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木:珍惜和利用好時間的體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再讀朱自清的著名散文《匆匆》,感慨良多,尤其在辭舊歲迎新年之際。

「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朱自清發出如此感慨時才二十四歲,「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很不幸,朱自清在五十歲時就因貧病交加過早的離世了。

算起來也只有一萬八千多個日子。

與他相比,我是幸運的,細算到今天已經虛度兩萬九千六百三十六個日子了。

但是,我對時間的自覺則要晚得多。

雖然童年時對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等就耳熟能誦,但真正體會到時間之寶貴,並且在行動上珍惜時間、想方設法利用好時間,已經快到中年了。

也是在這時我悟到了:人生之謎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到達終點。

正因為如此,應該十分珍惜時間、熱愛生活、過好每一天,同時也應該儘可能延長生命的長度。

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哺育、教育、培養個人成長的親人和社會負責。

隨著日子的飛逝,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離終點越來越近了,該做的事應該繼續努力做好,同時儘可能延長對家庭和社會盡責任的時間。

這是願望,但不知道「他們還會給我多少日子」?

  以上這段話,是我在2016年12月31日重讀朱自清散文《匆匆》後發在微信朋友圈的感言。

最後一句是問不知道我的生命還有多少日子?這當然是沒有答案的。

年輕時總覺得來日方長,到了中年開始感到時間過得快,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這也許是因為在和平安定的環境、衣食無憂,一日又一日有規律的重複,或許是因為我常用已經過去的日子,衡量未來的日子,於是產生了時間在加速度流失的感覺。

我常想如果生命可以重新來一次,我最想做的就是從小就珍惜時間,在一生中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要充分利用好時間,而不浪費時間。

囘首往事,我最遺憾的就是由於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曾經浪費了不少時間,我最慶幸的就是覺悟到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從而努力珍惜時間、利用好時間。

  我讀小學和初中時雖然學習是努力的,但不懂得怎樣利用好時間。

初三那年我在與團市委書記的工作聯繫中,發現他工作有條不紊、忙而有序,就向他請教。

他教我學習和工作要分輕重緩急,然後有計劃分配時間,並善於利用零碎時間等方法。

我讀中專時照他的方法做,果然提高了學習和工作效率,並且做到兩不誤。

曾經有多年,我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反省一下當天有沒有浪費了時間,第二天的學習和工作怎樣安排可以節約時間。

這個習慣使我收穫了有計劃分配時間和充分利用時間的好處。

後來多年我一直有意識地探索提高時間利用效率的方法。

比如,為提高學習效率,上課、開會、聽報告,我都專心聽、認真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而字寫越小記錄速度越快)。

過後在記憶猶新時重溫筆記,可以更好地領會內容、掌握要點。

  又比如,書籍、報章浩如煙海,閱讀要兼顧精讀與博覽,因此可分幾類,一類是經典著作、古典著作、專業教科書、指導性文件,要精讀、細讀,甚至反覆讀,有的還要摘抄要點,寫心得體會。

另一類是有些參考價值的著作、文章,可先粗讀全篇,再細讀其中的重要章節或段落。

再一類是量大面廣的,可以泛讀、速覽,了解相關信息與學術動態。

馮友蘭先生在他87歲時寫的《我的讀書經驗》一文中總結了他80年的讀書經驗,概括為四條: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在第一條「精其選」中他把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即要認真地讀,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即可以粗枝大葉地讀,知道大概就可以了。

第三類是僅供翻閱的,即看看標題,有興趣的內容大略看看。

馮友蘭先生「精其選」的讀書經驗,同我多年來的讀書方法雖不相同但其精神類似。

再比如,閱讀和寫作結合的方法:平時認真、大量的閱讀,可以為撰寫文章打下基礎。

平日多閱讀、多思考、多練筆,厚積薄發才能寫出好文章。

而為撰寫某個題目的文章需要,帶著問題去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章,則可以使閱讀更有針對性、更加深入,效率往往也更高。

  何謂珍惜和利用好時間?這個問題可能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主要取決於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和目標的定位。

我在中年之後隨著對人生意義的感悟,對珍惜和利用好時間涵義的理解比以前有所深化:把儘自己所能做好所承擔的工作當作重點。

1988年以來,我很榮幸有機會持續地參加黨和國家部分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使我能把畢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文字工作的一技之長在偉大事業中貢獻微薄之力。

我對每一次參與文件起草工作,都十分珍惜並竭盡所能,看作是報答黨和國家對自己的教育、培養的機會,也看作是彌補中年那段曾經浪費不少時間的機會。

同時,我也把珍惜和利用好時間的內涵,拓展到把學習、工作、生活、健身都包括在內的時間利用效率,尤其是更加重視通過健身養生延長生命的時間長度。

  2016年5月1日,我曾寫了一篇「我的勞動觀」的感言發在微信朋友圈,說道:「我有過兩次啟蒙,一次是七歲上小學,一次是後來學習家務勞動。

我4歲前母親、父親相繼去世,是哥哥姐姐們在十分艱難的境況下哺養、教育我成長。

是他們讓我懂得努力學習,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

也要感激在新中國旭日陽光下受到的嶄新教育,使我懂得勞動和勞動人民創造世界、創造歷史的道理。

自上中學、大學到後來下放農村以及到「五七」幹校,經常參加體力勞動,不僅體驗了勞動的艱辛,也學會一些勞動技能,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愉悅。

馬克思講過,勞動在未來社會將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現在新技術革命正使體力勞動的繁重和艱辛不斷減輕,馬克思預期的勞動成為生活第一需要的未來總有一天會成為現實。

但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把勞動當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當作是一種責任,在勞動中享受愉悅,是可以做到的。

轉變對勞動的態度,養成勞動習慣,就不會把視勞動為負擔。

我雖年已八旬,但仍然熱愛工作,也願意從事家務勞動,自己洗衣做飯,閱讀、寫作和家務勞動交替進行,樂在其中,非言語所能表達也。

」我把必要的家務勞動當作健身活動的一部分,在家裡時常利用閱讀或寫作的間隙作些家務,避免久坐對頸椎、腰椎、攝護腺的傷害,並使緊張的神經得到休整,也盡到照顧親人的責任。

我還運用「時序經濟學」提示的方法,巧妙搭配時間,提高效率,儘量作到閱讀、工作、健身和家務兼顧。

  珍惜時間,必然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除了提高單位時間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延長生命,即增加人的一生的時間長度。

因此,應該把一生中用於健身養生的時間,都看作是為延長一生總時間而付出的必要時間,因為由此得到的回報即延長生命所贏得的時間,將會大大超過用於健身養生所付出的時間。

這還沒有計算由於減少疾病、就醫所節約的時間,以及由於身體健康而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等所增加的時間。

所以,從人一生的全局和整體上看問題,保持健康並延長生命的時間長度,是珍惜和利用好時間的根本舉措。

作者:林兆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現為研究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幫你一年讀100本書

我最近進行讀書方法的主題閱讀。我首先給自己提了幾個問題「什麼是讀書」,「怎麼樣閱讀,有沒有具體辦法」,「如何把讀到的知識內化」。看秋葉大叔的《如何高效讀懂這本書》,我是比較糾結的。因為我在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