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學霸揭秘:一樣是預習/聽課/做筆記,為什麼成績那麼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很多家長困惑地問:「 我的孩子學習挺努力的,可是,為什麼成績就是上不去呢?」我不禁反問:「您的孩子會聽課嗎?」
他們開始笑,在他們看來,這根本不是問題,孩子的腦子笨才是關鍵原因。
可是,我一直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上課時孩子不會聽課。
有一項對300 多名中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發現,聽課效果越好,所學功課的成績越好;聽課效果差,則成績也比較差。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是一樣的,一樣都要預習、聽課、做筆記,為什麼考試有的學生成績好,有的學生成績差呢?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位女學霸的文章,大家用心讀,就能發現月考成績千差萬別的原因究竟在哪裡。
每節課雖然都是 45 分鐘,但是你會不會利用,效果大不一樣。
利用得好,45 分鐘裡可以加進 5 分鐘、10 分鐘。
相反,如果用得不好,45 分鐘裡就得減去 5 分鐘、10 分鐘。
再說,我們上課聽課不僅要獲取知識,還要學老師的思維方法,鍛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課堂上的 45 分鐘如何利用,大有學問。
聽課可不是一個孤立的活動哦!聽課前除了要讓身體、情緒狀態準備好外,還需要知識上的準備。
下圖就展示了聽課的完整狀態。
要想提高聽課效率,還得做好預習和複習。
中學的知識量越來越大,要求我們更多地進行理解、聯繫與思考,而非單純死記硬背。
如何為思考留出更多的空間呢?答案就是預習。
通過預習,可以發現新課中的難點,等老師講到時格外注意;也可以掌握每節課的基本內容,快速跟上老師的思路,並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從而保持積極的聽課狀態。
有些同學說:「預習重要是重要,可作業都做不完,時間那麼緊,哪有時間預習?」
確實,現在學習夠緊張了。
但成績好的學生與成績中等的學生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前者做作業快,效率高。
在相同的學習時間裡,他們可以留出 10-30 分鐘的時間預習。
如果預習了,聽課效果就好,作業做得就快,預習的時間自然就節省出來了。
所以預習是形成良性循環的一種重要手段。
我預習新課一般分兩個步驟:
在課前預習時,把所要預習的內容要旨、讀書感想、疑難問題等,隨手批寫在課文中的天頭地角空白處。
批註筆記的形式一般有三種:一是「眉批」,即批在書頭上;二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旁;三是「尾批」,即批在一段內容之後。
批註筆記可記的內容非常廣泛,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類:
第一,注釋。
在預習時,遇到不認識或難懂的字、詞、概念,立刻查字典、找參考資料弄清楚,搞透徹,然後寫在該內容附近的空白處。
這樣既幫助了理解,又有利於記憶,特別是為下次閱讀掃清了障礙。
第二,提要。
在預習中,邊看邊思考,然後用精鍊的語言把某段內容的中心思想記在書的天頭或地角上,這樣便於把握文章的脈絡,將來在複習瀏覽時,便一目了然。
第三,批語。
在預習中,可能產生各種感想、見解、疑問,這時可以順手寫在書的空白處。
如不立即記下,過後就很可能難以想起這些寶貴的思想火花。
第四,警語。
在讀書時,發現重要段落或主要論點及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為提醒自己,可批註上「注意!」「重要!」「用心記住!」等字樣。
這樣常常可以使自己集中注意力,並為以後重點閱讀打好基礎。
自我講授就是把自己當成老師,在預習的基礎上根據課文的內容,預先講給同學或父母聽,徵求他們「聽講」後的意見;如果身邊沒有人,也可以講給課桌上的文具盒、操場邊的大樹聽。
在自我講授前,一定要確定書中的重點和難點,列出講授提綱,規定講授範圍。
一次講授結束後,要對預習內容再做一次全面通讀。
通讀過程中,要把自己不理解或講得不清楚的地方記錄下來,然後用自己的語言編制一張精鍊的「授課目錄表」。
根據這張表再進行第二次自我講授(當然,如果你時間確實不夠用,能大致講授一遍也行),這次講授著重要弄懂第一次自講時不理解的內容,講完後再進行第二次通讀。
這樣,課本中內容的難易程度,經過自我講授後,就清晰可見、心中有數了。
自我講授不一定像演講那樣要有豐富的表情,也不一定像老師上課那樣詳盡講解,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把必須記住的內容和掌握的知識自己講授出來,反覆多次,直至全部掌握。
自己無法掌握的內容,通過請教老師便可迎刃而解。
可以說,自我講授讓我學習更主動。
如果時間很緊,怎麼辦呢?
1.對於聽課效果好的科目,少預習或不預習;對於聽課效果差的科目,多預習。
2.單科課程的預習時間控制在 8-15 分鐘,主要是把握整體知識內容,記錄或記住對於個人的難點和課程重點,方便聽課時在此處集中注意力。
3.實在沒有時間預習,可以在一門課開始前的課間花 2 分鐘快速瀏覽,從而快速進入聽課狀態。
有了好的預習做基礎,只能保證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更有效的地方,便於我們更好地當堂消化知識。
我說的「前松後緊」,是指聽課時前幾分鐘不妨鬆弛一點,後頭再緊張起來。
一節課45分鐘,一天好幾節課,要想每節課自始至終緊張、專注地聽講,實際上很難做到。
有的同學上課時一開始還能集中精力,可上到半截就開始走神,而老師上課時往往一開始是回顧以前所講內容並引入新內容,這些往往比較簡單,接下來才是較深入的分析和講解,這些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可偏偏此時不少同學已經是心不在焉了。
我考入清華大學的表哥告訴我,聽課時不妨前松後緊,「那些在預習時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地方,老師講到時則不必全神貫注,而是讓腦子放鬆一下,往後翻翻課本,或許會有新的收穫。
整整一堂課讓腦子緊繃著一根弦,對一般人來說是受不了的。
」因此,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剛上課時先放鬆一點,後半節課再緊張起來。
有些同學上課拚命記筆記、抄板書,出發點是好的,但卻沒有理解老師講的內容,課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課堂上的內容,自然得不償失。
該怎樣記筆記呢?記筆記有 " 三原則 ":
1.寧可筆記記不全,也要先聽老師講課的內容。
2.課本上講述很詳細的內容,不再做詳細的筆記。
3.不抄老師的板書,而是重點記老師的分析思路與解題方法。
只要堅持這三個原則,不僅能提高聽課效果,還能獲得寶貴的複習資料——課堂筆記。
康奈爾筆記法
這是我表哥教給我的一種記筆記的方法。
將筆記分為主欄、回憶欄和思考欄三部分。
樣式如下圖:
具體方法是:
一記錄:在聽課過程中,將教師的講授與板書內容,記在主欄里。
二簡化:下課之後,及時簡化主欄內容,以摘要形式將聽課筆記整理概括出來,提綱挈領地寫在回憶欄里。
三背誦:把主欄遮住,只用回憶欄的摘記作提示,用自己理解的語言複述上課內容,然後敞開主欄,對照檢查。
四思考:在思考欄里,記下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
五複習:每周花10分鐘左右時間快速複習筆記,主要看回憶欄,適當看主欄。
這種筆記要求選用比較大的活頁紙,以便有足夠的空間來記筆記,寫例子,畫圖解。
每張活頁紙只能寫一面,為的是方便整理、裝訂、修改、增刪和不斷插入講義、作業等。
這種筆記方法,不僅方便上課記錄,而且便於下課整理、記憶和複習。
整理筆記七步法
由於種種原因,大家在課堂上所做的筆記,往往比較雜亂,課後覺得不太好用。
為了鞏固學習效果,積累複習資料,我們非常有必要學會整理課堂筆記。
第一步,憶。
「趁熱打鐵」,課後抓緊時間,對照書本、筆記,及時回憶有關的信息。
實在憶不起來,可以借同學的筆記參看。
這是整理筆記的重要前提,確保筆記的「可整性」。
第二步,補。
課堂上所做的筆記,由於要跟著老師的講課速度進行,而講課速度一般要比記錄速度快,所以筆記就會出現缺漏、跳躍、省略甚至符號代替文字等情況。
因此,我們要在憶的基礎上,及時對筆記進行修補,使之具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
仔細審閱筆記,對錯字、錯句及其他不夠確切的地方進行修改。
其中,特別要注意與解答課後練習、與學習目標有關的內容的修改,保證筆記的「準確性」。
第四步,編。
用統一的序號,對筆記內容進行提綱式的排列,註明號碼,使筆記具有「條理性」。
第五步,分。
以文字(最好用紅筆)或符號、代號等劃分筆記內容的類別。
以語文為例,哪些是字詞類,哪些是作家與作品類,哪些是課文分析類,哪些是課後練習題解答,等等。
為分類摘抄做好準備,使筆記有「系統性」。
第六步,舍。
省略無關緊要的筆記內容,使筆記有「簡明性」。
第七步,記。
分類抄錄經過整理的筆記。
同類的知識,抄在同一筆記本或一本筆記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類抄錄。
這樣整理後的筆記,綱目清晰,便捷好用,提高了筆記的「資料性」。
有了前面的預習和認真聽課,能保證記憶和理解的深度。
但遺忘是一種自然規律,對抗遺忘的利器就是複習。
因此在聽完課後,還應即時複習以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並形成有計劃性的複習習慣,從而將所學知識深深地印入腦海。
1.每天堅持累計不少於 1 小時的中等強度的體能鍛鍊,每天保持課間 10 分鐘徹底放鬆休息的好習慣。
課間多做一些輕體力健腦動作,為課堂 45 分鐘的高度集中注意力儲備足夠的腦力。
像伸伸或蜷蜷手指、左右手交替按摩指尖、伸伸懶腰等都是不錯的活動。
2.調節聽課心態,優化聽課意識,在潛意識裡喜愛聽課。
對於不太喜歡的課可找來一張白紙,認真列出不喜愛這堂課的十幾條優點、理由,隔一天重複一次,慢慢就能說服潛意識喜歡這些課,進入積極的聽課心態。
3.在聽課過程中,要放鬆心情來理解課本上的內容。
不要抱著一種緊張的記憶心態來死記硬背,這樣很容易造成腦神經疲勞,反而使聽課的注意力渙散。
4.老師講課結束後,不要急著看書做作業,而應閉上雙目,放鬆後仰頭,把剛才聽課的重要內容再像放電影一樣回味一遍,把老師講課的內容真正印在腦海中。
女學霸揭秘:一樣是預習/聽課/做筆記,我為什麼能考出好成績
新學期的第一次月考剛剛結束,就有很多家長困惑地問:「 我的孩子學習挺努力的,可是,為什麼成績就是上不去呢?」我不禁反問:「您的孩子會聽課嗎?」他們開始笑,在他們看來,這根本不是問題,孩子的腦子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