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出賣性格—劉備為何兩次為自己而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一生的經歷起伏動盪,少有安定閒暇,多半都是橫戈馬上。

他的前半生顛沛流離,處處寄人離下,投過的主子比號稱反叛無常的呂布還多一倍,而他的軍事指揮水平更是不敢恭維,親自指揮的戰役往往都是少勝多敗:任高唐令時為賊所破,與袁術相持經月卻被呂布襲了下邳,與呂布對敵又被高順擊敗,連妻小也被高順生俘,據下邳時被曹操所破,妻小再次落入曹操之手,曹操南征時再次被擊敗,狼狽輾轉幾無立錐之地,就連晚年東征也敗於後輩陸遜之手,蜀漢從短暫的巔峰狀態一下跌落下來,終其立國再未恢復。

但劉備畢竟是逆境中的英雄。

劉曄稱之為「人傑也」,程昱說他「有雄才而甚得眾心」,裴潛稱「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他出身寒微,雖雲是前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代遠年湮,到了他出生時已和普通百姓一般無異,因此是不折不扣的草根起家。

他屢次遭逢困境,卻又屢敗屢起,真正做到了「而困而知,而勉而行」,足可見其落拓的外表下,有著一顆不甘寂寞的強大內心。

唯有憑籍於此,他才終能在流落輾轉之後,以知天命之年在荊州站穩了腳跟,有了一塊可以發展的根據地,並進而成就一世偉業。

從這一點來說,劉備已足以名垂青史,其精神死且不朽,堪為後人表率。

和演義中的形象大相逕庭,歷史上的劉備是一個情緒很少的人。

陳壽在《三國志》正文中明確提到劉備「喜怒不形於色」,這應該是傳統儒家對於政治家的要求:心內有物,外示無痕,定得住,穩得下,沉得起,不會因為外界變化而輕易將情緒寫在臉上。

這樣的殊榮在《三國志》中只授予了三個人,另外兩位分別是袁紹和步騭。

正史中有關劉備情緒的記錄也的確印證了這一點,相比於曹操和孫權的豐富而多層次的情緒,劉備顯得沉默而內斂許多,不僅僅是生氣、喜悅或悲傷,就連他流淚的次數都要少於上述兩位,而在演義中劉備可是不折不扣擅長憑藉眼淚作秀的人。

既然提到了眼淚,就先從劉備的哭說起吧。

劉備在正史中一共哭了六次,其中一次是感傷自己,一次是感傷寄居的故主,另外四次痛哭則全是因為下屬。

先來看感傷自己的這次。

這則記載來自司馬彪的《九州春秋》,後世引用的很廣。

劉備南投劉表後,在荊州鬱郁數年,劉表是儒生出身,之前在北方群雄逐鹿時雖也有心分一杯羹,但畢竟文人習性,最終只能做個保家之主。

劉備寄身於劉表,並非自身能力不及,只是一時權宜,而劉表出於對劉備的防範,只以客卿禮遇,卻不肯予以重用。

劉備心內怏怏,幾年下來,頗有「時易逝,心徒壯,歲將零」之感,自己已然年紀老大,若是再不抓住時機建功立業,以後只怕機會不多了。

因此當他和劉表會坐,上廁所偶然發現大腿上又生出新肉時,禁不住慨然流涕。

原來他常年騎馬征戰,久坐傷肉,大腿上是皮包骨頭。

這幾年來因為無緣指揮兵馬,所以「髀里肉生」。

他當然不是為長出肉而哭,而是為自己鬱郁不得志的境遇而哭。

平日裡他情緒控制的很好,劉表縱使對他有所提防,也只在暗中進行,兩個人表面上的關係還是和和氣氣的。

可這次劉備少見的痛哭流涕,以至於當他從廁所回來時劉表尚能發現端倪,可見他這次哭的程度之痛之深。

當劉表就此事詢問劉備時,劉備除了對髀肉復生作出解釋外,還直白地表達了自身的想法:「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按理說劉表這時對劉備是心有芥蒂的,可劉備為什麼還要明白無誤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呢?可能的解釋有這麼兩個:一是這個哭就是有意給劉表看的,他以自身老邁為藉口和擋箭牌,降低劉表對自己的猜忌,讓他能在適當的時候給自己機會,然後通過奮鬥封侯拜相,那麼這番話起的就是投石問路的作用;二是原本沒有打算說出內心想法,但不幸被劉表發現了自己哭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藉口,與其粉飾篡改弄得破綻百出還不如坦誠其事,我就這麼想了,你愛咋樣咋樣吧。

劉備還有一次過劉表墓的痛哭。

這個說法來自魚豢的《典略》。

其背景是,劉表新亡不久,荊襄九郡之主換成了其幼子劉琮。

劉琮在投降派蒯越、韓嵩、傅巽的勸說下,決意舉州投降。

其中又以傅巽的說法最有代表性,不妨節錄如下:傅巽首先稱「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然後說以人臣而與人主對抗,是犯上之舉;而用荊楚之地抵抗曹操傾國之力,其勢弗當;而劉備本身也非曹操之敵。

這三點都比不上對手,所以抵抗是必亡之道。

接著傅巽又讓劉琮比較自己與劉備的優劣。

劉琮還有自知之明,說自己不如劉備。

傅巽就說了,若劉備抵擋不了曹操,荊楚之地即使努力去保有,也不能自存;反過來如果劉備抵擋住曹操的進攻,那麼以劉備的能力和見識怎麼會屈居人下呢。

劉琮想來想去,似乎只有歸順一條路可行,於是在曹操到達襄陽時派人舉降。

而劉備當時尚在樊城駐軍,對此一無所知,後來發現情形不對,急忙派人向劉琮打探,劉琮這才派屬下大學者宋忠到劉備那裡宣告旨意,劉備大為驚駭,對宋忠說:「你們這些人如此辦事,不早來告訴我,直至大禍臨頭方才吐露實情,也太過分了吧!」劉備這時是真急了,連刀都架到了宋忠的脖子上,但還是沒有砍下去:「現在即使砍下你的頭,也不足以泄憤!」而且劉備自詡大丈夫,以臨別殺人為恥,就將宋忠放遣。

宋忠走了之後,劉備召來部屬商議,內中有人勸劉備將劉琮扣下,然後將他和荊州吏士一同帶到江陵抵抗曹操。

劉備認為劉表臨終託孤,這是背信自濟之舉,因此沒有聽從。

而在經過襄陽時,諸葛亮也勸說劉備攻打劉琮,劉備也沒有聽從。

劉備還想做最後的努力,他停下兵馬招呼劉琮,劉琮心意已決不肯聽從。

但劉備在荊州這幾年深得人心,劉琮左右和荊州官屬多有依附劉備的。

當時襄陽已不可保,劉備遂率領大眾南投江陵,因為攜帶的輜重過多,而裹挾的百姓人數也不少,所以行軍速度很慢,每天僅能行軍十餘里。

為了確保重鎮江陵不失,劉備另遣行動迅疾的關羽水軍先行趕到,為大軍張勢。

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劉備在離開襄陽經過劉表墳墓時,罕見地再次落淚。

這次落淚既有感傷劉表本人的因素,因為劉表當時剛去世不久,可謂屍骨未寒,這荊州就要面臨強大的敵人,能否保住實屬未知,而同時眼淚中又有自我感慨的成分:曹操大軍來勢迅疾,擺明了就是不給自己退路,看樣子這次曹操是鐵了心要解決自己,因此他不得不再次面對尷尬的遷徙,已經很多次被敵人追趕的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若漏網之魚,這天地之大,究竟何處可以容身?為此他再次落淚,不過當時的軍情不容他再多做傷懷之舉,大概也就是拜了兩下便匆匆上馬而去,但這串淚珠卻留在了諸葛亮、趙雲等左右扈從的親信心中,成為他們永恆的記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表死後,劉備為何不帶領荊州繼續抗曹

荊州基業,成也豪強,敗也豪強。劉表和後妻蔡氏,生了一個兒子叫劉琮,因為母愛,蔡氏就經常說大兒子劉琦的壞話,枕頭風吹多了,劉表也信了。劉琦失寵之後,擔心自己被後媽陷害,於是依從諸葛亮的計策出任江夏...

劉琮投降曹丞相,張飛怒喝當陽橋

曹操兵進荊州,章陵郡太守蒯越以及荊州東曹椽傅巽等勸劉琮投降曹操,對他說:「逆順有一定的道理,強弱有一定的形勢。以臣屬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對國家叛逆;以剛接手的荊州去抵禦朝廷大軍,必會陷入危險;...

劉表之子劉琮投降曹操並沒有被殺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重,劉琦從江夏回來探望父親。蔡氏弟弟蔡瑁和蔡瑁外甥張允怕他們父子相見會感動劉表,令劉表改讓劉琦接手荊州,於是將劉琦拒於門外,不讓他見劉表。劉表不久逝世,劉琮在蔡瑁...

劉備的政治表演藝術

曹軍尚未到達南陽,襄陽還未受到軍事壓力時,劉琮受投降派蠱惑派遣使節到曹營投降,這個決定是瞞著荊州眾勢力進行,待察覺有異,遣親隨詢問,劉琮才派著名大儒宋忠(衷)到劉備處說明情況,那時曹操軍隊已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