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喜歡讀書,但閱讀和作文為什麼還是不好?怎麼解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常有家長和網友問我,孩子也喜歡讀書,讀的書也多,但為什麼考試閱讀理解和作文還是不行?
讀書雖多,但閱讀理解和作文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沒有選擇地閱讀。
不管是什麼書,拿到什麼看什麼,不是選擇那些經典名著來讀。
結果,花在讀書上的時間不少,思想和學習方面的收穫卻不大。
二、「走馬觀花」式閱讀。
讀書時貪多求快,粗枝大葉,只追求故事情節,對人物和情節以及思想內涵沒有進行分析和探討,結果,書讀得很多,也不會有什麼收穫。
三、「不求甚解」式閱讀。
只有閱讀,沒有思考。
所有的閱讀都需要經過思考,沒有思考的閱讀,對你的影響不會太大。
四、不講求讀書方法,即使喜歡讀書,讀書的效果也不一定很好。
有的孩子一本書讀完了,問他這部書哪些人物或情節給你留下深刻印象,有什麼收穫或感悟,一概不知,這樣的閱讀顯然是沒有效果的。
五、只看漫畫或迷戀網絡文學
漫畫是沒有文字或文字極少的圖書,長期看這樣的書,對孩子的語言積累沒有多大幫助。
網絡文學好壞並存,經典極少。
怎樣讀書才有效果呢?
每讀一本都要寫心得體會
讀好書、讀懂書是讀書的基本要求。
每一本書都會教會孩子們很多道理,因此每讀完一本書的時候都要讓孩子寫一寫自己的讀書體會。
心得體會可以是一片文章,也可以是幾句話,這要根據孩子對書的理解而定。
沒有必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寫多少字,怎麼樣寫,那樣容易造成孩子不喜歡讀書。
精彩部分要精讀
宋代學者朱熹總結了一套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的讀書方法。
提出「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清代學者顧炎武強調讀書要聯繫實際,並用「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具體行動實行自己的主張。
每部著作之中都會極為精彩的部分,這些內容或者語言優美,或者寓意深刻,也或者對我們比較有用,對於這樣的內容,我們要教會孩子精讀,甚至反覆讀,加深理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要做標記、批註、摘抄和背誦
閱讀過程中,要在書中劃出經典的句子、段落。
還可以在旁邊寫上批註(感悟或者疑問)。
優美的句子、經典的話語、充滿哲理的語言還要摘抄下來。
精美的語句或段落還要背下來。
長期積累,這些內容都將對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你自己語言的一部分。
堅持每天讀半小時
對於不愛讀書的孩子而言,初讀書時一定很難堅持下去。
此時需要爸爸媽媽給孩子制定一個小小的讀書計劃,每天時間不用太長,半小時即可。
當然這個過程也許很枯燥,需要我們堅持一段時間,等入門之後就會發現書中自有黃金屋。
通讀 — 精讀 — 筆記
一本名著,還可以採用如下讀書方法
第一遍通讀,就是把書從頭到尾讀完即可。
第二遍精讀—筆記。
第二遍的時候要細細品讀。
名著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句句精髓。
所以必須邊讀邊思考。
所以要學會寫讀書筆記,做勾畫、圈點,寫批註,做摘抄等等。
讀書筆記是一種有效的思想工具。
分享和討論
把自己都的書和同學、小夥伴們分享,也可以就書中人物或故事情節等進行討論,這樣做不僅能產生思想的火花,加深了對書本的理解,使得讀書更有效,也能在分享和討論的過程中感受到讀書的樂趣,還增進了和小夥伴們的友誼。
讀書是一種複雜的思維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成長路徑。
只有花時間、花精力、花心思,語文素養才能提高。
語文素養提高了,閱讀理解和作文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讀書,閱讀理解和作文仍然不好?原因在這裡!
常有家長和網友問我,孩子也喜歡讀書,讀的書也多,但為什麼考試閱讀理解和作文還是不行?讀書雖多,但閱讀理解和作文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沒有選擇地閱讀。不管是什麼書,拿到什麼看什...
讀書:怎樣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語文和英語裡都有閱讀理解,可惜我們很多人只是在閱讀,而沒有理解。只能說明你知道這麼書內容是什麼,而不能透過內容看到更深層次的含義,自然而然就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力。怎麼才能加深理解呢?下面介紹...
一本書教你學會有效閱讀,開啟書評和寫作的大門
如果只是用眼睛看過,而不是記在腦子裡,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同樣是閱讀一本書,有些人會有很多收穫,有些人卻收效甚微。之所以會有這種區別,是因為有些人讀書只是純粹的讀一遍,而沒有用心去讀,在讀的過程...
閱動人生,優秀的人往往從讀書開始
書,被喻為從眼睛流入心靈的智慧之泉。莎士比亞曾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了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失去翅膀。我經常聽一些學生說,讀了一篇文章不知該學些什麼;還有人說,讀了不少書,...
不注意這4點,書讀再多也是白搭
▌推薦星級:★★★★▌閱讀時間:4min▌推薦理由:讀了書卻沒有看進去,那這樣還不如不讀,你說呢?你是不是有時發現自己看了一大堆和產品、網際網路行業相關的書,卻好像還是一知半解?你會不會發現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