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索食了不得,亂世能臣曾紀澤(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紀澤

科場不遂,絕科名,從西學

封建社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謂文人志士一生的奮鬥目標。

而且,這是最直接,最實際的路子。

若能考取功名,榮耀加身,加官進爵後自然可以施展抱負。

盛世如此,亂世亦然。

曾家乃書香門第,父親曾國藩又極其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故而,曾紀澤四歲入私塾,師從湘中名士,研習經史子集,讀書寫字,做人做事。

遵循父親大人的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不偏廢其一,且每日如此,周而復始。

終於,科考在即。

當時,信心滿滿的曾紀澤要去參加科考。

其父已然位居兩江總督,正在外領兵打仗。

臨考前,父親來信再三告誡:不可交遊官員,不可自報家門,要廉潔自律。

但是此時的大清帝國,風雨飄搖,國運衰微,日益頹靡。

政治腐敗,科考盛行遞條子,走後門。

兩次鄉試均名落孫山的曾紀澤,亦是對此深惡痛絕。

不過他並非一蹶不振,也不會像古時鬱郁不得志的文人要暫避塵囂於雲山煙樹,餐霞飲露。

他痛思自身遭遇,又想到父親科考了七次只中了秀才。

他深思科考制度,開始批判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原本心灰意冷的他終於未因此繼續消沉,並給曾國藩寫信言明自己欲要摒棄科考,研習西學。

族中長輩聽聞其念,都表示震驚,有人甚至認為他瘋了。

然而,深明大義的曾國藩並未反對曾紀澤。

他在信中說:爾既無志於科名祿位,但能多讀古書,時時吟詩作字,以陶冶性情,則一生受用不盡。

也是從這時開始,曾紀澤廣泛涉獵西學,關於西方的政治經濟、社會學及語言學等領域。

這也為他後來出使西方列國處理外交事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曾紀澤

苦學英語,終有成,丁父憂

世家子弟痴迷於西學,如今看來,難能可貴。

然而放在當時,西學不是那麼容易讓人接受的東西。

曾紀澤對西學產生興趣,先是從他收藏了眾多西式器物開始。

當時朝中興辦洋務,曾國藩不時與洋人接觸。

曾紀澤主動從洋人這裡了解西方各國知識,並逐漸從所收藏的西方玩具慢慢延伸到科學和技術知識上。

後來,母親大病,找了很多當地有名的大夫,都沒有治好。

最終,還是西醫治好了其母之病,這讓曾紀澤對西學更是痴迷。

很快,他從父親以及在父親府上往來的洋人那裡了解到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他的渴求。

他明白,只有通過學習西方語言,才能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他開始苦學英語,無既成之法,遂另闢新蹊,創造「西洋字調音合併之法」,以期提高效率。

此法運用熟練後,甚是湊效。

看到他對西學的痴迷,曾國藩讓他拜李善蘭、徐壽、華蘅芳等等這些中國近代史上頗有名望的科學家為師。

巧合的是,李善蘭正在翻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他請求曾國藩寫序。

曾國藩對這些來自西方尤其是數學方面的知識不擅長,遂讓曾紀澤代寫,曾紀澤反覆琢磨,結合閱讀心得作序。

序成,李善蘭大讚其學貫中西。

就在曾紀澤如饑似渴學習洋務,並準備要有所作為的時候,家族發生了一件大事。

1872年3月12日,父親去世。

這一噩耗,對於整個家族來說,猶如五雷轟頂。

曾紀澤忍痛拜別父親的同僚,運柩回湘,並結廬常伴。

服喪期間,他仍不忘苦學英語。

而且守制的時間充裕,守制之地又非常偏僻,這讓他更加專注。

畢竟,西學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崇洋媚外」,是「蠱惑之物」。

父親在世時,沒人敢說,但現在父親已去,他不得不小心謹慎。

他的朋友——當時美國駐華大使何天爵說:曾紀澤是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僅僅依靠一本《聖經》,一本《韋氏大辭典》,一本Watts的作品,一本《讚美詩選》和一些習字本,耗費了三年時間努力自學的。

他對曾紀澤十分佩服,稱讚他是「一位出類拔萃、孜孜不倦的學者」。

曾紀澤

守喪期滿,襲侯爵,上京謝恩

三年過後,守喪期滿,丁憂服除。

曾紀澤承襲其父曾國藩一等毅勇侯的爵位。

因料理家族內的事務,前前後後又拖延了些許日子。

光緒三年,即1877年,他啟程上京謝恩。

這一去,就註定了曾紀澤此生不會平凡。

如後人所說,正是「曾家公子不拼爹,獨闢蹊徑也成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風是什麼?曾姓為中國古代典範

摘自《從曾子到曾國藩:中國式家教典範》,原載於《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17期,作者:謝含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曾子以孝為本 鄫太子巫傳到第五世時出了個有名的孝子,即以孝道著稱的春秋大儒曾參。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