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拜之交與義結金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聶鑫森
「八拜」,為古代的世交子弟拜見對方長輩時,所履行的隆重禮節。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十:「公(文彥博)至北京,李稷謁見,坐客次,久之。
公著道服出,語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
』」所謂「八拜」,即跪拜八次。
以後,異性結為兄弟姊妹的稱為「八拜之交」。
元代馬致遠《陳摶高臥》四折:「便是某幼年間與今上聖人為八拜之交,患難相同。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某與兄有八拜之交,誓同富貴,此行徜有晉升之階,必當舉薦吾兄,同功立業。
」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第一回為《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此中描寫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八拜之交」的場面,「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盟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實鑒此心。
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
「八拜之交」又名「金蘭之好」。
因為結拜時,雙方必須交換柬帖,帖子上寫著各自的姓名、年紀、籍貫、家世、生辰八字。
這種柬帖為大紅色,正中畫著或印著金色的蘭花,所以稱作金蘭帖,又名金蘭簿、金蘭譜,亦簡稱為蘭譜。
「金蘭」二字,原指友情契合,以及有深交的雙方。
典出《周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臭」與「嗅」相通,指的是氣味。
《世說新語·賢媛》:「此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
」說的是山濤、嵇康、阮籍,心心相印,若兄弟一般。
宋代張孝祥《下定書》:「門館游叢,早托金蘭之契;衣冠歆艷,共稱冰玉之賢。
」
關羽有兩句口頭禪流傳了幾千年,至今仍被黑白兩道奉為至理名言!
「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時」,我們經常會在一些影視作品中聽到這樣一句話,這句話最早出自哪裡的呢?這句原話是出自三國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的誓言,表達了三兄弟的同生共死的意願和深情。
他用一生完美的演釋了情與義
關羽是一位義薄雲天,英勇無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於蜀漢,知恩圖報,義薄雲天的豪傑,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威震華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戰,特別是他的重然諾、講義氣、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
解密:古代兄弟義結金蘭是如何進行的?
義結金蘭,出自《世說新語·賢媛》「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是說朋友之間情投意合、志趣相投,進而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結拜為異生、兄妹、姊妹或姐弟,也就是「拜把子」的意思,也就被稱結金蘭(契若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