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混戰的三國時代,他卻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世人眼裡,三國是個混亂世道,大家都認為曹操奸詐,劉備仁慈,而荊州牧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這是曹操的看法,不僅曹操,當時許多人比如甘寧、諸葛亮、魯肅等等都把他當做無能之輩看待的

平心而論,這很不公道的,劉表是很有能力、很有領導水平的人,因為他在任期間全國混亂不堪,荊州也是派系林立,而他卻能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劉表,字景升(142年—208年),山陽高平人(今山東微山縣)。

如果說劉備是疑似皇族血統的話,那劉表就是如假包換的宗室成員(魯恭王劉佘後代)。

劉表身材魁梧、人長得帥氣(姿貌溫偉),劉表年輕時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

那時候,朝政腐敗,宦官掌權,士人利用掌握的輿論陣地品評時政,針砭時弊。

而由於劉表積極投身於政治運動,在當時的名聲極好,他和其他七位社會知名人士一起尊稱為八俊。

漢末的政治格局由三撥人構成,外戚、宦官、文人,宦官在漢靈帝劉宏的支持下,搞了一個黨錮之禍政治運動,大肆逮捕和他們做對的黨人,劉表這個士人的先鋒模範人物自然是宦官的重點追捕對象,之後劉表一直靠東躲西藏過日子,直到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表這些黑名單上的黨人才得到朝廷的赦免,獲得自由。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為聯絡人心,開始徵召士人做官,而劉表是大將軍籠絡的對象,當了北軍中侯(掌握首都禁軍之一的北軍)。

公元190年,董卓進京,給黨人徹底平反,名氣很大的劉表當上荊州刺史。

荊州,東漢十三州之一,北依漢水,南靠長江,轄七個郡,一百一十七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誰的眼裡都是一塊大肥肉啊。

此時的荊州宗派林立,各自為陣。

公開唱與他反調的除了魯陽袁術,還有代理長沙太守蘇代、華容縣長貝羽等等,他們擁兵自重,像土皇帝一樣,根本沒人敢管。

除此之外,荊州各地豪強地主的地方武裝也很猖獗,劉表的前任王叡對此束手無策,後來被孫堅給送到了陰曹地府。

此時的劉表已經快要50了,早已過了衝動的年齡,他深知想站穩腳跟,就必須緊密團結和依靠本地的實力派,建立自己的軍隊。

劉表看中了荊州的蒯良、蒯越兄弟倆和蔡瑁等人,這幾個人才幹不錯,又是是荊州的豪族,但官位卻不高。

劉表的管理思路是,給這幾個人封官,你們幫管理荊州,大家互惠互利,合作雙贏。

在官本位的年代,有人給官做,蒯良等人自然求之不得。

劉表說,我想搞好荊州,但情況複雜,南邊有袁術,本地又宗賊眾多,你們說應該怎麼辦(此間宗賊甚盛,群眾不附,袁術因而取亂,有何對策)?

蒯良給出的對策是先誅殺宗賊,然後實行仁政,安撫百姓。

劉表依計而行,以官府名義,請來五十五個宗賊頭目開會,這些人以為有官做,屁顛屁顛地來了,然後全部被殺。

之後,劉表把襄陽作為荊州的治所。

最有名的宗賊搞定了,給荊州其他地方武裝帶來了很大的震撼,他們意識到這個新任的荊州刺史背景深、手段厚黑,實在不好惹,既然惹不起,我躲得起(諸守令聞表威名,多解印綬而去)。

內部治理劉表抓得有聲有色,而對外交往,劉表也很在行。

當時朝廷分為三派,李傕、郭汜等人挾持漢獻帝算一派,曹操與袁紹結盟算一派,袁術與孫策結盟算一派,劉表採取了聯合兩派斗一方的策略:劉表主動和朝廷的李傕等人保持聯繫,和冀州的袁紹、兗州的曹操交好,而對南陽的袁術採取了武力解決,191年袁術派孫堅來攻打荊州,被劉表手下的黃祖殺死;193年左右,劉表驅逐南陽的袁術。

歷史書上記載劉表最後一次用兵是公元208年,之前長沙太守張羨突然叛亂。

這個張羨,以前在桂陽、零陵兩個郡當過官,在當地根基很深,一開始劉表奈何不了他,但不久他就病死了,他兒子接任,劉表趁機再次進攻,迅速拿下兩郡。

這樣劉表的地盤更加廣闊了,史書上說是「地盤數千里,帶甲餘十萬」的確相當了得。

劉表地盤大了,士兵多了,但他並不是一個喜歡戰爭的人,官渡大戰前夕,袁紹曾經派使者前來襄陽拉攏他,劉表只是口頭答應,但並不兌現諾言。

他只想保持中立。

手下人勸他幫助曹操,說曹操雄才大略,你投資曹操,一定會保值增值的。

他沒有採納手下人的建議,他依然按自己的思維方式行事:公元200年,曹操、袁紹決戰官渡,他在觀望;後來,曹操征討二袁,他也在觀望;最後,曹操征討烏桓,他還是在觀望。

有人說,這他是反應遲鈍,有人說,這是他目光短淺,但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比較片面。

在亂世中,會有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官,有的人目光遠大,想統一中原,有的人,思想保守,只想做好的事情,我們不能用同樣的標準要求所有的人,我們不能站在梟雄的角度看那些只想保一方平安的人——他們未必渺小。

他們做好就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他們都是成功的,比方說劉虞、比方說劉表。

事實上,從劉表內心而言,是絕不想戰爭的,他的猶豫,他養兵的目的都是為了保住荊州這最後一塊樂土。

其實三國的劉表作為地方官,是不能用軍閥兩個字形容的,在特定的時代,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保一方平安。

如果要以梟雄的標準要求衡量,劉表自然是不合格的,但以地方官的標準衡量,劉表是優秀的官員

劉表在荊州的成就有兩點,一個愛護老百姓,發展農業。

當時不少中原地帶的老百姓深受戰爭之苦,跑到荊州來避難,劉表一一接納,好生安置,這一點,很有點像我欽佩的劉虞。

所謂的文治武功,我不要武功,只要文治。

許多人欣賞三國的英雄,欣賞他們的偉業,但我獨欣賞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動亂世道,不求問鼎中原,只求保一方平安,讓老百姓有好日子過,因此他們也是讓人肅然起敬的英雄。

劉表另一個功績就是吸納人才,大力發展教育(開立學館,博求儒士)。

從公元198年到公元208年,應該是荊州的黃金十年吧,和中原大地千里無雞鳴的慘狀相比,荊州的吸引力更是與日俱增,到荊州的名人更是扎堆兒,比方說王粲(建安七子之一)、王肅、宋忠;比方說水鏡先司馬徽、比方說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龐德公、徐庶、孟公威、謝該、潁容、賈詡(張繡投靠曹操前,他也在荊州)崔州平、孟建、石韜、和洽、杜襲、繁欽、趙儼、裴潛、司馬芝、伊籍、杜夔、李譔、尹默……

名人多,荊州自然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學術氛圍極為濃厚,在劉表的領導和帶動下,一些以研究《易經》為主的人士,逐步形成了著名的荊州學派,影響更是遍及三國,比方說吳國的張昭、虞翻等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荊州學派的影子。

總體上講,劉表是比較愛惜人才的,比方說他看好龐德公,覺得這人有名、有才,老是隱居太可惜,應該出來為政府效力,於是劉表拿親自登門拜訪,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甚至在田間地頭,也可以和這位名人促膝談心,完全沒有端省級領導(州牧)的架子。

公元208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後,統一的北方,於是南下攻打荊州,這時劉表66歲,因為背疽發作病死了,他死後他的家族內部矛盾得到激化,按說該長子劉琦繼位,但次子劉琮娶劉表後妻蔡氏之侄女為妻,因此蔡氏弟弟蔡瑁聯合張允等實力派扶劉琮繼位,但不出一個月便歸順曹操。

據史料記載,劉表曾經在病危之時欲把荊州讓給劉備,但劉備認為自己根基淺,難以服眾,因此以不想趁人之危為由拒絕。

後世常常有人指責劉表徒有其表,不配做英雄豪傑,但在我看來,作為地方官,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夠了。

至於他沒有爭奪天下的雄心,這也是一種罪過嗎?

我看不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漢軼事-漢水入長江,長江入東海

184年——「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徹底擊碎了正在做著美夢的大漢王朝,八州太平道信眾揭竿而起,這群人頭戴黃巾以太平道的信仰作為凝聚,一個個的州郡失守,這個「黃巾起義」來開...

單騎定荊州:劉表年輕時比劉備還猛

賴正直 時拾史事 許多人對劉表的印象,不外乎是昏聵暗弱、胸無遠略、不思進取。這大概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等小說、影視、戲曲中的人設的影響。實際上,年輕時的劉表頗具雄武之氣、豪俠之風,堪稱一時英傑。...

被曹操諷為徒有其表 文韜武略實為荊州猛虎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歷史大家頗為熟悉的歷史,那就是劉備和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事情。而從梟雄曹操的口中也讓很多人對劉備所提的英雄人物有了大概印象,既有冢中枯骨早晚必擒之的袁術,又有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

三顧茅廬背後故事 有哪些隱語

一部《三國演義》,似乎總是繞不開三。一開篇就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接著就有了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土山約三事,三顧茅廬,定三分隆中決策,荊州城公子三求計,三氣周瑜,最後一直到三分歸一。本文要說...

劉表,三國,最後一個軍閥

劉表,字景升,山東微山人。微山這個地方,現在已經是山東的一個旅遊景點,劉邦的首席謀士,張良,墓就在微山,據說還開發成了旅遊景點。馬上要國慶了,抗日大片,鐵道游擊隊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劉表

劉表的前半生就不在此敘述了,單講講劉表在荊州的日子。雖然劉表和江東孫氏為世仇,但是他當上這個荊州牧,還得先感謝孫堅。孫堅過境荊州,被刺史王睿瞧不起,一下子怒髮衝冠,把王睿給剁了,朝廷就派了劉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