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怎樣代周的,這才是解開歷史之謎的正確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據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後周世宗柴榮駕崩之前,召託孤重臣、宰相范質「等人入受顧命」,提出自己死後,拜藩邸舊臣王著為相。
范質表面上點頭應承,心底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柴榮的亂命,因為王著「終日游醉鄉」,柴榮數次欲大用,都是因為他嗜酒如命作罷。
所以,在柴榮死後對此事秘而不宣,仿佛根本沒有發生過一樣。
有專家認為,這個看似尋常的記載,其實包含了周、宋禪代之際的絕大信息。
因為與范質合謀,阻撓周世宗遺命的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宋太祖、彼時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理由是《宋史-王著傳》中有明確記載:「著(王著)有俊才,世宗以幕府舊僚,眷待尤厚,常召見與語,命皇子出拜,每呼學士而不名。
屢欲相之,以其嗜酒,故遲留久之。
及世宗疾大漸,太祖與范質受顧命,謂質等曰:『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
世宗崩乃止。
著善與人交,好延譽後進,當世士大夫稱之。
」
專家綜合分析之後,得出結論稱:王著嗜酒是實,但卻並非酒囊。
周世宗之所以準備拜王著為相,是看中了他的「俊才」和其在士大夫及士人中的威望;趙匡胤也是周世宗的「藩邸舊人」,
自然知道王著為人、才幹和其在世宗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讓這樣的人出任宰相,輔佐後周幼主,無疑將為自己通向權力頂峰的道路上設置下障礙;至於范質沮廢世宗遺命的動機當是私心作祟了,作為當時三位宰相中唯一的一名「顧命大臣」,如果聽任王著拜相,那麼勢必會影響到他的地位。
趙匡胤與范質出於不可告人的陰暗心理,所以二人一拍即合,聯手隱匿了周世宗的遺命。
此後,范質上了趙匡胤的賊船,被趙匡胤牽著鼻子走,助紂為虐。
先是幫趙匡胤處處為敵的步軍都指揮使袁彥排擠出朝堂,最終建議趙匡胤率軍抵禦契丹人的南侵,由此導致了後來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江山易主。
表面上,這種論斷邏輯清晰史料翔實。
斟酌之下,卻發現這個推斷根本經不起推敲。
首先,得出這個論斷是建立在趙匡胤代周的基礎上,屬於事後諸葛之亮。
柴榮在五代十三帝中屬於狠角色,以他的帝王心機,自然明白政治就是平衡術的道理。
他本已經任命了以范質為首的三個宰相,並無必要再無任命王著的道理。
四個人為相,萬一意見形成二比二,如何最終決斷?朝堂之中何曾有人員為偶數的政治格局?
「等人入受顧命」,自然不會只是范質與趙匡胤二人,柴榮最信任的武將韓通也是顧命大臣,他眼睛有問題(人稱韓瞠眼),耳朵卻沒有毛病。
這樣大的事情,范質哪裡敢隱匿瞞報,還會說出「慎勿泄此言」的話來?(《資治通鑑》原文:「上(周世宗)以翰林學士單父王著,幕府舊僚,屢欲相之,以其嗜酒無度而罷。
癸已大漸,召范質等人入受顧命。
上曰:『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相之。
』質等出,相謂曰:『著終日游醉鄉,豈堪為相!慎勿泄此言。
』是日,上殂。
」)
合乎情理的推論應該是這樣的,《宋史-王著傳》的記載與《資治通鑑》大同小異不足為奇,並非是因為司馬光是宋人就不敢秉筆直書其事,《宋史》雖然是元人所修,但史料卻是採信自宋人。
《宋史》這樣寫,只是為了突出趙匡胤的胸襟氣度。
史載,趙匡胤上位後一次大宴群臣,「翰林學士王著乘醉喧譁,太祖以前朝學士,優容之,令扶以出。
著不肯,即移近屏風,掩袂大哭, 左右拽之而去。
明日或奏曰:『王著逼宮門大慟,思念世宗。
』」。
趙匡胤聽了不以為然道:「此酒徒也,在世宗幕府,吾所素諳。
況一書生哭世宗,何能為也。
」
顯然,王著品性趙匡胤知之其詳。
換個人試試,王著就算是有十個腦袋也一併砍了。
如果王著真的有宰相之才,趙匡胤即便不用,也不會零容忍。
史家本來是為了拍聖明天子的馬屁,無意間卻留下了些許任後人神思遙想的空間,如此而已。
過度解讀歷史,故作驚人之語,也算是中國學術圈的一大特色了。
他是一代雄主,麾下精兵強將鐵甲如林,剛一身死便被奪了帝位
西元959 年,即後周顯德六年,在剛剛取得北伐遼國,收復收復了瀛、莫、易三州和龍橋關、益津關、淤口關等「三關」之地。39歲的周世宗就帶著深深的遺憾病逝了。
北宋初年宰相魏仁浦生平簡介 魏仁浦是怎麼死的
魏仁浦(911—969)字道濟,衛州汲(今河南衛輝市)人。五代後周至北宋初年宰相。歷官後晉小吏、後周樞密都承旨、中書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進位右僕射,從征太原中途病死。他為人清靜...
宋太祖宴請群臣,一個人當堂哭泣思念周世宗柴榮,趙匡胤說沒關係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成了宋太祖,為了拉攏前朝舊臣,經常在宮中設宴宴請大臣,以示恩寵,消泯他們對新政權的牴觸情緒。一次宮中大擺筵席,文武百官個個興高采烈,君臣之間有說有笑,煞是熱鬧。可是此刻...
趙匡胤打遍天下無敵手,對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士卻怕得要死
綜合後來的正史、野史等史料分析可知:趙匡胤的代周行動,早在後周世宗柴榮在世之時,就已經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了。不過這一切做的人不知鬼不覺,極具隱蔽性與欺騙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