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怎樣代周的,這才是解開歷史之謎的正確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後周世宗柴榮駕崩之前,召託孤重臣、宰相范質「等人入受顧命」,提出自己死後,拜藩邸舊臣王著為相。

范質表面上點頭應承,心底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柴榮的亂命,因為王著「終日游醉鄉」,柴榮數次欲大用,都是因為他嗜酒如命作罷。

所以,在柴榮死後對此事秘而不宣,仿佛根本沒有發生過一樣。

有專家認為,這個看似尋常的記載,其實包含了周、宋禪代之際的絕大信息。

因為與范質合謀,阻撓周世宗遺命的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宋太祖、彼時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理由是《宋史-王著傳》中有明確記載:「著(王著)有俊才,世宗以幕府舊僚,眷待尤厚,常召見與語,命皇子出拜,每呼學士而不名。

屢欲相之,以其嗜酒,故遲留久之。

及世宗疾大漸,太祖與范質受顧命,謂質等曰:『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

世宗崩乃止。

著善與人交,好延譽後進,當世士大夫稱之。

專家綜合分析之後,得出結論稱:王著嗜酒是實,但卻並非酒囊。

周世宗之所以準備拜王著為相,是看中了他的「俊才」和其在士大夫及士人中的威望;趙匡胤也是周世宗的「藩邸舊人」, 自然知道王著為人、才幹和其在世宗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讓這樣的人出任宰相,輔佐後周幼主,無疑將為自己通向權力頂峰的道路上設置下障礙;至於范質沮廢世宗遺命的動機當是私心作祟了,作為當時三位宰相中唯一的一名「顧命大臣」,如果聽任王著拜相,那麼勢必會影響到他的地位。

趙匡胤與范質出於不可告人的陰暗心理,所以二人一拍即合,聯手隱匿了周世宗的遺命。

此後,范質上了趙匡胤的賊船,被趙匡胤牽著鼻子走,助紂為虐。

先是幫趙匡胤處處為敵的步軍都指揮使袁彥排擠出朝堂,最終建議趙匡胤率軍抵禦契丹人的南侵,由此導致了後來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江山易主。

表面上,這種論斷邏輯清晰史料翔實。

斟酌之下,卻發現這個推斷根本經不起推敲。

首先,得出這個論斷是建立在趙匡胤代周的基礎上,屬於事後諸葛之亮。

柴榮在五代十三帝中屬於狠角色,以他的帝王心機,自然明白政治就是平衡術的道理。

他本已經任命了以范質為首的三個宰相,並無必要再無任命王著的道理。

四個人為相,萬一意見形成二比二,如何最終決斷?朝堂之中何曾有人員為偶數的政治格局?

「等人入受顧命」,自然不會只是范質與趙匡胤二人,柴榮最信任的武將韓通也是顧命大臣,他眼睛有問題(人稱韓瞠眼),耳朵卻沒有毛病。

這樣大的事情,范質哪裡敢隱匿瞞報,還會說出「慎勿泄此言」的話來?(《資治通鑑》原文:「上(周世宗)以翰林學士單父王著,幕府舊僚,屢欲相之,以其嗜酒無度而罷。

癸已大漸,召范質等人入受顧命。

上曰:『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相之。

』質等出,相謂曰:『著終日游醉鄉,豈堪為相!慎勿泄此言。

』是日,上殂。

」)

合乎情理的推論應該是這樣的,《宋史-王著傳》的記載與《資治通鑑》大同小異不足為奇,並非是因為司馬光是宋人就不敢秉筆直書其事,《宋史》雖然是元人所修,但史料卻是採信自宋人。

《宋史》這樣寫,只是為了突出趙匡胤的胸襟氣度。

史載,趙匡胤上位後一次大宴群臣,「翰林學士王著乘醉喧譁,太祖以前朝學士,優容之,令扶以出。

著不肯,即移近屏風,掩袂大哭, 左右拽之而去。

明日或奏曰:『王著逼宮門大慟,思念世宗。

』」。

趙匡胤聽了不以為然道:「此酒徒也,在世宗幕府,吾所素諳。

況一書生哭世宗,何能為也。

顯然,王著品性趙匡胤知之其詳。

換個人試試,王著就算是有十個腦袋也一併砍了。

如果王著真的有宰相之才,趙匡胤即便不用,也不會零容忍。

史家本來是為了拍聖明天子的馬屁,無意間卻留下了些許任後人神思遙想的空間,如此而已。

過度解讀歷史,故作驚人之語,也算是中國學術圈的一大特色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