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看不起司馬懿曹魏繁盛安慰,曹丕重用司馬懿釀大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時候的溫縣,現在還叫溫縣,它坐落於河南省焦作市。

溫縣有兩個值得一說事情,第一,他是陳氏太極拳的起源地,第二,這裡出了一個司馬懿。

現在的溫縣人對外宣傳的口號便是「司馬故里,太極故鄉」,在他們看來,司馬懿是他們引以為耀的驕傲。

司馬懿是官二代,也可以說是官三代官四代,他太爺爺就任東漢豫章太守,爺爺任東漢潁川太守,父親更厲害,官拜首都市長。

在這樣的家庭影響下,司馬懿和他的兄弟們茁壯成長,日後都成了人中龍鳳。

司馬懿從小就遠近聞名,時任南陽太守的楊俊因知人善用而聞名於世,他見過青年司馬懿後便對旁人說,此子絕非尋常之輩。

時任尚書的崔琰日後能夠成為曹操的謀士,說明其看人看事也是非常準確的,他與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是好朋友,他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比你強太多。

司馬朗為人友善,聽此話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為弟弟得到他人的認可而高興。

曹操當初做司空時就想將司馬懿招聘過來,但是司馬懿認為大漢將亡便推辭說自己有病在身無法就職,曹操不信便派人偷偷探視,司馬懿料事如神,裝病在床上一動不動,曹操這才信以為真。

後來曹操拜丞相後,強制將司馬懿拉來當了個小官,曹操費盡心機得到司馬懿,卻沒有重用他,究其原因可能有幾點。

其一,曹操這個人愛才人人皆知,他帳下謀士很多,得到司馬懿只不過是滿足他求賢若渴的慾望,得到了就行,至於用不用,放在那裡日後再說吧。

其二、曹操帳下謀士雖多,死在曹操手中的也不少。

比如上文所說的崔琰,因為信中的一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覺得刺耳不遜,就將崔琰賜死。

司馬懿看在眼裡,心有所逆。

司馬懿壓根不想為曹操服務,所以平日表現平庸,與曹操其他謀士相比,他卻逆反著來,曹操看不上也他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三,司馬懿有一個生理怪象,就是狼顧。

狼顧之相的意思便是與狼一樣,回頭張望時身體不動而頭動,脖子可以一百八十度轉彎,狼顧之人在古代被看作帝王之相,曹操經過測試果然發現司馬懿有這樣的行為,因此曹操得到司馬懿後,也不是很喜歡這個小後生,便沒有重用。

曹丕與父親不同,所以他稱不上梟雄。

曹丕重用司馬懿,在曹丕當權後地位竄天似的直升。

曹丕的重用使司馬懿在魏明帝曹睿時期執掌軍隊大權,司馬懿對蜀漢、遼東作戰使的勝利他在曹魏位高權重。

曹丕為人輕浮,做事不夠穩健,因此需要一個得力助手。

曹丕未稱帝之前便與司馬懿關係甚好,司馬懿當初被曹操懷疑有不臣之心時,曹丕強加阻攔才保住司馬懿小命,曹丕與曹植政權時司馬懿又是擁立曹丕集團中最重要的以為,因此曹丕十分信任他。

曹丕在位時,司馬懿忠心耿耿,以死效忠。

曹丕死後,曹睿繼位。

曹睿此人虛榮心特彆強,大興土木追求極致的快樂。

老百姓為了滿足他的興致,只好耽誤農時,上繳高額的稅收,使國庫空虛。

就在曹睿重度揮霍之時,三朝老臣的司馬懿長年領兵在外,成為了軍事支柱。

曹睿生不齣兒子,只好收養曹芳做兒子,曹芳年齡小,曹睿便託孤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佐。

曹爽看不起外姓人,司馬懿成了他的眼中釘。

司馬懿略施小計,裝病不干預朝政,曹爽於是放鬆了警惕。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發生,曹爽在陪同曹芳出洛陽城祭拜曹睿時,司馬懿舉舊部兵馬封鎖城門,發動了政變,曹爽集團被全殲,就這樣輕鬆的奪取了朝廷大權,為日後司馬家篡位打定了良好的基礎。

曹操亂世梟雄,看出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沒有重用。

百密一疏,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日後司馬家族奪了他的江山。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曹操和司馬懿都沒有稱帝,他們雖然雄心壯志但顧慮極多,權利是渴望的,但就差那一步突破思想認知行動。

曹操和司馬懿,其實不分伯仲,在東漢末年亂世之中,均可謂是英雄豪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隱忍的老虎司馬懿,從誠服於曹氏到取而代之

《軍師聯盟》從曹魏集團的視角展現了不一樣的三國歷史。其中司馬懿從不出仕到一代權臣,再到最終取代曹氏。無論是董卓曹操,劉備,孫權,或者周瑜,諸葛亮。他們都不曾想到漢末三國這個屬於他們的偉大舞台,...

三國魏蜀吳為何最後歸於司馬家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最混亂的時期了,但所謂亂世出英雄,這一時期也湧現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後來羅貫中以此所著小說三國演義更是成為我們的四大名著之一。但是為何到最後這天下卻不屬於這三國中的任何一個呢?

司馬懿為何能夠後來居上?

司馬懿為何能夠後來居上?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可以說是小說《三國演義》的主旨,貫穿全書的始終。天下不管如何紛擾,最終還是要歸於統一,這是大趨勢,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董卓...

老謀子司馬懿

司馬懿者,其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而司馬懿是其中一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