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之秦朝(14)禍從天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走咱就走,正好陽春三月,方便出行。

通過前兩次的出巡,秦始皇認定還是春天出去好玩。

上次東巡,沒玩盡興,很多心愿未能達成,另外也不知道徐福這小子仙求的怎麼樣。

所以這次還是安排東巡,故地重遊。

當然出去玩多了,經驗就更加豐富。

就像驢友野外探險,每次都會有體悟,然後下次就會改進,加強一下裝備。

秦始皇也是如此,這次出行無論是儀仗隊、隨從武士,還是宮女、宦官都比上次加倍。

這聲勢更加氣派無比。

一排排雁行而過,

一對對魚貫而出,

一個個全副武裝。

好在道路修的足夠寬敞平整,這麼多人也能寬鬆前行。

一路上除了日常公務外,沒什麼大事發生。

這天就進入了陽武縣,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境內。

當車隊路過博浪沙這個地方時,忽然聽到一聲巨響。

一個龐然大物從天而降,擦過秦始皇的座駕正中旁邊的一輛副車。

眾人驚呼,一片譁然,趕快飛奔過來護駕。

再去看那被砸中的車子,早已完全粉碎。

只見一個大鐵椎牢牢的壓在上面。

幸好這是輛空車,車上沒人,否則不死也廢了。

為什麼是空車呢?

古代帝王出行一般有三十六輛附屬車輛,前後左右蜂擁前行。

一方面,顯得威風氣派有檔次;

另一方面,出於安全考慮,防止萬一有個緊急情況,以便做個緩衝隔擋。

現在一些級別高的領導出行不也是車隊一排排的,左右隨行一群群的,而且還有警車開道,好不威風。

其實也有這個作用,只是交通工具升級換代了。

秦始皇身體雖然沒有受到任何損傷,但這心理肯定受到了強烈衝擊。

平白無故,貿然一大鐵錘從天而降,豈不是怪事,難道天上掉下的都是隕石啊,這隕石長得也太有型了吧。

顯然肯定是人為的,是衝著他秦始皇來的!

秦始皇暴跳如雷。

這還了得,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然敢行刺朕,還有王法麼?

於是左右隨從武士急忙就地追尋刺客,結果空手而回,毫無收穫。

秦始皇瞪著龍眼吼著說:

「這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麼?肯定是你們都急著來保護朕,讓那刺客溜掉了!這麼短時間,肯定跑的不遠,你們抓緊再去搜查。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左右一聽,哪敢怠慢,命地方官馬上增加人手,擴大搜尋範圍,在附近挨家挨戶搜查。

這下把周圍搞的雞犬不寧,百姓也嚇得要死,但還是一無所獲。

地方官吏硬著頭皮回來請示秦始皇再寬限點時間,並將範圍進一步擴大。

秦始皇抓人心切,就同意延展十天,務必將刺客緝拿歸案,並號令天下搜捕。

可是十天轉眼就過了,刺客還是音訊全無。

秦始皇也只有生悶氣,處理了幾個地方官了事,然後繼續東巡。

這次東巡是故地重遊麼,所以到了海邊芝罘,該地現在屬於煙臺市,然後回頭又登上那巍峨的琅琊台。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問問徐福這些方士仙是否求到,長生不死藥有沒有拿到。

結果肯定是沒有了,因為世上根本就沒那玩意兒。

也不知道徐福給秦始皇說了些什麼,秦始皇仍然對他深信不疑,繼續讓他負責尋找仙人,求取仙藥的工作。

秦始皇這次東巡遇見了刺客,又沒拿到仙藥,感到非常晦氣,也不想在外面長待了,就早點起駕返回了。

回來的時候怕再碰到什麼倒霉事,就沒有走原路返回,而是繞道由上黨入關中。

這次東巡就這樣在一種緊張氣氛中結束了。

前面說到博浪沙有人行刺秦始皇,這裡就單獨拿出來再好好說說這個故事。

因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大有來歷,以後還會重點講到。

我們就先通過這個故事,了解一下這位人物,不至於將來遇到時唐突。

行刺秦始皇的人是誰呢?

其實真正動手的人歷史上沒有記載,只說是個大力士拋了那個鐵錘。

究竟姓甚名誰沒說,我們無從得知,也不好憑空臆造。

但刺客殺手麼,一般背後都有指使人,這次也不例外。

指使人是誰呢?

他的名字叫張良,字子房。

這人非常了不起,對歷史稍微知道點的人都應該有所耳聞。

對,你想的不錯,他就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的首席軍師,名垂千古的張良,張子房是也。

張良祖上是韓國人,相門之後。

他的爺爺叫張開地,爸爸叫張平,都曾經是韓國的相國,而且都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有「五世相韓」的美譽。

什麼叫五世相韓呢?

就是這個張開地自己輔佐了三個韓王,兒子張平又輔佐了兩個韓王,加在一起可不就是五代韓王了。

看來國王這差事不好干啊,好像都不太長命。

人家兩代陪你玩了五代,還落個「五世相韓」的美名。

所以大家不要老想著當老大,那不是人幹得事,容易折壽短命,還是老實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較安全。

下面我們還是繼續介紹這位張良張大少爺,他才是本故事的主人公。

本來麼,如果不是秦始皇這個傢伙一心滅六國,統一天下,張良這大少爺肯定當的逍遙自在。

開開馬車,泡泡美妞,逛逛夜總會,唱唱卡拉OK,溜溜哈士奇愛犬,就是另外一種人生活法了,肯定比王思聰還牛叉。

將來說不定還能子承父業,做個官三代爽歪一生。

但是呢,韓國偏偏被秦始皇給滅了,還是第一個被滅的,這官三代是做不成了。

國破家亡麼,何況是相國之家,一定會受到嚴重衝擊。

當時,張良還是一翩翩少年,沒有成人,突遇這樣的變故,小小心靈受到的創傷可想而知。

說來張良也是稟賦異常,小小年齡卻有凌雲之志。

國亡了,家完了,但他仍然不甘心,一心想著為國家報仇雪恨。

自己家是大戶人家,門客僕人有三四百號,他都給打發走了。

自己親弟弟死了,他也不管,匆匆埋了完事。

反正整天忙著花錢收買些義士能人計劃行刺秦始皇。

可是當時那個政治氛圍。

秦國正在勢頭上,秦法又那麼嚴酷,誰敢在老虎頭上瘙癢,太歲頭上動土啊?

好不容易碰到幾個力大如虎,貌似慷慨就義的勇士也是騙吃騙喝,顧命要緊。

所以,張良折騰了幾年,也沒弄出個名堂經來。

但是張良不甘心,不搞他一下心裡無法釋懷啊。

他就想天下之大,就不相信找不到一個風塵大俠幫助自己完成心愿。

於是就借著遊學之名,先是到淮陽去學習了禮法。

淮陽現在仍然叫淮陽,位於河南省周口市。

那裡還有個太昊陵,相傳伏羲氏的頭就埋在裡面。

易經八卦也是那裡推演出來的,當時就是比較著名的地方。

然後呢,張良又到東方的某個地方拜見了當地的一位知名人士倉海君。

這位倉海君是何須人也?

很遺憾,史書上也沒說的太清楚,所以說法比較多。

一種說法是此人所在的東方某地位於現在的朝鮮境內,我這裡就不再多做解釋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可以查閱一下相關資料。

我們就知道這人不錯,挺仗義的,在當地德高望重,有點地位。

可能張良之前的禮法學的不錯,知書達理,做事比較得體。

滄海君與張良一見如故,很是投緣,無話不說。

所以為人處世的學習也非常重要,這樣可以讓你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

如果你出口成髒,目中無人,自以為是,不懂禮數,只會讓你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也許,有些年輕人說,自己很聰明,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

其實當你形成了某種不良習慣,想靠一時的見風使舵矇混過關也是很難的,因為真正有能力的人一眼就可以洞穿你,遠離你而去,怎麼可能會給你機會呢?

氣質是由長期習慣潛移默化形成的,是由內而外發出的,你那些小把戲自欺欺人恐怕都不夠吧。

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原因。

張良和倉海君兩人就比較志同道合,說的來。

當他們談到秦始皇如何暴虐時,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倉海君好像比張良還激動,怒髮衝冠,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

而張良呢,也是口若懸河,情緒激昂,更是激起了這位倉海君的雄心壯志。

於是倉海君決定幫助張良找一位大力士完成他的心愿。

看來倉海君確實有點人脈,不久就找到了這麼一個人。

張良對這個人究竟是否會滿意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揭秘:劉邦為什麼十分信任張良?

劉邦為何如此信任張良呢?在漢初三傑中,劉邦對他的評價是決勝千里之外,張良的一生計謀又是怎麼來的呢?對功臣屢下殺手的劉邦又為何沒殺張良?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世家,祖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的韓昭侯...

(民間故事系列)刺客張良

秦始皇知道,他滅了六國,六國留下來的舊貴族隨時都可能起來反對他。他下令把天下 十二萬戶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陽來住,這樣好管住他們;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統統收集起來, 除了給政府軍隊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鑄...

小二說歷史:刺客張良

說起張良,大家可能對他的印象是謀之聖者, 運籌與帷幄之間,決勝於千里之外,典型的文臣形象。但是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文弱書生,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在青年時期居然做了一把刺客,並且使得一地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