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據,為什麼說官渡之戰時袁紹的實力比起曹操並無太大優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人都認為官渡之戰前夕袁紹掌控河北四州之地,實力強大,但其實不然,袁紹並未完全掌控河北四州,所謂兼四州之地除了冀州以外,其餘三州更多是象徵意義上的。

1,冀州

三國志張燕傳【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





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

三國志武帝紀【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其眾十餘萬降,封為列侯】。

184年黃巾之亂後,黑山張燕在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的冀、並二州等地的山區流竄,再被袁紹圍剿後直至建安十年(205年)四月曹操占領冀州後還剩下張燕率領的十餘萬黑山軍民投降曹操,說明在官渡前後袁紹控制了冀州絕大部分地區。

2,并州

晉書劉元海載記【建武初,烏珠留若鞮單于子右奧鞬日逐王比自立為南單于,入居西河美稷,今離石左國城即單于所徙庭也】。

後漢書段熲傳【熲因上言曰:「臣伏見先零東羌雖數叛逆。





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里,匈奴、種羌,並擅其地,是為漢疽伏疾,留滯脅下,如不加誅,轉就滋大】。

早在光武帝建武初年并州西河郡就成為南匈奴的王庭。

到了漢桓帝年間,段熲上書中言道雲中、五原二郡已經被南匈奴等占據。

至漢靈帝末年并州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五郡已經人口流失到幾不復為東漢所有,甚至一度在建安十八年(213年)併入冀州取消建制。

前文還提及在上黨郡的山區也有黑山軍流竄,因此從高幹僅挾持上黨太守就叫以州叛和高幹出了壺關就能踏入南匈奴來看,在并州九郡中袁紹於官渡前後的實際控制區僅在上黨郡及其附近區域。

3,幽州

三國志公孫度傳【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





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

三國志烏丸傳【遼西烏丸大人丘力居,眾五千餘落,上谷烏丸大人難樓,眾九千餘落,各稱王,而遼東屬國烏丸大人蘇仆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丸大人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

後漢書公孫瓚傳【所在侵暴,自姓怨之。

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復與輔、和兵合】。

三國志公孫瓚傳【虞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

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大破之,斬丹。

袁紹又遣麴義及虞子和,將兵與輔合擊瓚。

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

三國志公孫瓚傳【鮮于輔將其眾奉王命。

以輔為建忠將軍,督幽州六郡。

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閻柔遣使詣太祖受事,遷護烏丸校尉】。

三國志劉放傳【劉放字子棄,涿郡人,漢廣陽順王子西鄉侯宏後也。





遭世大亂,時漁陽王松據其土,放往依之】。

三國志袁紹傳【觸自號幽州刺史,驅率諸郡太守令長,背袁向曹】。

幽州十一郡中,最為遠東的遼東、玄菟 、樂浪三郡則由公孫度統治。

往西除了烏丸幾乎完全掌控的遼西、遼東屬國外,上谷和右北平也被烏丸霸占部分。

在幽州的核心區域,劉虞作為幽州牧在與公孫瓚爭鬥失敗後,其故吏鮮于輔等起兵反抗公孫瓚占據漁陽郡,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四郡也紛紛起兵殺害公孫瓚所置官吏響應鮮于輔,因此當官渡前夕鮮于輔受命督幽州六郡時,漁陽、代郡、廣陽三郡大部分地區已被其掌控,上谷和右北平則與烏丸共分。

此外六郡中居然還混有像王松這樣的小勢力,可見當袁氏敗亡之際焦觸率領諸郡背叛袁氏,其諸郡估計指的是袁紹所遙置的太守混雜在其中。

所以袁紹在幽州的實際控制範圍僅是六郡中的涿郡及鮮于輔等未能有效控制的殘餘部分。

4,青州

三國志武帝紀【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

三國志公孫度傳【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

九州春秋【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後太祖拜為刺史。

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

三國志王修傳【修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

在青州六郡中,東萊郡諸縣受到公孫度的占領,被置營州。

而在建安四年(199年)八月曹操乘袁紹主力還在北方剿滅公孫續和張燕時偷襲冀州,占領冀州魏郡黎陽縣,同時讓臧霸等擊破青州齊、北海、東安三郡。

但袁紹迅速回師,於是曹操在九月迅速退守官渡,不過除了樂安郡(疑為東安誤寫)還保有部分外,齊、北海二郡則被臧霸完全奪去,因此官渡前後袁紹在青州六郡的實際統治範圍在黃河兩岸的平原、濟南兩郡及樂安郡部分區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紹是怎樣擁有冀青幽並四州,稱霸北方的?

袁紹從京城跑出去當了渤海太守後,他是怎樣擁有了冀青幽並四州,雄踞河北之地的呢?1、袁紹為盟主起兵討董卓時,他也僅僅是渤海太守,在討董後期,各路諸侯開始火併搶地盤。袁紹依照逢紀的計策先秘密聯合公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