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星:讀書三法|麥讀學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梁慧星 中國著名民法學家 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華讀書報 》2014 年 8 月 6 日第 007 版

作為一個大學生、研究生,在學習方法上是否有什麼竅門可找呢?有,學習方法上的竅門就是你學習哪一門學科,應先挑一本最好的教材,然後反覆精讀,掌握該教材中的那一套概念體系。

雖然不要求能夠倒背如流,但是,一說到某一個概念,馬上能夠知道它的含義、它在這個體系當中的位置,並且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把它大致表述出來。

以我所從事的民法學為例,由於法律概念都有它的特殊含義,你不理解它,你的記憶也不會牢固。

國外有著名學者把民法基本學習方法概括為:記憶——理解,理解——記憶,這樣循環往復。

我認為,在此基礎之上還應加上一個運用。

精讀

因為法律是實用科學,同學們在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舉的案件及新聞媒體上的熱點問題時,可以結合法律上的某個概念,試著進行分析。

所以說,基本的學習方法就是:記憶——理解——運用,三個環節的循環

這是第一種讀書方法:精讀。

什麼是好教材呢?概念體系完整、準確,而且簡明、扼要,就算好的教材。

有些學者不贊成簡明、扼要,他們為學生寫的教材動輒 50 萬字、60 萬字,學生要精讀、要記憶,那麼厚的教材怎麼可能。

他們沒有考慮到教材是供同學們精讀、掌握概念體系的。

一個部門法學的教材 20 萬字左右,最好不要超過 30 萬字,同學們才能夠精讀,才能夠記憶。

如果通過精讀把這套好教材的概念體系掌握了,其他的教材隨便翻翻就可以了。

如果某一新教材上有此前精讀教材中所沒有的新概念、新資料,就讀這部分內容好了,把新概念、新資料補充到自己大腦當中已有的那個概念體系中去。

有的同學讀好幾本教材,我認為完全沒必要。

精讀一本好教材即可,其他的教材隨便翻一下,如果有新的概念、新的資料就補充進來,這就是掌握專業基礎的竅門。

精讀的目的,是掌握概念體系,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

泛讀

第二種讀書方法叫泛讀。

我們當然不能停留在精讀教材上,還要讀別的書,這叫泛讀。

泛讀的書沒有限制,教材、專著、論文都讀,但不是通讀,不是精讀,只選讀其中的新概念、新觀點、新資料,目的是補充、完善自己已經掌握的概念體系,加深自己的專業基礎,擴大知識面

另外,還可以摸索寫作方法

我們學民法的同學知道,台灣著名學者王澤鑒先生有八本專題研究論文集,我自己也有四本論文集,這樣的書同學們應該怎樣讀呢?我不主張從頭到尾地精讀,即使像王澤鑒先生的八本論文集,也不贊成一本本地全部讀完。

我的建議是,挑選其中的一部分來讀。

從這本書中挑出幾本,例如挑出兩三本,然後每本書中挑出幾篇自己喜歡的文章來讀。

這樣讀的目的是摸索寫作方法,看作者怎樣選題、怎樣設計論文結構、怎樣進行論述?他為什麼要寫這篇論文?他的目的何在?論文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之間是什麼關係?是並列關係,還是遞進關係?還有,他怎麼運用論據、怎麼運用材料?怎麼反駁別人?這樣讀書,目的是摸索寫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讀書有會讀和不會讀的,差別非常大。

日常生活中,一般人都讀書看報、看小說,讀金庸的武俠小說的人非常普遍。

但是,一個武俠迷把金庸的小說讀得滾瓜爛熟,很可能連寫一封信都寫不好,這樣的人可是大有人在啊!這就說明讀書有區別。

另外有一些人比如說魯迅、郭沫若,他們沒上過大學中文系,沒學過小說寫作方法,他們卻成為大作家,他們寫作的那套方法是從哪裡來的?是讀書學來的。

讀小說有兩種:一種是讀故事情節,故事很生動,讀到高興的時候就哈哈大笑,讀到傷心的時候便淚流滿面,深受感動,這是讀小說的一種方法。

魯迅、郭沫若他們讀小說是另一種方法,是讀寫作方法。

魯迅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就是學俄國果戈理的《狂人日記》的,連文章的題目都一樣。

這難道沒有告訴我們可以通過讀書學習寫作方法嗎?

讀法學著作、法學論文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讀別人的論文中有沒有新概念、新觀點、新材料,有就摘要下來,補充、完善自己此前掌握的概念體系,加深加寬自己的專業基礎,這是一般的讀法。

我過去上研究生的時候沒有電腦,是靠抄卡片。

另一種是通過讀別人的著作、論文學習寫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我們平時讀書要有意識地學習寫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研讀

第三種讀書方法叫研讀。

我們一進圖書館會發現許多「大部頭」的書,我們把它們叫做體系書。

學民法的同學知道,史尚寬先生的《民法總論》大概 80 萬字,他的《債法總論》大概 90 萬字,他的《物權法總論》大概 50 萬字。

一些本科生、研究生,一進法學院就下定決心苦讀,他怎麼讀呢?他專挑權威學者的「部頭大」的著作讀,例如史尚寬先生的著作。

史尚寬 1929 年參加中華民國民法典起草,是起草委員之一,他的地位非常高,著的書很厚,內容非常多,資料很豐富。

有的本科生、研究生,抱著史尚寬的《民法總論》《債法總論》從頭讀到尾。

這樣讀書,你讀到中間,前面的就忘掉了;讀到後面,中間的就忘掉了;全都讀完,整部書的內容全部忘掉了。

這樣的讀書就是不得要領,會事倍功半。

像史尚寬先生的「大部頭」著作,我們什麼時候讀呢?當我們討論問題、寫學年論文、討論案件,或者討論某一個法律規範如何解釋適用的時候,我們就要查閱一些權威學者的著作,像台灣的史尚寬、王澤鑒、鄭玉波,內地的王利明、張新寶、尹田等學者的著作,就讀他們的著作涉及到我們所研究、討論的那個問題的內容,可能是那本書上的某一章、某一節,甚至可能某一自然段。

這樣結合研究問題一下子讀了很多本著作,但每一本只讀有關的某一個部分。

這樣讀書的目的,是培養自己的研究能力,我把這種讀書方法叫做研讀,就是結合研究問題來讀。

歸納起來,大體上分為三種讀書方法:第一種叫「精讀」,讀好的教材,目的是掌握概念體系,即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第二種叫「泛讀」,沒有限制,教材、專著、論文都讀,但不是通讀、精讀,只選讀其中的新概念、新觀點、新資料,目的是補充、完善自己已經掌握的概念體系,加深自己的專業基礎,擴大知識面,並可以學習寫作方法;第三種叫「研讀」,結合研究課題讀書,目的是學習、訓練研究方法,培養研究能力。

以上我大而化之地給大家介紹了讀專業書的方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讀書方法

讀書講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吸收書中的內容.這是俞老師的讀書方法,可以參考. 悟讀.悟讀就是認真領悟,一句一句認真閱讀和理解,最後甚至通過反覆閱讀背誦出來.這樣閱讀的對象一定是頂級經典著作,是對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