(司空、司徒、太尉)。

可惜到了楊賜的孫子那裡,歷任三公的傳統中斷了。

不過相比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這位沒有當上三公的「雞肋」楊修,名氣可比先祖們要大得多。

找到了奮鬥方向的王朗此後便在楊賜門下潛心鑽研儒家經學。

此時的他,心思全部都在儒家經典中,雖然外面爆發了黃巾起義,可是王朗卻不以為意。

因為他知道,那些農民起義軍口中所喊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並不成立,因為只要有經學在,蒼天就不會塌下來。

年少時的王朗對武力總是表現得漠不關心。

他覺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在於經學,而不是武力。

不過王朗的這種態度,因為恩師楊賜的去世以及軍閥割據時代的到來而發生了重大改變。

(經學大家王朗)

【奸佞在朝嘆奈何】

中平二年(185年),楊賜在重新擔任司空的不久後去世了。

他的去世給了王朗很大的打擊。

「恩師的治世理想還沒有實現,怎麼就撒手人寰了呢?」「到底是思想重要,還是身體重要?」此刻的王朗已經開始在內心深處對經學的重要性產生了一些懷疑。

同一年,前任司徒陳耽的死,加劇了王朗心中經學信念的崩塌。

陳耽歷任三公,為官清正。

當時的太尉許馘、司空張濟為了自己的官位,一味地取悅宦官,又收取賄賂,對於宦官子弟貪污都置之不理。

更加可惡的是,許馘和張濟將大漢王朝邊遠郡縣的二十六個為官清廉的父母官稱為民蠹。

許多人聽聞,都想要進朝為他們訴說冤屈。

陳耽當時作為司徒,以此上疏陳說許馘和張濟結黨營私,好人蒙冤而壞人卻逍遙法外。

陳耽因為此事得罪了宦官,反被他們誣陷,冤死於獄中。

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起義成為了王朗心中「理想國」破滅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平二年,西及益州(今四川、貴州和雲南北部),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一帶),都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軍起義。

中原地區有山、黃龍等義軍數十股,大者有兵二、三萬,小者六、七千。

青州黃巾軍聲勢最為浩大,有將近一百萬人。

另一支黑山軍的人數也快到一百萬了。

這些黃巾軍攻打郡縣,誅殺官吏,此起彼伏,已經形成了燎原之勢。

「難道蒼天真的已經傾覆了麼?」王朗覺得,作為「蒼天」的經學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了,也許,武力的「黃天」真的來臨了。

於是,在楊賜死後,王朗棄官服喪,不再過問經學之事。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王朗結識了一位世外高人,並且虛心求教,習得了一身好武藝。

服喪期滿後的王朗,早已不是年輕時死讀經學的文士。

此刻的他只想知道,到底是經學重要,還是武力重要。

所以,即便是被人推舉為孝廉,王朗還是拒絕了。

後來,徐州刺史陶謙舉薦王朗為茂才。

王朗覺得是時候施展自己的抱負了,便答應了他。

初平四年(193年),漢獻帝被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控制,時任徐州治中從事的王朗,與徐州別駕趙昱建議陶謙遣使向獻帝進貢,「《春秋》之義,求諸侯莫如勤王」,以表示對漢室的支持。

陶謙聽從,並命趙昱帶奏章前往長安。

漢獻帝接到奏章後,十分讚賞,於是將陶謙升為徐州牧、安東將軍,王朗也被任命為會稽太守。

也就是在會稽這個地方,王朗又一次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了懷疑。

(何為正道?)

【以暴制暴能安良?】

王朗在會稽這裡開民智,起民心,監察盜賊,守護百姓。

在他的治理之下,會稽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萬姓傾心,四方仰德。

」暴力問題在這裡是不存在的,因為這裡有一位崇尚以暴制暴的王朗。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位號稱「小霸王」的軍閥子弟孫策從壽春趕來,欺負自己的好基友嚴白虎。

這可讓王朗忍不了,自己連忙帶兵前去與嚴白虎匯合,想要教訓一下這個「鐵頭娃」、「愣頭青」。

在那個時候,王朗還沒有形成「以禮來降」的系統思想。

在他眼中,只有武力上的暴力,以及語言上的暴力。

王朗引兵會合嚴白虎,與他一同陳兵于山陰之野。

兩陣對圓,「小霸王」孫策策馬橫刀,對王朗說道:「我率領著仁義之兵,來安定浙江,你為何前來幫助嚴白虎這個賊人?」王朗回罵道:「你既已經得了吳郡,為何又來強占我王朗的地界!我今日前來,就是特地與嚴氏報仇雪恨的!」

一言不合之後,孫策方面派出了大將太史慈,而王朗這邊則是自己親自拍馬舞刀,上前應戰。

雙方你來我往,鏖戰了許多回合。

要知道太史慈可是與孫策武力不相上下的一員猛將。

經學大師王朗能夠與之斗上許多回合,足以顯示出王司徒的膂力驚人,武藝非凡。

不過,再強的武將,也雙拳難敵四手,更何況敵人還是搞偷襲。

在與太史慈對戰的時候,周瑜和程普引軍從刺斜里殺將過來,王朗被前後夾攻,寡不敵眾,只好敗走。

王朗本打算逃到交州,卻在出海到東冶時,遭到了孫策的追擊。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王朗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選擇戰略性投降。

不過因為信仰和之前的讎隙,王朗拒絕加入孫吳。

而孫策因為敬重王朗並沒有加害,讓他獨自離去了。

【以禮來降是正道】

兵敗的王朗處於一個恍惚的境地之中。

「經學重要還是武力重要?」這一問題一直縈繞在王朗的腦中。

之後,身在曲阿王朗接受了曹操的徵召,當起了曹魏的諫議大夫。

魏明帝曹叡時,王朗升任司徒。

可能是因為被周瑜和程普偷襲留下了心理陰影,在這次「抄起武器就是干」之後,王司徒再也沒有顯露出自己足以抵擋太史慈的武力,反倒是成為了三國時期「以禮來降」運動的先導。

現在的王朗,排斥武力,妄圖將一切干戈化到「以禮來降」的文明行為之中。

他認為凡事都可以通過「禮」這一和平方式來解決。

王司徒心中的經學思想最終戰勝了武力。

可惜的是,在那個時代,這種前衛的思想不為人所認同。

諸葛亮北伐時期,王司徒為了平息「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

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的遺留問題,親自前往兩軍陣前,希望以自己的一席話語,能夠解決這場還未發生的暴力事件,並且希望找到一名繼承自己衣缽的人。

很明顯,他覺得諸葛亮不錯。

隨同出戰的郭將軍卻對此不屑一顧,在都督面前說道:「諸葛亮何等樣人,豈能聽你瞎扯?」王司徒此時,已經通曉「以禮來降」的奧義,於是放出話:「郭將軍不信,明日可到陣前觀戰,到時,便可自見分曉。

是夜,王司徒已經做好打算,要在陣前好好考量一下諸葛亮,並趁機將自己的思想傳授給他。

第二天,兩軍陣前,王司徒遇見了「饒舌高手」諸葛亮,將自己的「以禮來降」思想融入「自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和「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等隻言片語中,間接地表述出來。

王司徒認為,以諸葛丞相的才智,定能夠知曉自己的思想。

倘若諸葛亮不能聽出其中道理,說明他的才智還不足,繼承者還要另找他人。

不過放眼當時的人才之中,諸葛亮確實是最佳人選。

於是王朗在陣前翹首,對諸葛亮投以期盼的眼光。

(或許對面之人能夠理解我的思想)

沒想到,自己的一番言論,卻被對面的諸葛村夫駁斥為「粗鄙之語」、「厚顏無恥之人」。

因為自己的走眼,以及開始擔心自己的思想沒有了繼承者,加之年輕時練武所遺留下來的高血壓在這一刻發作。

王司徒一時氣上心頭,墜下馬去。

倘若諸葛丞相遇見的是年輕時的王司徒,那個膂力驚人、崇尚暴力的王朗,恐怕不等諸葛亮將「吾從未見過」說完,王司徒就早已挺槍拍馬而出,一槍掀翻了諸葛亮的嬰兒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里真正的文武全才是誰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相信童鞋們都翻過不止一遍吧?那麼按照羅貫中先生的描述,誰才是三國里文武雙全的人才呢?(注意,是《三國演義》,不是陳壽的正史《三國志》喲)童鞋們腦海中是否立刻浮現出他的高大形象?

三國人物傳之王朗

王朗(?-228年11月),本名王嚴 ,字景興。東海郯(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北)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經學家。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拜郎中,任菑丘縣長。中平二年(185年),楊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