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坂橋之吼奏效的心理溯源

文章推薦指數: 72 %
投票人數:11人

《三國演義》有一場精彩的戲——張飛在長板橋以「三吼」喝退曹操大軍。

看似虎將神威,驚天動地,其實這三吼也有極大的風險,能夠成功出於主客觀多種原因,更像是命運的註定。

其一,張飛的計策。

張飛善用小聰明,初至長板橋時察覺此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心生一計,「教所從二十餘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衝起塵土,以為疑兵。

」然後獨自橫矛立馬於橋上,給敵人造成虛虛實實難辨真假的疑慮。

此計並非對魏國所有將領都奏效,像膽烈如惇淵兄弟、憨直如許褚,若作為大軍統帥,由他們抉擇進退,肯定不顧一切與張飛硬拼。

但遇到曹操、司馬懿此等慎重又多疑之人,就會反覆考慮博弈的後果,或為名聲,或為大局,決不會讓三軍將士隨意冒險。

其二,用計的時機。

此計除了地利優點,還有天時之助。

不久前,諸葛孔明在博望坡、新野連用疑兵打敗了大將夏侯惇、曹仁,給曹操造成一種錯誤,認為劉備有了孔明之後,臨軍對陣都會採用同樣的方法作戰,所以當「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郃、許褚等都至長坂橋」時,刻板效應生效,諸人認為又是諸葛孔明之計,故而不敢輕易近前。

對峙之時,曹軍甚至不在乎橋那頭的人是張飛還是糜芳,他們畏懼的是諸葛亮的智謀。

其三,曹操的猜測。

羅貫中寫這一段時,列出了魏國的幾乎所有名將:夏侯惇、夏侯淵、許褚、樂進是歸為猛烈粗莽一類,曹仁、張遼、張郃、李典則是精細多謀一類,兩類將領對此局面有不同的應敵之策,意見相左,無法決斷,故派人飛馬告知丞相,讓大統帥前來決策。

曹操接到匯報之時,先入為主地產生了心理負擔:這麼多名將在場竟然都無法解決這個難題,肯定十分棘手,所以急忙策馬趕至。

這使張飛原本草率的疑兵之計又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其四,吼叫的氣勢。

曹操未至之前,張飛冷靜沉默,以一種平靜的態勢造成魏軍心理上的壓抑恐慌,讓人感覺橋的那頭不可捉摸。

當這種心理施壓產生效果後,曹操也已趕至,張飛開始下一步計劃,於是厲聲大喝:「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曹軍聞之,盡皆股慄。

張飛本就嗓門大,憤怒時怒目圓睜,凶神惡煞,這一吼非同常人,極具威懾,此地又處於空曠的山林水岸,喊聲到處,回音不絕,羅貫中詩曰:一聲好似轟雷震。

其五,曹軍的疲憊。

雖然張飛堪稱神吼,但人類的吼叫聲不可能震斷木橋、山崩地裂,曹軍的恐慌還有著自身疲憊的客觀因素。

曹軍南下荊州長途奔襲,在新野城又中了埋伏,再加上大量百姓隨劉備渡江,形成劉軍後盾,曹軍追擊的路上其實是在和荊州的老弱婦孺糾纏,這比兵鋒相對更加棘手:要知道,無論哪個陣營,士兵都有父母妻兒,他們並不想殺害無辜百姓。

此處的「疲憊」包含身心多方面因素。

張飛這一吼有種庭審法官的正義與神聖,使這些「受審者」無不感到巨大的壓力。

其六,關羽的鋪墊。

關羽斬顏良後,曹操驚嘆其勇,然而關公卻自謙道:「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

」其實曹操見過張飛幾次,虎牢關大戰呂布時,曹操密切關注關羽動向,不會見不到張飛的勇猛,然而曹操的注意力全在關羽身上,張飛未曾受其重視。

但曹操對關羽的崇拜之情,使其深記關羽所說的每一句話,故而曹操回顧左右:「今後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

並令眾人將「張飛」二字寫於衣袍襟底以記之。

我每讀此段都大有英式幽默之感,為了銘記張飛之勇,居然讓「左右」將張飛之名寫於衣袍襟底(很像手機的備忘錄),真是可笑又可愛的行為。

這裡的「左右」可以理解為曹操的親信,記下來給曹操自己備忘的,也可以理解為張遼、徐晃等將,寫下來讓諸將深深牢記的(從長板橋之上曹操「回顧左右」來看,曹操當時應該是和將領們說的)。

但不管怎樣,關羽無心插柳的一句話,卻讓「長坂橋之吼」有了跨越時空的震撼力。

曹操在張飛的怒吼下想起了關羽之言和衣襟之字,赫然兩個「張飛」大字具有夢魘般的心理威懾,讓曹操及諸將把這個「符號記憶」無限放大。

史書本無關羽誇讚張飛之說,羅貫中在白馬之戰百忙之中寫此閒筆,初讀讓人不解,看至長板橋才知此為藝術家精心埋下的巧妙伏線。

其七,三吼的技巧。

張飛在長坂坡惜字如金,並不似平時心直口快、囉里囉嗦,先來一段沉悶的開場,給敵軍帶來心理疑慮與恐慌,接著曹操到來,張飛只吼了三次,每一次都有細微之別,細細品來極具技巧。

第一次是張飛「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之後厲聲大喝:「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這一次聲如巨雷,氣勢最猛,目的是讓曹操產生幻覺,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正如諸將所說,此乃諸葛故布疑陣也。

」因為疑兵之計並非天衣無縫,張飛害怕曹操用心觀察發現破綻,於是先聲奪人,把曹操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猛」上,而忘卻「智」的缺陷。

第二次是曹操回顧左右之後,張飛在曹操「言未已」時再次大喝,其實他也聽不到這回顧之語,只是見曹操 「令去其傘蓋又回顧說話」的動作,知道曹操必有布置安排,所以故意打斷曹操說話,亂其思維,並強調「誰」敢來決死戰?(這個我在下一點詳述。

)第三次是在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之時,張飛沒有減弱吼叫的嗓音,卻改了問話方式內容,他不再自報姓名,也沒問誰來決一死戰,而是說「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張飛如果生在現代,完全可以勝任刑警或律師,他很擅長打心理戰,這麼問明擺地就是「誘供」,張飛見後軍有撤退的想法,於是抓住時機,讓曹軍做出了想而卻又未做的事——「撤退」

要知道,曹軍本來只有撤退的想法並未實施,一來眾將都不知道何去何從,二來千軍萬馬被單人一騎喝退有失名聲,三來大家還在等待曹操的決策。

所以張飛問的「退又不退」不是疑問,反而變成了「果斷的命令」,把猶豫不決的曹軍給「解救」了,為了不成為比進攻、撤退更加可笑的笑柄(耗著),曹軍終於有了行動。

其八,從眾的效應。

張飛前兩次反覆問了「誰」敢來決一死戰,而無人應聲,這是張飛抓住了曹軍人多勢眾帶來的負面效果:從眾效應。

換作對面只有一名武將(或張遼,或徐晃,或許褚等等),也許還會在那座陡峭的木橋上與張飛一決高下,分個勝負,畢竟狹路相逢勇者勝,沒打過誰也不知輸贏。

但因為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郃、許褚等諸多名將都在,這些人論武勇沒一個弱鳥,反而造成了反力學效果,並不是以力的相加來算總和,而產生了力的相離相斥。

張飛的挑釁是在逼問這些人,到底誰出戰與張飛單挑?而諸將並非被張飛的勇猛嚇得不自信,而是沒人願意當出頭鳥,都遵循著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觀察著別人的反應。

諸將害怕在此關鍵時刻若是輕敵中計,會給曹軍帶來不可估計的損失,魏軍凡是有大批名將共同出陣的,曹操必定執掌中軍進行指揮,如果他授意可以出戰,那麼將領們拋顱灑血在所不辭,但由於曹操剛剛趕至,又督促將領不可妄動,才有了諸將的沉默反應。

其九,作戰的首例。

史書記載:【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

】以一人對抗萬人的戰例,在古今軍事史上都屬罕見,而像張飛這樣的「萬人敵」氣勢,在此之前僅項籍一人耳。

魏軍諸將雖然戎馬多年,卻首次遇到如此戰局,加上長坂橋的地勢環境:狹長、封閉、潮濕、濃霧、雜叢,更是十分陌生。

若是普通的追擊戰也還好,比如說張郃等將在長坂坡追殺趙雲時,趙雲也是單槍匹馬,但畢竟趙雲是「被動」和「移動」的,張郃、曹洪等人不用擔心趙雲設陷阱或施詭計,而張飛卻是「主動」等候並「靜止」的,所以使沒有見過這種場面的魏將產生疑慮恐慌。

正所謂以靜制動,以少勝多,張飛這種「送死的狀態」很像空城計,讓魏軍反而不明所以,搞不懂張飛到底在謀劃什麼。

其十,意外的驚喜。

張飛第三次喝叫之後,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

」這是個意外驚喜,張飛自己都始料未及。

夏侯傑因為離張飛最近,不僅近距離接觸「案發現場」,而且被張飛的計策、氣勢、心理戰及曹操的回顧之語、「張飛」二字的「符號記憶」來回反覆地驚嚇回震,再加上自己本身膽小或身體不適,造成了嚇死的慘景。

這使得離他最近的曹操產生「近距離震撼」,認為「我離得最近,他會死,我也有死的可能……」而遠離曹操的其他將兵則產生「遠距離疑惑」,認為「前方究竟發生何事??為何夏侯傑會死??」突如其來的己方將領之死,給曹軍帶來不詳的預感,而且無論遠近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震撼和疑惑,害怕厄運接下來會降臨在自己身上。

所以綜合以上九條再加上這一意外驚喜,造成「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也是就不足為怪了。

以上是我初步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張飛的長坂橋之吼何以能夠奏效的原因。

其中「張飛的計策、用計的時機、吼叫的氣勢、三吼的技巧」是用計方的主觀因素,「曹操的猜測、曹軍的疲憊、從眾的效應、作戰的首例」是敵方的客觀因素,而「關羽的鋪墊」是神來之筆,「意外的驚喜」是決勝一擊。

正因為這麼多必然和偶然,才使張飛的長坂橋神話流傳至今。

附:蜀國人物喜愛度排名:

1趙雲2諸葛亮3馬超4姜維5劉備6關羽

7關平8張飛 9徐庶10龐統11法正12魏延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編火燒新野

卻說曹仁親率大軍十萬來到新野城外,曹仁乃曹操帳下首位有勇有謀、身經百戰的大將,計謀不在曹操之下。在來新野之前,他把夏侯惇在博望坡打敗的情景做了分析,又把新野四周的地圖仔細做了研究,最後在到達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