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謀士大排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Top1 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
【人物簡介】姜子牙(公元前1156-公 元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 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 尚。
漢族,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 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 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 王,與謀「翦商」。
後輔佐周武王滅 商。
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因功封於 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
周文王傾 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 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 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 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 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 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主要功績】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 是殷商走向衰亡、地處商朝西的一個 屬國周逐漸上升的時期。
姜子牙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經濟 發達,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大得人 心,便很想為興周滅商一展雄才大 略。
而此時姬昌也正在為治國興邦而廣攬 人才,於是姜太公便下定決心,離開 了商朝。
他不辭勞苦,來到了周的領地渭水之 濱,終日以釣魚為生,其實是在觀察 世態的變化,尋找大展宏圖的機會。
據說,姜子牙釣魚用的是直釣,魚當 然釣不上來,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的說法。
姜子牙用了幾十年的功夫,勤學苦 讀,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謂上通 天文,下通地理,學識淵博,尤其對 歷史和時勢的研究更是駕輕就熟。
如 今當了姬昌的太師,可以說是厚積薄 發,運籌帷幄而遊刃有餘。
對內,他 幫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 策,如:實行「九一租稅制」,即農人 租用公田,只繳納九分之一租稅的低 稅制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 作為官吏的奉祿,而且子孫可以承襲
等。
這樣,就調動了農人在官田上努 力生產、官吏們自覺地搞好本人分地 生產的極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 發展,為有朝一日興兵伐紂奠定了穩 固的經濟基礎。
對外,姜子牙協助姬 昌實行韜光養晦,孤立瓦解的政策。
對商王他表面上表現得謙和恭順,一 心事殷,使商王誤以為周是最可靠的 屬國,姬昌是位忠心的伯。
而在暗中 卻採取種種手段,拉攏爭取殷商王朝 的其他屬國,使殷商越來越孤立,結
果許多諸侯國和部落陸陸續續地棄殷 而投周。
到了後來,殷商雖名為天子,而真正 附屬於他的屬國、部落卻連三分之一 都不足了。
這樣,就又為最後消滅紂王,創造了 有利的外部條件。
可惜的是,姬昌未能實現滅紂的願 望,便撒手歸西了。
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這就 是周武王(姬昌死後被追封為周文 王)。
姬發繼位亦繼志,繼續為興周 滅商而努力。
他拜姜子牙為國師,並 號稱為師尚父。
姜子牙也不改初衷, 繼續全力輔佐姬發以圖大業。
武王姬 發慎於刑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 的政治更加清明。
背叛殷商而依附周 室外的人越來越多,出師伐紂的日子 已經指日可待了。
這時周朝已羽翼豐滿,國勢日隆,而 殷商王朝已出現了土崩瓦解之勢。
特 別是殷商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忠 臣良將被殺的被殺、被囚的被囚、外 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姜子牙審時 度勢,認為伐紂的時機已到,便親任 主帥統領大軍,以弔民伐罪為號召, 聯合諸侯各國出兵直取商都。
經過牧 野一戰,大敗商軍,迫使商紂王連夜 出逃,與妃子妲已投火自焚於鹿台。
中國歷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 滅亡了,姜子牙終於完成了扶周滅商 的宏圖大業。
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建有殊功, 武王姬發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 周代齊國的始祖。
姜子牙勵精圖治,終將齊國治理成為 春秋戰國時期五霸七雄中的強國之 一。
而由於姜太公的雄才偉略,更被 後人稱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
司 馬遷就曾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 宗太公為本謀。
」(《史記·齊太公世 家》)
【後世評價】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 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 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 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 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中國 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 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 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 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 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 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
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 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
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 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 領域所借鑑。
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 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 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 歌頌他。
Top2 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人物簡介】管仲(公元前723-前 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 仲,諡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 敬仲。
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 東周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哲學 家,周穆王的後代。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 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 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
後從 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 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 第一相」之譽。
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 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 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 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 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 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
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 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 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 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 成為「五霸之首」。
後人將其著作收編 成書,名為《管子》共24卷,85篇, 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 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 面的知識,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 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 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中國
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主要功績】
管仲出身於破落名門之後。
青年時期 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顯赫輝煌一時 的家族史的影響,超凡脫俗,志存高 遠,具有干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意 識。
另一方面家境的貧困,謀生的坎 坷,使管仲具有了堅韌不拔的進取精 神;亂世的紛爭,時局的動盪,鍛 煉、鑄就了管仲明察世態、洞悉時局 的能力。
他為了實現功名顯於天下的 志向,學先賢、習武藝、交友共勉、 調查實踐,多方吸納齊家、治國、平
天下之道,為其後來能成為治齊賢 相、稱霸諸侯、建立偉功奠定了堅實 的基礎。
管仲早期的個人奮鬥是不順的:經商 賠本、做官被逐、打仗敗北、輔佐公 子糾淪為階下囚。
但是這些磨難正豐 富了他的閱歷,磨練了他的意志,積 累了他的處世經驗,提高了他的政治 素質,於是才有了他後來的抓住機 遇,一舉功成。
管仲從階下死囚犯一躍而為齊相的直 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鮑叔牙的推薦。
當齊桓公欲委相於鮑叔牙時,鮑叔牙 以國家社稷為重,力薦管仲:「治理國 家的大事,不是我能勝任的,只有管 夷吾才行。
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 吾:寬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 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諸侯,我 不如他;制定禮儀示範於四方,我不 如他;披甲擊鼓,立於軍門,使士氣 倍增,我不如他。
管夷吾猶如人民的 父母,治理兒子,不能不用他們的父 母。
」(《管子·小匡》下注只書篇
名。
)然而到後來管仲與齊桓公臨終 論相的時候卻沒有推薦鮑叔牙,而是 推薦了隰朋,這同樣是體現了以國家 社稷為重。
可見,被世人稱頌的管鮑 之交是建立在以國家社稷為重的共同 志向基礎上的友誼。
齊桓公棄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為 相,管仲報知遇之恩,輔佐齊桓公圖 霸,真乃賢相遇明君,明君逢賢相, 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憑藉自己 非凡的政治才能贏得了齊桓公的重 用,先拜為相,又拜為「仲父」,幾近 言聽計從,使管仲的經天緯地之才得 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知人善任,舉 薦了大批的賢能之士;他改革內政, 穩定了齊國的社會秩序;他發展經濟 的富民政策,使齊國國力大增,民富
國強;他修治甲兵,壯大了軍事力 量;他「尊王攘夷」,擴大了齊國的政 治影響;他禮法並用,確立齊國的霸 主地位。
管仲輔佐齊桓公近40年,把 一個原來「地舄鹵、人民寡」的齊國治 理得國富兵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 霸主,功高當世,影響深遠。
公元前 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齊 國朝野上下的悲痛,人們把他安葬在 齊國都城臨淄城南的牛山上,為他樹 立了高大的石碑,永遠紀念他對後世
的功德。
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一個世 紀後,孔子曾讚嘆管仲的功績說:管 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挽救周 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現在。
【後世評價】管仲一直被譽為管理學 之父。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 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 命名的巨著——《管子》。
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 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
全國 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 法辦事。
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 能否以法治國。
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 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
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 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 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 主張尊重民意。
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 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管仲的思 想對後代影響很大。
當然,管仲是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 所以他也有歷史局限。
如為齊桓公創立霸業而加重了人民的 負擔,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統治階級 利益等。
Top3 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人物簡介】范蠡(lǐ),字少伯, 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 河南淅川縣)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 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 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 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
因不滿當 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 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二十餘 年。
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 會稽之恥。
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 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
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 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 萬。
齊人聞其賢,使為相。
范蠡辭而 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 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 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 墓。
)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 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 中國儒商之鼻祖。
世人譽之:「忠以為 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 下。
」
【主要功績】
范蠡出身卑寒,但其年少時便顯露才 華,無所不精,可惜在當時政治混亂 的楚國不為世人所賞識。
在吳國與越國連年征戰之時,范蠡把 目光瞄準了越國的勾踐。
在夫椒之戰,勾踐戰敗,率殘兵敗將 約5000逃入會稽山。
此時,時年25歲 的范蠡趁機說服當時為宛令的好友文 種一起投奔了窮途末路的勾踐。
可惜 在17年之後范蠡42歲時勾踐才識其 才,一起重用了范蠡與文種,並聽取 范蠡的建議,到吳國為奴,乞吳存 越,以圖轉機。
於是,在范蠡的陪伴 下,與勾踐夫婦「屈身以事吳王」三 年,力盡艱辛。
歸國後,范蠡與文種 一起擬定滅吳「九術」,建議「十年生
聚」,最後滅掉了吳國。
為了表彰范蠡 滅吳的功績,勾踐封范蠡為「上將 軍」。
范蠡在輔助勾踐的過程中,知勾 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便修 書辭職,與家人及弟子「乘舟浮海以 行,終不反」。
范蠡知趣離開越國之前,寫信告誡文 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 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 難,不可與共樂。
子何不去?」後文種 被人巫告作亂,勾踐賜劍,被迫自 殺,果然像范蠡所言。
范蠡向勾踐辭官後,隱名埋姓在齊國 從商,自謂「鴟夷子皮」。
范蠡父子及其弟子致富能力實在令人 驚奇,又得到齊國人垂青,聘為相。
在齊國做相不久,范蠡又掛相印而 去,並把他的財產分給了親朋好友及 鄰居們,攜帶家人及弟子到了一個名 叫「陶」的地方,繼續置產從商。
過了 不久,「則致貲累巨萬」,可見范蠡的 經商才華實在高超,於是被人稱為「陶 朱公」。
【後世評價】范蠡無論從政、治國、 經商都是成功者。
范蠡既擁有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遠 大抱負,也有道家順應自然大道的豁 達人生觀,儒道互補,外道內儒,順 應自然,所以他無論是在從政還是經 商中都保持了心態的平和、淡定。
在 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諧的天道、地 道、人道尤為可貴。
他說:「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 傾,有節事。
」范蠡順應天道、地道、 人道的思想對今日仍極富現實意義。
「持盈,」亦可稱可持續發展,即在原 有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前進。
「定傾」, 可以理解為不斷糾正存在的問題,撥 亂反正,克服缺點,做好工作。
而「節 事」,可以理解為腳踏實地,扎紮實 實,遵循客觀規律辦事。
范蠡在歷史上對後世的巨大影響力, 還有他的經商才華,范蠡把其在政治 上的聰明才智運用於經濟發展,無所 披靡,大有斬獲,再加上他散盡其財 的樂善好施的處世態度,常常讓後人 稱讚。
說范蠡是商家的祖師爺及榜 樣,也不為過。
「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在亂世之 中,范蠡能急流而退,並能在另一方 面創出如此輝煌的功績,不能不說是 奇才。
Top4 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人物簡介】李斯(約前280年-前 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 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 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 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 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 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 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 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 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
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貢獻巨 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 害。
【主要功績】
李斯生於戰國末年,年輕時做過掌管 文書的小吏。
李斯想干出一番事業 來,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
李斯學完之後,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 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各 國也在走下坡路,決定到秦國去。
李斯到了秦國以後,很快就得到秦相 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 後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 長吏。
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 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 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一、富有遠見的傑出政治家和軍事戰 略家
一是上《諫逐客書》,為秦留住了大 量人才。
李斯寫了他那篇傳世名作 《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 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
一語中矢,道出逐客之誤,等於是把 武器借給了敵寇,把糧食送給了盜 賊,減少自己的人民來增加敵人的力 量。
逢此歷史轉折的關健,其蘊含的深刻 政治意義,為秦以後統一六國起到了 具有決定性的主導作用。
二是在軍事戰略上,李斯進一步推動 並深化了呂不韋等人的「武力統一 論」。
他早在呂不韋舍下「任以為郎」時,就 向秦王闡明了自己的戰略主張:「…… 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 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 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今怠而不就, 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 賢,不能並也。
」
遂又向秦王獻策「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 遊說諸侯。
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 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離其君 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
」加 劇了各國的內部矛盾,為加速統一步 伐的進程做了良好的鋪墊。
在統一策 略上,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尉繚曾向秦 王提出過:「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 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 盡」的計策,並被秦王採納。
需要說明 的是,這一策略雖為尉繚所出,秦王
採用,實則「李斯方主持國政,一切決 大疑、辨大難,皆須斯從中參贊擘 劃,方能成為國事,因此……以明茲 事之實行,全系斯用事之力。
」至於頓 弱的「王資臣萬金而游,聽之韓魏,入 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韓、 魏從,而天下可圖也」云云(《戰國 策。
秦策四》);也與李斯的支持有 著莫大關係。
三是在秦王朝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權 之後,為使帝國版圖得以拓寬「外攘四 夷,斯皆有力焉」。
在他的出謀劃策下,歷三載而定百 越。
但對於秦始皇「務戰不休,欲攻匈 奴」的軍事方針,李斯出於「匈奴無城 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 而制也」的實際考慮,是否認「輕兵深 入」的。
實事證明,李斯的「備胡利 越」之策,在當時是務實之舉。
其後, 在李斯的積極匡扶下,大秦帝國達到 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前例的版圖。
疆域 之廣袤,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 長城,南至南海,人口達兩千餘萬。
不僅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國家,在當時,也是罕見的世界大 國。
二、創立帝業體制,全謀帝業發展
秦統一後,先是在李斯等人的建議 下,奉王為「泰皇」、命為「制」、令 為「詔」、天子自稱「朕」(秦始皇改「泰 皇」為皇帝)確定了帝制。
為了秦王朝 的萬世基業,李斯又以強烈的歷史使 命感,高瞻遠矚,駁斥了以王綰為首 諸大臣的師古「分封」之說。
認為「諸侯 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 毋以填之,請立諸子」的看法是荒謬 的。
一針見血的指出:「周文、武所封子弟 同姓甚眾,然後屬相遠,相攻擊如仇 讎,諸侯更相誅伐……置諸侯不便。
」
由始廢除分封,確立了「使秦無尺土之 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的郡 縣制。
隨後,為全面鞏固帝業體制,保障社 會穩定「使後無戰攻之患」,李斯建 議「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 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於宮 中。
」並全力協助秦始皇「勤勞本事, 上農除末,黔首是富;」進一步推行 了「百姓當家則力農工」的重農政策。
以新興的「土地私有制」,改革了奴隸 社會的舊禮制,在當時極大的促進了 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
限於戰國之亂,秦統伊始,錢幣異常 混亂。
為了鞏固政權,李斯奏請秦始 皇廢除諸幣。
規定幣分二等:黃金 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 文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
諸如 其它「珠、玉、龜、貝、銀、錫」之舊 幣,僅為「器飾寶藏」所用,不得為 幣
op5 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 ——張良
【人物簡介】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 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 人。
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韓信、蕭 何並列為「漢初三傑」。
他以出色的智 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 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 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 赤松子云游。
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 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 良的生平。
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 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 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主要功績】
張良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重要階段: 為韓滅秦、擁劉反項、鞏固漢室。
一、為韓報仇。
一是刺殺秦王。
這是張良的亮相之 作。
張良祖上五世相韓,秦滅韓國之後, 張良國破家亡,對秦恨之入骨,誓言 報仇。
他「弟死不葬」,散盡萬貫家財,為的 就是報答韓王對他們一家五世之恩。
這次刺秦,張良經過了精心準備,志 在必得。
最後雖然誤中副車,但是這 一次暗殺行動卻使秦始皇無比震 驚,「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 也」。
可以說,是張良這一次的暗殺行 動給了秦王朝的統治者一個警告,並 且也激勵了後來者。
其後十年,陳勝 吳廣揭竿而起,起義的烽火瞬間燎 原,秦王朝終於結束了它短暫的十五 年統治。
可以說張良之功,功不可 沒。
二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圯上受書。
張良 刺秦不中,反被秦始皇全國通緝。
從 此他隱姓埋名,靜觀時變。
正是在這 個時候發生了影響他一生的圯上老父 贈書之事。
後人對它的真實性多持懷 疑態度。
不過這段文字里圯上老父贈 書一事對張良的一生產生了重要影 響。
從此以後,黃老思想在他身上打 下了堅實的烙印。
張良由一個鹵莽豪 俠之士正式轉變為王者師。
後來,張良跟隨沛公一路過關斬 將,「下韓十餘城,攻下宛,入武 關」,打了無數大仗。
最精彩的一戰就是嶢山、藍田之戰。
當時,劉邦本來只想派兩萬人馬去攻 打嶢山。
張良分析說:「秦軍現在還很 強大,不可輕敵。
我聽說守關的將軍 是一個屠夫的兒子,像這樣的市儈之 人最好用利益來引誘他。
我們在山頭 上多掛旗幟,以為疑兵,然後再派人 帶著重金去寶物去收買秦將。
」秦將果 然反叛了秦朝,並且還提出要和劉邦 一起攻打秦朝的首都咸陽。
這時,劉邦就想答應他們,張良再次 獻計,認為這只是秦軍的主要將領要 投降,下面的士兵恐怕不會聽從,不 如乘著秦軍鬆懈的時機,出其不意攻 打他們,這樣秦軍必敗。
劉邦聽從了 張良的建議,舉兵攻打守關的秦軍, 果然秦軍大敗。
於是劉邦的軍隊一路打到咸陽,秦二 世子嬰終於開門投降。
劉邦得以第一 個入關。
二、擁劉反項
一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鴻門宴」。
我們來看張良在鴻門宴上的表現。
劉 邦之所以在鴻門宴上逃過一劫,一個 重要的原因是張良臨危不亂,處變不 驚。
從沛公進入項羽大營起,他就始 終跟隨左右,觀察著局勢,伺機保護 著劉邦。
可以說鴻門宴上的一切盡在 他的掌握之中。
二是張良推薦了「三傑」,而最終滅項 羽的正是這「三傑」。
他們就是黥布、 彭越和韓信。
韓王成被項羽殺之後,張良終於歸於 劉邦。
可以說從這時起,兩個人開始 了真正的合作。
張良獻的第一計就出手不凡。
當時, 張良剛剛投奔劉邦,劉邦讓他隨軍一 起攻打項羽,結果沒想到在彭城被項 羽打得大敗。
劉邦就向手下詢問滅項 羽之策。
張良向劉邦推薦了「三傑」, 這三傑就是後來在滅項羽的過程中起 了重要作用的黥布、彭越和韓信。
黥 布是項羽的部下,與項羽有隔閡;彭 越不滿項羽,在梁地反了;韓信本來 就是劉邦的人。
在後來劉邦和項羽打得難分難解的時 候,正是這三支部隊,和劉邦的大軍 一起把項羽包圍在該下,最終滅了項 羽。
三是勸止了劉邦分封六國後代的事 情。
漢三年,項羽大軍把劉邦包圍在滎 陽,劉邦非常恐慌,就和手下商量怎 麼辦。
酈食其說了一個點子。
他建議 劉邦重立六國的後代,給他們印綬和 封地,他們必然對劉邦感恩戴德,俯 首稱臣,楚王也會畢恭畢敬地來投 降。
劉邦一聽,覺得這個計策好,趕 緊讓他去刻印,準備出發了。
這時, 正好張良來見劉邦,劉邦就把酈食其 的計策給張良說了。
張良馬上就 說:「陛下如果真這麼做,那麼陛下的
大事就完了。
」接著,給劉邦分析利害 關係:「天下之士之所以願意跟著你, 就是想以後能有一小塊封地,如果你 恢復六國的後代,那他們都會去侍奉 各自的君主了,誰還會跟著你打天下 呢?」
劉邦也是聰明,一聽就明白了,馬上 派人銷毀了那些印綬。
三、鞏固漢室
一是安定軍心。
漢朝建立,劉邦大封 功臣,蕭何、曹參等二十多個大功臣 封好了,但其他的將領們日夜爭功, 功勞大小一時定不下來。
一般來講, 國家初立,政權不穩,民心未附,這 些都要急於安定下來。
但是,更重要 的還是要首先安定軍心。
兵難帶,將 難管。
自古皆然。
劉邦在張良的勸說 下,慎重對待這件事情,很快安定了 軍心。
二是安定首都。
關中是指現在的陝西渭水一帶,包括 長安、咸陽等地。
秦朝就定都在這 里。
但是劉邦滅秦以後,可能是覺得定都 前朝的都城不吉利,再加上手下的將 領大多是殽山以東的人,他們都主張 定都東都洛陽。
他們認為洛陽東有成 皋之險,西有殽山之固,背靠黃河, 面向洛水,地利也不錯。
劉邦拿不定 主意,就詢問張良的意見。
張良毫不 猶豫地主張定都關中,並舉了幾個理 由。
一,洛陽雖然有以上這些優勢, 但是面積太狹小,方圓不過幾百里, 而且土地貧瘠,四面受敵,不是用武
之地。
二,關中左有殽山、函谷關天 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右有隴 山、岷山,沃野千里。
南有巴蜀的富 饒,北有放牧的草原,地利特別好。
三,如果天下太平,可以用黃河、渭 水來轉運糧食;如果天下不太平,也 可以順流而下,一舉蕩平叛亂。
這才 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劉 邦聽了張良的建議,最終定都關中, 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一帶。
後來還有東 漢、魏晉、隋唐等多個朝代定都在這
里,西安成了名副其實的六朝古都。
三是安定太子。
劉邦當初立的太子就是後來的孝惠 帝,惠帝是呂后所生,是劉邦的第二 子。
劉邦的長子是肥,但是因為是庶 出,所以不能立為太子。
劉邦一開始 立孝惠為太子,也自然是因為孝惠是 嫡出,當太子名正言順。
但後來又想 廢太子而另立趙王如意,一方面是趙 王如意的母親戚夫人正得劉邦寵幸, 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正因為太子是呂后 所生,憑著他對呂后的了解,他不願 意看到他死之後,劉家天下落入呂氏
之手,所以動了改立太子的念頭。
後 來在張良的策划下,劉邦打消了念 頭。
【後世評價】
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 卻以軍謀家著稱。
他一生反秦扶漢, 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
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 才智,極口稱讚他那神妙的權謀。
北 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讚道:「漢業存 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
固陵始 義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
」《水龍 吟》當年博浪金錐,惜乎不中秦皇 帝,咸陽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 易。
縱漢當興,使韓成在,肯臣劉 季?便論功三傑,封侯萬戶,都未是 平生意。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對張良的評 價: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 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 者也。
以子房之明辯達理,足以知神 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 者,其智可知。
夫功名之際,人臣之 所難處。
加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
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 不止耶!故子房托於神仙,遺棄人 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 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Top6 輔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謀 士——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 日)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 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 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 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 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 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武宗正德 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 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通經史、曉 天文、精兵法。
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 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
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 武侯。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 房也。
」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 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 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 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 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台乃至東南 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 響力。
Top7 輔佐二主建立蜀漢霸業——諸 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 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 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 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 家、散文家、書法家。
在世時被封為 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 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散文代表作 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 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 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 發。
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 境內)逝世。
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 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 身。
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 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Top8 唐太宗的治國媒臣——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 玄成。
漢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 市巨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 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諫議 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 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 負盛名的諫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 書》、《齊書》的總論等。
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其中最著 名,併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 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 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 觀政要》兩書里。
為凌煙閣二十四功 之一。
Top9 建立北宋的第一功臣——趙普
趙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則 平,出生於幽州薊縣(今北京),後 先後遷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陽 (今河南洛陽)。
北宋初期的傑出政 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
他15 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 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 兵權」的導演者,三度為相,為一代名 臣,從政50年,終年71歲。
普智謀 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 說。
趙普聲名並非顯赫,他並不是常
出現在前台,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 出謀劃策。
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 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 狀況,關係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
Top10 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 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原為袁 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 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 侯。
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 歲。
諡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曹操 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深的謀士,我心中的排名,來說說你心中的排名!
歷史上很多人都留下濃墨的一筆,武將,將軍,可在歷史上比武將更重要的是謀略,武能平定天下,卻治理不了天下,歷史上的記錄成吉思汗所向睥睨,一直打到歐洲,如果他有可以信任的謀士或許歷史會不一樣,但是歷...
中國古代奇人,諸葛亮未進前五
TOP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姜子牙)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漢族,生於公元前1156年,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
中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謀士前五之列竟然沒有諸葛亮!
中國古代歷史歷史上總是不缺謀士,他們用奇謀輔佐己主成就霸業,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前五位分別都是誰?Top1 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姜子牙) 【人物簡介】姜子牙(公元前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