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對誰錯——看劉備與龐統的這段爭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註:本文根據正史《三國志》進行分析解讀,請各路大蝦批評指正交流!)
有人說劉備是假仁假義,也有人說一個人能假仁假義一輩子,那就是真仁真義。
在前期,劉備的確是是值得人尊敬的,要不然曹操不會跟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袁紹也不會出城200里去迎接劉備。
一個人在落難和逆境中的時候往往會守護住自己的初心,但是成功之後往往會發生變化,曹操是這樣,劉備也是這樣,這並非道德問題,而是人性問題。
劉備從什麼時候發生變化?那要從他入川之後說起。
劉備入川之後,龐統為他獻上的第一計便是趁劉璋來涪縣與劉備會面的時候幹掉劉璋,劉備怎麼回答呢?
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摘自《三國志 龐統傳》)
為什麼劉備此時不聽從龐統的建議呢,是因為他認為初入他國,恩信未著。
那麼劉備要著恩信幹嘛呢?他要用恩信去感化川蜀士族階層,就像陶謙讓徐州一樣,自己堅辭不受,人家還得非給不可。
後面龐統又給劉備獻了上中下三條計策。
分別是:
上計:暗裡挑選精兵,趁劉璋沒有預備,直取成都。
中計:假裝要回荊州,劉璋手下楊懷、高沛兩名大將必前來相送,趁機幹掉他們,然後再進取成都。
下計:退兵到白帝城,和荊州相連,從長計議。
劉備選擇了中策,他心裡還是想要成都的,要不然興師動眾來川蜀幹什麼?
劉備接下去進展得很順利,在涪縣大擺宴席,接下來我們可以看龐統和劉備的一段對話:
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
"
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
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
於是統逡巡引退。
先主尋悔,請還。
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
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
統對曰:"君臣俱失。
"
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摘自《三國志 龐統傳》)
從以上對話中可看出,龐統直接否定了劉備部隊為仁者之兵。
而此時劉備,從善如流,禮賢下士,寬宏大量的性格優點蕩然無存,非但駁斥了龐統,而且還把龐統趕出宴席。
劉備為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幹呢?
是因為太壓抑了,幾十年顛沛流離,幾十年寄人籬下,眼看就要據有天府之國,能不激動嗎?能不喝醉嗎?能不快樂嗎?
可這麼快樂一下,都不行嗎?
至少在龐統看來是不行的,那麼龐統品德很高尚嗎?我們看龐統給劉備出的計策,哪一條不都心狠手辣,陰毒至極呢?既然這樣,龐統為什麼還要這麼說劉備呢?
在龐統看來,最好的時機就是劉璋來涪縣和劉備相會的時候動手,那就可以不用刀兵,也不至於搞這麼大動靜,折騰那麼久。
可劉備非得堅持仁義,繞這麼大一個彎,最後取得了一點成就便心花怒發,把當初所謂的仁義跑到煙宵雲外去了。
但是劉備知道,此時還是用人之際,所以會有「尋悔,請還」的動作。
而龐統回到宴席之後並不答謝,飲食自若,很顯然,龐統心裡並不認為自己錯了。
劉備問龐統剛才到底是誰錯了,龐統能怎麼回答呢?
說劉備對龐統錯,那違心;說劉備錯龐統對,那可能又得被請出宴席;那只能說君臣都錯了。
此時,龐統應該對劉備有了不一樣的了解。
而龐統所說的君臣俱失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龐統的意思是有兩點:
一、劉備之失依然還是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
二、龐統之失不是因為自己指出劉備的不是,而是不應該在宴席上當面這麼說得那麼直接,教訓劉備的不是。
很顯然,劉備並沒有計較,而在小編看來,劉備樂一下也是真實人性的反應,沒必要進行道德的上指責,而龐統所言卻非常大煞風景,令人猝不及防,相信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如果一個人說話行事都像龐統這樣,那肯定是不受人歡迎的。
一家之言,歡迎吐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評三國》系列:第七回)(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微信公眾號:新新島部落 / ID:xinxindaomin(主打非常規觀點,就來「新新島部落」)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劉備和諸葛亮有矛盾,和龐統紅過臉,唯獨跟他最好!
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說是「如魚得水」,好的不得了,但是,劉備和諸葛亮也有矛盾。得到了龐統,劉備和龐統也鬧過彆扭,發生過爭執,但是,唯獨跟他關係最好,好的像是在蜜罐里一樣,這個人是誰呢?
劉備到底是真君子還是假仁義?
說起來,劉備的手段也很簡單,那就是說一套,做一套;但由於他表演得十分真切,故極具欺騙性。但在一次醉酒後,他暴露了真面目。《三國志·龐統傳》載,劉備曾酒後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完全忘記...
劉備和諸葛亮、龐統、法正的關係,誰最微妙?
劉備建立蜀漢,離不開諸葛亮,當然,龐統和法正也是劉備得力的謀士,劉備和這三個人的關係,誰最微妙呢?如果論起親疏,諸葛亮無疑是劉備最倚重的人,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