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五虎上將之趙子龍各種疑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蜀漢的趙雲是一個頗為特殊的歷史人物,雖然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對趙雲作了有意識有目的的藝術誇張,但是,歷史上趙雲其人,仍然是一位很值得研究和重視的人物。

首先聲明,我並不是所謂雲迷,我只是藉此機會發表一下我自己的心得,本文純屬個人意見。

下面,我就趙雲這個歷史人物存在的疑團作個系統分析:

疑團一:趙雲的年齡

關於趙雲的年齡始終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根據歷史的記載和其他分析,我個人認為趙雲至少比諸葛亮大20多歲,比關羽、張飛略小,他在長板坡的時候大約在40多歲上下。

疑團二:趙雲的地位

趙雲是三國時期蜀漢僅有的十二位被賜予諡號的大臣之一,但他在名位上遠遠不及其他十一位大臣。

歷史上從來沒有五虎上將,只有四個名號將軍,即關羽、張飛、馬超、黃忠。

趙雲終其一生做的都是雜號將軍。

趙雲本來是奮武將軍公孫瓚的部下,公孫瓚派遣別部司馬劉備跟隨自己私自署置的青州刺史田楷與冀州牧袁紹爭奪青州,趙雲從這時起被劃撥到劉備的麾下,被劉備任命為主騎。

在從龍之臣中,資歷僅次於關羽、張飛。

劉備在青州因軍功升至平原相,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轄軍隊,而趙雲未見升賞。

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司空曹操表薦劉備為左將軍,關羽、張飛為中郎將,而亦未有趙雲。

後來曹操派劉備到徐州討伐僭號的袁術,冀州牧董昭勸阻曹操委派劉備,也只說「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不曾提起趙雲,可見趙雲不為時人所重。

按說此時劉備南征北戰,戎馬倥傯,趙雲不可能沒有機會立功受賞,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趙雲擔任的主騎一職,不是從事衝鋒陷陣,而是作為劉備的侍衛長,保護劉備的安全。

但是趙雲終於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時來運轉。

曹操平定了盤踞冀、青、幽、並四州的袁氏父子,自為丞相,南征荊州。

劉備倉皇南撤,被曹操騎兵追上,不得不丟棄妻子兒女逃跑。

趙雲保護劉備身邊唯一的兒子劉禪及其母甘氏,得以免難。

因此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諸郡以後,封拜元勛,提拔趙云為牙門將軍,趙雲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統率的軍隊。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受益州牧劉璋邀請入蜀,討伐割據漢中的張魯。

以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關羽留鎮荊州,趙雲則被劃歸到諸葛亮的麾下,受其節制。

第二年,劉備南攻劉璋,召諸葛亮和南郡太守、征虜將軍張飛入蜀,參與平定益州。

平定江州以後,張飛與諸葛亮分定各郡,張飛從江州溯嘉陵江北上,攻克墊江,再從這裡溯涪江而西攻克德陽,最後在成都與劉備會合。

諸葛亮、趙雲從江州溯長江而西攻克江陽,諸葛亮繼續西溯長江平定僰道、南安、武陽,而分遣趙雲從江陽北上平定漢安、資中、牛髀,在成都歸還到諸葛亮的建制。

益州平定以後,諸葛亮晉升為軍師將軍,署理左將軍府事,負責處理政事。

趙雲晉升為翊軍將軍,不再受諸葛亮節制。

趙云為什麼得不到重用?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一,趙雲的身世並非貴族,是布衣,這與中國歷史上的「門閥制度」有關。

該制度產生於西漢,興旺於東漢,可見在三國時期的影響之大。

二,趙雲不邀功。

趙云為人謹慎,小心,從來不會請功,爭功,並不是圖一身之高官厚祿的人。

三,趙雲非將略之才。

趙雲很長時期內一直為劉備掌管內事,主要負責的是內務的一些事務。

他戰績比較少,尤其是缺乏統率大軍、獨鎮一方的表現,他在統帥大兵團作戰方面明顯不如關羽、張飛。

趙雲更擅長執掌禁兵,他在他的職位上盡職盡力,做的非常優秀。

疑團三:趙雲的武藝究竟有多高?

就從三國志中的語句分析: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趙雲有可能是突圍而出的,但不是殺敵甚多,只能說是全身而退,「皆得免難」四字也正是說明沒了趙雲,她們母子就要遇難了,可想有多危險。

初,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

頃之,雲至。

」——這句也很重要,說明告趙雲狀的那人稟報之後沒多久,趙雲就回來了,可以猜想到敵軍確實沒演義那麼多,而戰鬥時間也沒演義那麼長,這又說明了趙雲實際上主要是保護逃脫戰,而不太可能震撼到魏軍。

演義的描寫只是更為了故事精彩。

否則不會「頃之」就能回來。

所以總結一下,趙雲此戰可以說是「驚險有餘,激烈不足」。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

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

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

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

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

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

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

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

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

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

數十騎,遭遇了曹操的大部隊(大眾至),趙云為了使敵軍奪氣,首先並不撤退,先前突其陣。

很多人認為主將一般是不直接參戰的,以指揮為主,但數十對抗大軍(到底是多少人馬,我暫時不知道,但肯定比趙雲兵馬多的多),趙雲肯定會一馬當先,否則自軍將士肯定白白送死。

就這樣,且斗且退,有吸引敵軍主力的意思,而不是逃。

就這樣衝散了曹軍。

(「公軍敗」只能解釋為被趙雲一時氣勢所迫,因為他們立刻又「複合」了)

「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這一句大體說明了趙雲和黃忠是一個檔次的。

我個人認為趙雲的武力是「一身是膽,勇敢有餘」,而說他是「勇冠三軍」大概不太準確。

疑團四:對趙雲的評價

這個問題是很有爭議的,到底如何評價趙雲。

歷史上的趙雲雖不是功勳卓著,但也絕非平庸之輩。

其一,深明大義。

在那個動亂擾攘的年代裡,一個人的文韜武略為誰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試金石。

當其時也,為一己富貴而趨炎附勢、助紂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驅使者更比比皆是。

趙雲的選擇如何呢?據《趙雲別傳》記載,當趙雲初從公孫瓚時——

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縣(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這一段話,可以看作趙雲的政治宣言。

他的原則——「從仁政所在」;他的目標——解民於倒懸。

在封建社會中,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人生理想。

他先投公孫瓚是為此,後歸劉備也是為此,而不是單純出於私人感情。

正是這一點,使趙雲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諫。

《趙雲別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先主即從之。

這件事告訴我們,趙雲的頭腦比同時的許多人清醒,他不僅能從劉備集團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注意爭取民心。

無怪乎劉備馬上採納了他的建議。

其三, 謙虛謹慎。

趙雲在蜀漢集團中,資格僅次於關羽、張飛,又有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爭名奪利,對後來居上者也能友好相處。

這一點,又是「剛而自矜」的關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

建興六年(228),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敗,趙雲與鄧芝率領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

在撤退時,由於趙雲親自斷後,部伍不亂,「軍資什物,略無所棄」。

諸葛亮對此十分讚賞,要賞賜趙雲所部將士。

這時趙雲毫無沾沾自喜之態,而是誠懇地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

」透過這番真摯感人的話語,其律己之嚴格,胸襟之開闊,均可洞然如見。

那些淺薄自負、自吹自擂之徒,豈能望其項背!綜上所述,歷史上的趙雲,雖然在功業上不能冠冕眾人,卻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

這一切,為塑造趙雲這個藝術形象提供了堅實的歷史生活依據。

這裡要強調一點:羅貫中在表現趙雲的美德時,特別突出了他的機警和精細。

本來歷史上的趙雲在這方面未見突出,羅貫中卻又一次發揮了他的藝術創造才能,把這一點表現得鮮明而生動,使趙雲的形象在劉備集團中更加別具風采其四,公正無私。

趙雲追隨劉備多年,總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

赤壁之戰前,劉備曾於博望坡打敗曹操大將夏侯?。

在戰鬥中,趙雲俘虜了其部將夏侯蘭。

他與夏侯蘭本是同鄉,「少小相知」。

在這種情況下——

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

雲不用自近……

不是私自賣放,而是報告劉備;不是為個人增添幫手,而是為劉備推薦人才;公事公辦,實堪稱讚!趙雲的這一優秀品質早為劉備所賞識,所以劉備曾任他為留營司馬,「掌內事」;而他一直兢兢業業,秉公理事。

相比之下,好惡由己,褒貶任情的楊儀之流就差得太遠了。

我們應該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趙雲趙子龍這個歷史人物,他是傳奇的,又是普通的。

我們不能對他苛刻太多,用現代眼光去衡量古人是不公平的,趙雲確實是優秀的,雖然他不是突出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可惜並非五虎上將

後劉備奔袁紹於鄴與雲相遇,隨從至荊州,戰博望,出長阪,遷為牙門將軍,僅為一名護衛偏將,隨劉備南定諸郡後,方升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而關羽已是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張飛也是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後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