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陵縣厚重歷史上的傳說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寧陵縣歷史上20個值得銘記的重要典故和傳說

寧陵是中華民族葛天文化、龍山文化與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融合之地,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諸多重要歷史事件在此發生。

現將葛天樂舞、禹封葛國、葛伯仇餉、張弓釀酒、大棘之戰、汋陵之戰、沙隨會盟、信陵封國、魏咎約降、呂臣封侯、劉秀避難、曹操起兵、甘露翠嶺、隋堤煙柳、褒聖南渡、寧陵之戰、五將護城、仲淹居寧、洪洞移民、毓美治水等20個重要歷史事件簡介如下。

1、葛天樂舞:即《葛天氏之樂》。

《呂氏春秋•古樂篇》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 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它誕生於原始勞動中,從形式上是一場關於農業祈禱、豐產祭祀的巫儀,從內涵上是人天以和、舞以象之的‚和諧之樂‛,從功能上是祛除風濕、強身健體的養生之樂,從地位上是我國有文獻記載的音樂、戲劇之‚源頭之樂‛。

《葛天氏之樂》是由葛天氏部族創製的原典性質的樂舞,屬東夷‚葛天文化‛範疇,與先商文化關係密切。

2、禹封葛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

因東夷族伯益協助禹治水有功,禹封伯益長子大廉(一作飛廉)於葛地(今寧陵)為葛伯,次子若木在徐州為徐伯。

此為葛被封國之始,都葛城(今葛伯屯)。

初建國,葛國

疆域較大,東有虞(今芒碭),北有亳(今曹縣南),南有戈(今太康),西有老丘(今開封)。

葛國歷經夏、商、周三代,立國約1460年。

3、葛伯仇餉:《竹書紀年》載‚禹崩三年,天下歸啟。

帝啟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

帝啟六年,遭啟害。

‛伯益被啟害死後,引起東夷華人對抗夏人的有扈之亂。

啟勝,伯益之子葛伯大廉、徐伯若木敗後被放逐。

葛國葛伯由啟重新任命。

葛伯後來昏庸無道、荒於祭祀。

《孟子〃騰文公》:‚湯居亳,與葛為鄰。

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

』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

』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

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

有童子予以黍肉餉,殺而奪之。

《書》曰:『葛伯仇餉』,以之謂也。

‛湯以此為由,約公元前1620年始用兵征伐葛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湯革命‛的直接起因——‚葛伯仇餉‛。

湯伐葛後,只將時任葛伯除之,將跟隨其征戰的大廉的子孫為葛伯扶持上台,也不改國名。

今寧陵縣有葛城遺址、童餉堌堆遺址。

4、張弓釀酒:古時,在古葛國城南三十里處有一古老村寨,村中有一勇士張弓,此人忠勇俠義。

時值戰亂,為報效國家,張弓主動戍邊禦敵。

家中新婚妻子忠貞賢惠,因時時惦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每逢吃飯時都要盛出一碗,放在桌上,擺上筷子,就像丈夫在家一樣,以示眷念。

過後,她又不忍心扔掉,就放在瓮里,

時間長了,竟積攢了滿滿一大瓮。

張弓服役期滿,回到家中,夫妻團圓,妻子向他敘說離別相思之苦,並拉他去看瓮中飯食。

張弓被妻子的深情厚意所感動,表示一定要嘗一嘗瓮中的飯食。

於是妻子下廚給他重新蒸煮,說也奇怪,從蒸籠里流出來的水卻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張弓一嘗,甘爽清冽,醇香可口。

於是連飲滿滿兩大碗,沉沉睡去,但見其臉色紅暈,出氣均和,只是呼而不醒,妻子焦急萬分。

兩天後,張弓醒來,舒展身體,感到渾身通泰,連聲贊好。

遠親近鄰得而嘗之,均稱美物,以後便如法炮製,地方官吏以珍稀貢品進貢商王,商王賜名‚張弓酒‛,賜村名為‚張弓村‛。

5、大棘之戰:大棘,據《辭源》、《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在今寧陵縣西南四十里處己吾城西南,春秋時屬宋國寧邑。

春秋時期,宋、鄭分別為晉、楚之盟國。

晉命宋攻鄭,楚命鄭攻宋,相互作戰頻繁。

宋文公四年(前607年)二月十八日,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伐宋。

宋華元、樂呂率師御之,戰於大棘。

鄭囚華元、虜樂呂,獲戰車460乘,俘250人,馘(gǔo)百人。

‛是為‚大棘之戰‛。

6、汋陵之戰:汋陵,春秋時古地名,今寧陵縣溝廂集。

汋陵城,春秋屬宋國寧邑。

南方盟主楚唆使屬國鄭攻打北方盟主晉之屬國宋。

宋平公元年(前575年),鄭大夫公子喜、大將子罕率軍進逼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

宋平公急命大夫將鉏、樂懼領兵西進迎擊鄭軍。

宋、鄭兩軍在宋西部的汋陂交戰,打敗鄭軍。

勝利後,宋將將鉏、樂懼因勝而驕,宋退兵駐紮在夫渠,卻對鄭軍不加防範。

鄭軍對夫渠宋軍發動突襲,毫無防備的宋軍倉惶而逃。

最終,宋軍在汋陵中鄭埋伏,將鉏、樂懼雙雙被俘,全軍覆沒。

這就是‚汋陵之戰‛。

《左傳》評之:‚宋恃勝也。

‛寧陵現存汋陵城遺址。

7、沙隨會盟:沙隨國,春秋時宋國領地,與寧邑並存的一個方國。

《路史》載:‚沙隨,春秋地名,今南京寧陵西北七里有沙隨亭。

‛《大清一統志》載:‚沙隨城,在寧陵縣西北,古沙隨國。

‛宋平公元年(前575年)秋,晉、齊、魯、宋、衛、邾6國會盟於沙隨沙陽亭,謀伐鄭國。

六國達成共識,攻打違背與晉盟約的鄭國,以阻止南方霸主楚國對中原的入侵。

宋平公二十五年(前551年),晉、齊、宋、魯、衛、鄭、曹、莒、邾、薛、杞、小邾子12國會盟於沙隨議事台,再次重申禁錮欒氏。

12國達成共識,共同禁錮欒盈。

欒盈由楚奔齊。

清寧陵縣誌載:‚議事台在縣西南八里,高丈余。

這次沙隨之盟,是晉國為了解除國內內亂召開的一次重要‚聯合國‛會議。

8、信陵封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

魏惠王五年(前365年),魏軍攻宋,宋國之寧邑、沙隨國亡,成為魏國領土。

安釐王元年(前276年),魏王封公子無忌(?—前243年)於寧邑(今寧陵縣城北十五里),稱信陵君,寧邑因此改稱信陵,為魏國屬國。

信陵國故城遺址在今葛伯屯一帶。

9、魏咎約降:魏咎,戰國魏公子,封寧陵君。

魏亡,魏咎

失國,投奔起義軍陳勝麾下。

陳勝部下、魏國舊臣周市(fu)攻略下魏地,五次派使者到陳勝處,迎立魏咎為魏王,陳勝才答應。

魏咎乃立為魏王。

秦國大將章邯擊敗陳勝後,向北攻打魏國。

魏咎在臨濟(今河南封丘縣東),派周市到齊、楚求救。

周市與齊楚援兵救魏,但被章邯擊敗,周市戰死。

章邯的軍隊把臨濟圍困起來,魏咎為使全城百姓免遭屠城之災,派人與章邯約降,然後引火自焚而死。

死後,魏咎歸葬於寧陵寧王城附近。

隋唐以後,民眾以魏咎為寧陵城隍。

寧陵現存寧王城遺址。

10、呂臣封侯:呂臣,秦末農民起義軍將領,蒼頭軍領袖,西漢寧陵侯。

秦朝末年,陳勝被害後,其部將呂臣組織‚蒼頭軍‛重舉義旗,進行反秦鬥爭,處死叛徒莊賈,重建張楚政權。

‚蒼頭軍‛在反秦鬥爭中影響較大。

呂臣後歸楚降漢,在成皋之戰楚、漢這一關鍵戰役中立下戰功。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征伐叛將陳豨,以功封寧陵侯,‚食邑千戶。

封二十七年去世,諡曰夷。

11、劉秀張弓避難: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漢朝為新朝,並欲滅絕漢室。

漢高祖七世孫劉秀被王莽追殺,據傳逃至張弓集,於張弓集北‚兩柏擔一孔‛橋下藏身避險。

脫險後,劉秀沽張弓酒慶幸抒懷,飲酒賦詩曰:‚香遠兮隨風,酒仙兮鎮中;佳釀兮解憂,壯志兮填胸。

‛酒後策馬東行三十里至落虎橋,酒力泛胸,余香盈口,不禁勒馬回望張弓鎮,連贊好酒,乘興吟道:‚勒馬望張弓,酒仙餞吾行,乘風三十里,恰似雲中龍‛。

劉秀稱帝後,封張弓酒為宮廷御酒,其藏身脫險的小橋賜名為‚臥龍橋‛,其

勒馬回頭處建起了‚勒馬鎮‛。

張弓酒自此名聲更盛,流傳至今。

12、曹操己吾起兵: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篡政,‚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曹操刺殺之。

失敗後曹操逃至陳留郡己吾縣(今寧陵縣己吾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

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

‛曹操聯合太守張邈、當地豪紳衛臻和曹氏族人,在189年的十二月,率兵5000人,在己吾公開起兵,發布討伐董卓的檄文,號召天下群雄匡復漢室,從而揭開了漢末割據、三國爭霸的序幕,對迅速掀起反董鬥爭的高潮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己吾城現存曹操己吾起兵點將台遺址。

13、甘露翠嶺:甘露嶺在今寧陵縣城西陽驛鄉境內。

寧陵縣誌載,‚甘露嶺在縣西五里。

隋文帝幸岱,至此甘露降,故名。

‛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楊堅為壇設祭泰山。

隋文帝楊堅在赴泰山途中,徑寧陵縣西五里之土丘時,天降甘露,後人名此丘曰‚甘露嶺‛。

雨過天晴,甘露嶺映照在晴日下,與周圍綺麗的風景融為一體,樹叢青翠,煦風輕輕,人心曠神怡。

後,陽驛鋪東街稱露嶺,歸寧陵縣;西街稱香山,歸睢縣。

14、隋堤煙柳:隋堤,即汴河之堤。

因是隋煬帝時開通的運河,沿河築堤故名隋堤。

明末水患河毀堤亡。

今開封通往寧陵到永城去的公路路基即為當時之隋堤。

汴河隋堤不僅是貫穿全國南

北交通運輸的大動脈,也是景色秀麗的遊覽勝地。

當年隋堤之上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

清晨登堤遙望,翠柳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

故而被譽為‚隋堤煙柳‛。

清朝時,寧陵隋堤:‚在縣東十里舖官路北曹家墳後,高阜巍然。

‛隋煬帝楊廣沿運河南遊曾兩過寧陵。

隋朝運河時在寧陵縣城南關、陽驛訾堂曾設有運河碼頭。

就碼頭遺址,2007年市、縣文物部門已經聯合初步進行勘探。

今寧陵縣城南關立有‚隋唐大運河遺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15、褒聖南渡:孔德倫,字大經,孔子33承嗣嫡代孫,世襲封侯,隋朝為紹聖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改封為褒聖侯。

據《唐史•名人志》記載,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因遼海兵亂,唐太宗李世民恐危及孔子後裔,詔令德倫遷古宋之地,暫避兵亂之禍。

孔德倫遂率家南渡黃河,遷居寧陵之褚堌堆(今孔集鄉大孔集),‚襲於此,是為寧陵闕里‛,形成孔氏寧陵派。

詔朝會同三品,食邑千戶。

敕其在當地建孔廟,賜予祭田,供奉祖先。

天授二年(691年)孔德倫‚壽卒於官寓‛,享年71歲,葬寧陵縣褚堌村。

武則天賜葬孔德倫璽、書、衣服等。

唐朝書法家虞世南撰書《孔子廟堂碑》碑文載有高祖立孔德倫為褒聖侯事。

孔氏共有三公三侯葬於寧陵。

16、寧陵之戰:至德元載(756年)十二月,在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真源令張巡與睢陽太守許遠於寧陵城(今河南寧陵東南)西北,大敗安祿山部將楊朝宗。

叛將令狐潮、李廷望率兵

數萬攻雍丘(今河南杞縣),數月不下,遂於至德元載十一月,在雍丘北置杞州,築城以斷絕雍丘守將真源令張巡糧援。

叛將楊朝宗率兵2萬,準備襲擊寧陵,以切斷張巡後路。

張巡遂主動放棄雍丘,率兵3000人東守寧陵,任寧陵守臣。

與睢陽太守許遠合兵。

楊朝宗率兵進至寧陵城西北,張巡、許遠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領兵迎戰數倍於己的楊朝宗,大敗楊朝宗部,斬萬餘人,死屍塞滿汴水,頃流而下。

楊朝宗收集殘部,連夜逃去。

17、五將護城:唐朝後期,藩鎮割據。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稱帝反叛。

十二月陷汴州(今開封市),旋稱楚帝,改元武成。

之後,李希烈兵取襄邑(今睢縣),率兵5萬圍攻寧陵,掘河灌城,以切斷通濟渠大運河漕運。

寧陵守軍宣武節度使劉玄佐部將高彥昭、劉昌、曲環以僅3000人固守寧陵,率部死戰,相持40餘日,殺敵3000餘人。

浙江東西節度使韓滉派屬下將軍柏良器、王棲曜率數千士兵攜強弩,乘夜從汴河偷渡進寧陵。

晨,李希烈正欲下死命令派兵士撥城,忽然城上勁弩齊發,李希烈大驚:‚宣、潤弩手到矣!‛馬上下令解圍,引軍倉惶遁走,被斬萬餘人。

唐代杜牧在《宋州寧陵縣記》中評價曰,此戰保全江淮漕運,江淮地區轉危為安,意義重大。

18、仲淹居寧:范仲淹(989—1052年),子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仲淹二歲亡父,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

後受朱家兄弟排擠,離家至應天書院寒窗苦讀。

1016年中舉為官後,其職田分在寧陵,‚家計寧陵‛,

並‚迎母歸養‛。

母喪,初葬寧陵。

‚寧陵朱氏,為其同母異父之遺脈‛。

寧陵為范仲淹職田所在地、母親謝氏初葬地、同母異父朱氏兄弟定居地、子女養育成長地、仲淹教育講學地。

寧陵現存范仲淹職田井(又稱朱家井、花園井)。

19、洪洞移民:元末明初,寧陵一帶受戰亂、黃河水患及自然災害、瘟疫等影響,人口急劇減少。

明政府組織從山西向中原移民。

明洪武到永樂年間(1368—1424年),當局共進行了15次大的移民墾殖,對所遷之人在三年中免糧稅,不遷者發配充軍。

今寧陵縣漢族除少數祖居者外,多系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

明初回民呂克軍率領呂氏家族也從山西洪洞縣遷至寧陵縣城東關定居。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里在哪坡,大槐樹下老鴰窩。

‛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寧陵廣為流傳。

20、毓美治水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輝,又字友梅,山西渾源縣人。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由西華縣令調補寧陵縣令。

嘉慶十八年(1813年)黃河於宋家堂決口,寧陵全境皆被淹,河水過後,沙壓河占,弱半不毛。

栗毓美到任寧陵,一面上書朝廷豁免錢糧,一面組織群眾疏通河道,整修農田,使百姓的生產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復與發展。

栗毓美任職寧陵近三年,體察民情,治水有方,創造了‚以磚代埽、拋磚築壩‛的治黃方法,著有《栗恭勤公磚壩成案》一書,後被調任河東河道總督。

後人拜他為‚河神‛,稱為‚栗大王‛。

寧陵人感恩栗毓美政績,建栗大王廟,將栗公入名宦祠崇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商丘葛氏:葛伯尊為葛始祖 葛與諸葛是同宗

華夏歌舞的始祖為上古葛天氏。關於他的故里之爭,近幾年長葛和寧陵吵得不亦樂乎,紛紛拿出研究證據,並邀請專家學者來考察認證。2007年實地考察寧陵縣石橋鄉葛伯屯村後(即葛國都城遺址),專家們通過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