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師抑或大奸賊?司馬懿的歷史形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在熱映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有著一個拗口且長的劇名,以至於一部分觀眾開始都不明白它要講些什麼。

而對於那些熟稔三國故事的觀眾來說,最疑惑的問題或許是:為什麼要選擇司馬懿作為主角?一貫以反派形象出現的司馬懿,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海報

司馬懿在三國影像中的崛起,似乎肇始於2010年由高希希導演的電視劇《三國》,在這部電視劇里,高導演表示要忠實於陳壽的《三國志》而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然而觀眾看到的是一段混雜著《演義》橋段與史書記載的三國故事。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經由在史書與《演義》之間的迂迴擺盪,新《三國》刻畫出了不同於以往的人物形象,而這其中由倪大紅飾演的司馬懿是較為成功的。

新《三國》中,倪大紅飾演的司馬懿

在該劇中,司馬懿獲得了很多戲份,特別是46集之後,司馬懿儼然成為全劇主角。

司馬懿在面對曹操時的隱忍,在輔助曹丕爭奪大位時的機警與權變,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此次《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或多或少將吸納倪大紅版司馬懿的若干遺產。

史書中的司馬懿:大軍師?大奸賊?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塑造了一個更加積極正面,更「好」的司馬懿形象,且看劇情簡介是如何說的:

年輕的司馬懿本是個膽小謹慎的書生,因為有「鷹視狼顧」之相,回頭看了曹操一眼,從此和曹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輔佐曹丕成為開國明主,開創新政、扶持士族、抑制宗室,為魏國的穩定富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的垂暮之年,魏國主幼臣庸,他忍辱負重,最終平定了為國內亂。

他的一生有保國安民的豐功偉績,也有殘酷卓絕的明爭暗算,他功過兩奇偉,智謀冠天下,奠定了結束亂世的基礎。

這番劇情描述對於一個稍有歷史常識的人來說都會感到些許錯愕,且不論曹丕時代的「扶持士族、抑制宗室」是否算得上「新政」,至少司馬懿晚年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絕對談不上是「平定內亂」。

不過,《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簡介中提到的「鷹視狼顧」倒是符合歷史的,《晉書·宣帝紀》記載:「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就是形容的「狼顧之相」,這無疑是一種駭人聽聞的「反相」,且為雄才大略的曹孟德洞燭機先,明悉了這個叫做司馬懿的人必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危害曹魏基業,因而他一再地要去測試司馬懿是否忠誠可靠。

《軍師聯盟》中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表現「狼顧」

《晉書》中留下了另一則有關曹操接獲天啟式預言的記載:「......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

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槽與「曹」同音,三馬暗指司馬懿、司馬師及司馬昭父子三人,曹操此夢的寓意可謂彰明昭著。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亦載曹操之言:「孤向日曾夢三馬同槽,疑是馬騰父子之禍;今騰已死,昨宵復夢三馬同槽,主何吉凶?」

「鷹視狼顧」與「三馬同槽」的典故無一例外地揭示出曹操與司馬懿之間殺機四伏的關係,而這種緊張的關係又被嵌套在某種後見之明般的「養虎遺患」的慣常圖景之下:一個正值權勢巔峰的帝王預見到了一個尚在蟄伏的可怕敵手,帝王有無數的機會可以置其於死地,卻由於種種機緣巧合沒有達成,而那位敵手卻逐漸羽翼豐滿,在命運的趨使下,完成了其「反噬」的結局。

《軍師聯盟》中,于和偉飾演的曹操

但不得不遺憾地指出,「狼顧」與「三馬同槽」很有可能都出自《晉書》撰著者有意識地編造,「養虎遺患」的劇情是饒富戲劇張力的,然而它在邏輯上卻又是完全說不通的,我們無法相信亂世奸雄的曹操會為了一個未來的逆臣陷入躊躇彷徨之境。

那《晉書》大費周章地創製出這兩則故事的原因何在?眾所周知,《晉書》的編撰工程開始於唐初,由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發布詔書,設館編修,是唐代完成的六部官修史書中的其中一部。

儘管在唐以前,有十八家晉史流傳,然而唐太宗仍然執意重新編修《晉書》,用意在於總結和分析晉朝治亂興亡的教訓。

由宣帝司馬懿奠基,直至武帝司馬炎建立的西晉王朝,儘管結束了三國紛亂的局面,實現了統一,可是其統一局面卻又轉瞬即逝。

武帝去世後,司馬氏統治集團內部立即爆發 「八王之亂」,而隨著周邊少數民族的不斷內徙,中原陷入空前的大混戰局面,從五胡十六國到南北朝,中國的分裂狀態持續了數百年,直到隋文帝再次完成統一。

作為開國皇帝的唐太宗自然希望搞清楚,西晉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他親自給宣帝、武帝二紀寫評論,在《晉書·宣帝紀》末尾的《制》中,李世民寫道:「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

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

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簡單來說,唐太宗的意思是,司馬懿用陰謀詭計篡奪曹魏權柄的做法不足取,因為他沒有獲得天命,是以西晉「得國不正」,必然短命而終。

《晉書·宣帝紀》不憚煩地又添加了如下一則故事去強調這一點:「(東晉)明帝時,王導侍坐。

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及文帝末高貴鄉公事。

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晉明帝這則故事亦可見於《世說新語·尤悔》,看來並不太像是編的,司馬懿、司馬昭的殘忍陰毒令他們的後輩都覺羞慚齒冷。

回到《軍師聯盟》的劇情,一個以「狼顧」的形象登場的司馬懿絕對不可能成為濟世安民的人傑,至少在唐人修撰的《晉書》這裡,「狼顧」是司馬懿「非人臣」的標誌,上天已反覆向曹操示警,指出了司馬懿的危害,而司馬懿在權力鬥爭中的陰險狡詐決定了西晉王朝「國祚不永」的結局。

怎樣從歷史的角度思考司馬懿與曹魏政權的關係?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有三種司馬懿的形象:一個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面貌模糊的司馬懿,一個是《晉書》中殘忍奸詐的司馬懿,一個是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的「好」司馬懿。

《軍師聯盟》中,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

所以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司馬懿?

也許他們都是司馬懿,又或許都不是。

尼採在《論道德的譜系》里說:「世上只有觀念的看,只有觀念的認知,我們越是允許更多的情感去言說事物,我們關於此『事物』的概念,我們的『客觀性』就越加全面。

」這番話告訴我們,更多的「司馬懿」是接近司馬懿的捷徑。

不過,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研判司馬懿正邪是非的問題大概是最末流的,史學家關心的是司馬氏代魏的內在邏輯。

陳寅恪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魏、晉的興亡遞嬗,不是司馬、曹兩姓的勝敗問題,而是儒家豪族與非儒家的寒族的勝敗問題。

」曹操以寒族(父親曹嵩為閹宦曹騰之養子)出身,在官渡一戰擊敗了東漢末年地方豪族勢力代表人物袁紹。

統一北方之後,為了鞏固中央政府權力,積極採行抑制地方豪強的政策,行法家治術,所謂「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傅玄語)、「魏之初霸,術兼名法」(《文心雕龍·論說》),這種統治政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打壓得世家大族們喘不過氣來。

司馬懿在曹操面前謹小慎微的背後正是豪族勢力在曹操面前膽戰心驚的體現——司馬氏恰恰是典型的地方豪族,自東漢司馬鈞以來,便世代為官。

與政治上的「法術」相配,曹操在選舉制度上進一步唾棄豪強大族有關「名教禮法」的一整套道德標準,鼓吹「唯才是舉」,甚至表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都是急需的人才,這對東漢以來豪族勢力經由徵辟察舉壟斷仕進之門的狀況無疑是一次徹底的清算。

《軍師聯盟》中,李晨飾演的曹丕

然而,曹操抑制豪強的舉措,隨著司馬懿輔佐曹丕登基,幾乎全部化為烏有。

曹丕的支持者主要是地方豪族,自然對地方豪強曲予優容。

豪族勢力再度勃興,聚集在司馬父子門下,同曹魏政權展開了新的博弈。

譬如在選舉制度上,曹丕頒布的「九品官人法」也迅速喪失了曹操時代拔擢寒士的本意,仕途再次為豪族所壟斷,打開了此後通往門閥制度的道路。

在如此形勢下,曹魏後人再無力打敗地方豪族勢力,而司馬懿的後人則一舉而遷魏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野心家」還是「佐命忠臣」?

壹近期,隨著《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上部收官,這部從曹魏視角切入三國時代的劇集,將魏國大軍師司馬懿帶到人們的視線,劇中司馬懿變身忠誠臣子,怯懦、忠誠又護妻的形象讓網友大跌眼鏡,被指與人們一貫認...

《軍事聯盟》中你所了解的司馬懿

最近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備受大家的關注,該劇傳奇地展現了司馬懿(吳秀波飾)的一生,展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後三國英雄時代。那麼,劇中的人物與史書中的人物又有何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