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四國?五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說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家紛爭的故事,開篇是從黃巾之亂開始的,好吧,東漢末年的事兒也得說說,但是直講到第八十回,才有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繼位正大統。

全書就一百二十回,講到第八十回,才講到三分天下,布局可真是長遠啊。

而三分天下的時間並不長,到第一百一十九回,司馬炎逼迫曹奐遜位,晉國建立,《三國演義》進入尾聲,實際上《三國演義》講了,多說五國的事情,往少了說,也有東漢加三國,四國的事兒,好吧,一朝三國的事兒。

所以《三國演義》雖然標題是「三國」,但實際上是由合到分,再由分至合的過程,名為「三國」,實際上不止三國。

當然本書中完整的確實只有魏、蜀、吳「三國」,有頭有尾。

要這麼講《三國演義》說的是三個國家還是對的。

實際上在遼東,有一個與魏、蜀、吳三國性質相同的國家──燕國,該國從190年初成規模,到238年被司馬懿所滅,立國四十九年,比劉備創立的蜀漢還要長六年。

燕國鮮為人知的開國之主公孫度,也是一個堪比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亂世梟雄。

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此時中原混亂不堪,而遼東郡偏居東北,所受影響較小,得以藉機振興。

不久,公孫度把遼東郡分為遼西、中遼兩郡,各置太守,他還按照皇家規制設壇於襄平(即今遼寧省遼陽市)城郊,行郊禮天地之禮,無論車駕、儀仗、服飾都同大漢天子一般無二。

200年官渡大戰之時,公孫度拒絕了曹操的拉攏,打算在曹袁兩敗俱傷後進軍許昌。

不料,他於204年去世。

此後,其後代公孫淵周旋於曹魏和東吳之間。

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儉進攻燕國,大敗而歸。

238年六月,曹魏太尉司馬懿率大軍進入遼東,公孫淵調數萬步騎兵防守遼隧(在今遼寧海城市西北高坨子附近),沒想到,司馬懿對遼隧只是進行佯攻,而轉而襲擊燕國都城襄平城才是目的。

燕王公孫淵和全城軍民被圍困城中,八月,將軍楊祚開城投降。

公孫淵突圍途中被魏軍斬殺,燕國歸降。

燕國成為漢末首個興起卻也算首個被滅亡的小國家。

當然,燕國雖大,卻小於天下,天下的中心還在黃河、長江中下游,而在這片地方,漢末的主角還是魏、蜀、吳三國。

那麼《三國演義》的時間跨度究竟如何呢?開篇黃巾之亂是在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國,這三十多年的事情是詳寫,寫了八十回,而從公元220年到280年,吳國滅亡,晉國統一天下,這六十多年是略寫,只寫了四十回。

這麼講就有點奇怪了,三個國家沒成立時你使勁說,成立了反倒話少了?

為什麼《三國演義》是這樣一種結構呢?因為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敘述,三國之所以成為三國,前事不忘也。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自立稱帝,因其姓曹,後世也稱之為曹魏,定都洛陽,到265年(咸熙二年)曹奐禪位於司馬炎,魏國存在四十六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勢力最為強大。

221年(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為表示自己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因其控制範圍主要在益州(蜀地),故後世稱之為蜀漢或簡稱蜀。

263年(炎興元年)劉禪投降鄧艾,蜀漢存在四十三年。

229年(建興元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因其姓孫,故有人稱孫吳,又因其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又稱為東吳。

至280年(太康元年)孫皓投降,東吳存在五十二年。

三個國家中,最長的吳國存在了五十二年,實在太短了!但歷史就這樣。

長的可能陷於平庸,短的反而更加精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真實面貌到底是什麼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三國之外第四國,魏蜀吳之外還有個燕國

連小朋友都知道三國魏蜀吳,如果把這句話改成「四國魏蜀吳燕」,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如果較真的話,三國演義應該改成四國演義,還有個燕國。這個燕國存在了48年,比蜀漢還多六年(不包括劉備入蜀後之、稱帝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