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燒的什麼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周瑜和諸葛亮在赤壁整出那麼大動靜,燒的曹操幾十萬大軍丟盔卸甲,一路奔逃。
既是火戰,核心在於選擇什麼樣的燃燒物,但不論正史還是小說,都沒詳細說明孫劉聯軍使用的是啥易燃易爆品。
描述還算細緻的要屬《三國志∙周瑜傳》,不僅把黃蓋「敵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的分析和建議記錄在案,還將船上配備的薪草、膏油予以說明,是為「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此外,還有關於戰果的描述,「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
不過,區區薪草和膏油,似乎與燒散數十萬軍隊的戰果不相匹配。
所以,後來的《資治通鑑》在記錄火攻品時,寫下了「燥荻、枯柴、油」,應該是編修人考慮到那麼大的燃燒場面,如果僅僅說船上裝載了柴禾、草堆和油膏,似乎太輕。
所以,行文中比《周瑜傳》多了些微渲染,柴是乾燥的,草是枯乾的,既尊重了前史的記載,又在合理的想像空間內,儘可能地提升了燃燒物的易燃度,為隨後的大火造勢。
其實搞火戰,柴、草固然重要,也比不得油來的火爆。
那個時候雖然沒有柴油、汽油、煤油,動物油和植物油還是有的,點著了同樣厲害。
電影《赤壁》里東吳水軍用的是魚油,江河之中魚多肉肥,打上來用大鍋熬出魚油,備戰備荒。
早先秦始皇去世的時候,陵寢里就用魚油做蠟燭,據《史記》記載,「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不僅易燃,而且持久。
漢成帝時修建陵墓,為了趕進度,白加黑地幹活,晚上則「燃脂火夜作」,也是用動物油做照明燈,由於勞工「以巨萬數」,達到數萬人,照明所用的動物油數量想必也非常驚人。
令人不解的是,《三國志》對魚油沒什麼描寫。
翻翻《三國志∙先主傳》,稱「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武帝紀》更加簡略,稱曹操至赤壁,與劉備戰,不利。
按說赤壁之戰,黃蓋當立首功,但是《黃蓋傳》中卻寥寥數語,甚為潦草,只言「建策火攻」區區四個字,將火燒連營說的比點支煙還輕描淡寫,更別提什麼魚油了。
至於羅貫中,為了把諸葛亮塑造的高大上,在《三國演義》里把筆墨都投入到了風向轉換上,對東吳軍民辛勤打漁熬油的事視而不見。
按說這麼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的軍民一條心活動,應該大肆渲染一番才對。
我們不妨考慮一下假使不是魚油,難道是芝麻油?據《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孫權曾率軍攻打合肥新城,魏將滿寵用松木當火炬,灌注麻油,用來點火燒毀東吳軍隊的攻城器械,是為「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
」這裡提到的麻油是芝麻油。
《墨子》關於守城物資的儲備,提到「木有積,炭有積,沙有積,松柏有積,蓬艾有積,麻脂有積,金鐵有積,粟米有積」,其中的麻脂,指的就是芝麻油。
但是,植物油加工難度大,產量低,價格比動物油高很多。
及至唐代,植物油的價格仍然遠高於動物油,以至於奸商為了掙大錢,在賣植物油時往往偷偷摻入動物油。
據《稽神錄》記載,廬山有位賣油人,在植物油里摻雜魚油「以圖厚利」,結果被寺廟買去供奉神仙用,弄得廟裡「腥氣薰蒸」,後來遭到了報應。
假如東吳用得起芝麻油,憑曹操的經濟實力,更加用得起。
曹操在將所有戰船用鐵索連接之時曾說「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既然如此,他怎麼會想不到利用芝麻油搞火攻,一桶桶地潑將過去,燒東吳個片甲不留,何必讓幾十萬不諳水性的兄弟拿著陸上兵器,冒險在水面上搏命呢。
如此看來,曹操手頭沒芝麻油,東吳也沒有。
大機率的事件,赤壁之戰用的還是東吳特有的魚油。
只是書上沒明著告訴咱。
曹操能火燒烏巢,卻擋不住火燒赤壁,周瑜的訣竅在哪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都與火攻有關。曹操火燒烏巢,贏了官渡之戰;周瑜火燒赤壁,贏了赤壁之戰;陸遜火燒連營,贏了夷陵之戰。在這三大戰役中,曹操就親身經歷了兩次,一勝...
被《三國演義》忽悠了千年,三國曹操第一緋聞的歷史真相!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三國的赤壁之戰是一時震動天下、影響歷史進程的著名大戰,它改變了當時各方軍事力量的對比,最後確立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東吳傳奇大將,獻策火燒曹操,不是周瑜,流矢射中差點死亡
三國亂世,戰火不斷,名將輩出。尤其是在《三國演義》以及各大三國評書的渲染之下,對人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火燒赤壁這次戰役,奠定了劉備,曹操,孫權的三分天下,在我們的熟悉的故事之...
揭秘:被歷史忽悠了千年的三國曹操第一緋聞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題為《赤壁》的一首詩。公元842年,即唐武宗會昌二年,,杜牧出任黃州刺史。當時他遊覽黃州赤壁磯,在水邊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