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于禁之降,不降也得降,關羽根本沒打算殺死於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斬龐德,擒于禁。

于禁投降,成了一生最大污點。

曹操都不明白:于禁跟了我30年,為什麼不如龐德貞烈呢?

其實,關羽根本就不想殺于禁,于禁不降也算降了,因為他想死都沒有機會了。

《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中的一段記載: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

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

」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

三國演義 于禁 關羽

關羽也曾經兵敗被俘,在曹操手下呆過一段時間。

從這段史料看,關羽和徐晃的私交不錯。

而于禁作為曹操手下最知名的將領,很可能與關羽的關係也不錯。

加上關羽那種知恩圖報的性格,是有可能不加害於禁的。

畢竟關羽還欠著曹操的一個人情沒還,留下於禁的性命就等於還人情了。

所以關羽選擇了將于禁關押起來,一來等以後還人情,二來利用於禁的被俘打擊曹軍的士氣,這樣一來,于禁其實是有口難辯了。

于禁的投降不但客觀上幫助了孫權,也間接地解除了關羽對曹操的巨大威脅。

《三國志、呂蒙傳》中記載: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于禁和手下三萬之眾的投降,造成了關羽的糧食供應出現嚴重短缺,關羽不得已才「擅取湘關米」。

孫權利用這個藉口對荊州發動進攻並且取得勝利。

這一點不但于禁自己沒有想到,就連關羽都沒有意識到。

曹操 關羽 于禁

于禁被俘後不久,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于禁又落入孫權之手,不但淪為孫權向曹操索取更多利益的籌碼,還一度成為東吳大臣羞辱的對象。

史料中記載了于禁在東吳的兩個片段:魏將于禁為羽所獲,系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

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並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

後權於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

(見《三國志、虞翻傳》)後權與魏和,欲遣禁還歸北,翻復諫曰:「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

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

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

」權不聽。

群臣送禁,翻謂禁曰:「卿勿謂吳無人,吾謀適不用耳。

」禁雖為翻所惡,然猶盛嘆翻,魏文帝常為翻設虛坐。

于禁 孫權 關羽

于禁這時候的日子過的簡直是生不如死,受盡侮辱。

不過最悲慘的時刻還在後面等著他。

于禁在東吳被扣留了一段時間以後,孫權見於禁已經沒有了什麼利用價值,便把他送回了曹魏。

于禁回到故土,此時的他已經是「鬚髮皓白,形容憔悴」。

這時候曹操已死,曹丕執掌大權,不過這位後來的魏文帝顯然沒打算放過於禁。

曹丕表面上用昔日荀林父、孟明視的故事安慰于禁,而且還授予他一個安遠將軍的封號;暗地裡又派人在高陵的牆壁畫上水淹七軍時龐德英勇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場面,並派于禁去拜陵。

于禁終於羞愧而死。

孫權 曹丕 于禁

于禁的一生讓人感到惋惜。


作為一代名將,于禁立下了無數戰功,聲名顯赫;作為戰俘,于禁沒有選擇殺身成仁,這在傳統的東方文化中很容易遭人詬病的。

《三國志》中說他「弗克其終」,雖然有些怒其不爭,但更多的卻是哀其不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