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設崩塌的古代名人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的娛樂圈裡

動不動就有明星「人設崩塌」

其實這事自古有之

那些我們熟知的古代名人

可能並不是你想像中的樣子

讓我們來看看

那些被童年時期的我們

當作好榜樣的古代名人們

還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1.鑿壁偷光

大家在小時候一定都

聽過鑿壁偷光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匡衡

教導我們要與艱苦的環境作鬥爭

只要刻苦勤學就一定會有收穫

沒錯

匡衡靠著刻苦學習

參加了九次考試

終於考取了功名

西漢時期考試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

可以理解為今天的一二三本

匡衡學習刻苦是真的

有學問也是真的

可是九次考試下來

他也就考取了最末一等——丙等

於是被封了個沒什麼用的小官

相傳有一年發生了日食

當時在位的漢元帝嚇得不行

以為是遭了天譴

這時匡衡表現的機會到了

他知道漢元帝專奉儒家

便引經據典上書漢元帝

「日食只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您大可不必擔心

只要減少奢靡之風

多行善意之舉

這些問題都會不藥而愈的」

這番話正好對了漢元帝的胃口

馬上加封匡衡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後來又被進為宰相,封為安樂侯

匡衡終於在朝廷中大放異彩

然而好景不長

這個出身貧寒的孩子

還是沒能禁得住誘惑

在一次丈量土地的工作中

匡衡利用地圖中的錯誤

將錯就錯把自己的封地擴大了400多頃

這一錯就是十多年

後來漢成帝繼位

開始重新繪製地圖

匡衡侵占耕地的事情也就被告發了

漢成帝念在匡衡之前

是自己老師的情分上

沒有給他多嚴厲的處罰

只是免了他的官職,貶為平民

被貶的匡衡回到了家中,沒幾年就死了

2.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幾乎每個家長都會用這個故事來教育孩子

謙讓、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孔融這尊老愛幼的人設

最開始也不知道是誰先賣的

看了他長大後的故事

我覺得他可能是真的不愛吃梨吧

東漢末年三國戰亂

管秋陽和弟弟以及弟弟的同伴

一路同行躲避戰亂

糧食吃完了

管秋陽就對弟弟說

「我們如果不吃你的同伴,三個人就得一起死」

於是兄弟二人殺了同伴

最終活了下來

這事無論是發生在古代還是現代

都是三觀盡毀的存在

孔融卻不這麼認為,他說

「三人同行,兩人聰俊,一人底下;飢年無食,謂宜食底下者,譬猶蒸一猩猩、煮一鸚鵡耳」

也就是說在孔融眼裡

下等人就像是猩猩、鸚鵡一樣

不過是會說話的鳥獸

在饑荒沒東西吃的時候

聰俊的人吃了下等人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成年後的孔融狂妄自大

好逞一時口舌之快

常常言語刻薄挖苦曹操

之前尊老愛幼好少年的人設

早就不知道崩到哪裡去了

孔融曾經說過

"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

"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里,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

除此之外,他還說過

"鬧饑荒時,有點吃的,如果父親不好,便寧肯拿給別人去吃"。

這番言論

在今天看來都驚世駭俗

更別說「以孝治天下」的漢代了

曹操本就看他不順眼

正好借著這「不孝」的罪名

處死了孔融

3.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這首三歲小孩都會背的《憫農》

大概是每個人的詩歌啟蒙了

但是它的作者李紳本人

就沒這首詩這麼出名了

絕對是屬於詩紅人不紅那種

按理說

能寫出這樣詩句的

一定是個節儉愛民的好人

但你一定不知道還有一個

常見的成語也是在說他

那就是「司空見慣」

司空見慣出自

劉禹錫的《贈李司空妓》

李司空就是李紳

當時李紳擔任司空一職

一日邀請擔任蘇州刺史的劉禹錫

去家中飲酒

還找來幾個歌舞伎作陪

劉禹錫詩興大發

當時就作下此詩

「高髻雲鬢新樣妝

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

斷盡蘇州刺史腸」

意思是對於你李司空來說

這種花天酒地的事已經看慣了

不覺得有什麼

但對於我來說

實在是斷腸刻骨般的心痛啊

李紳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個好色之徒

便把一名歌伎送給了劉禹錫

也正是因為此事

李紳節儉愛民的人設崩了

李紳出自官宦之家

但自幼喪父

靠母親一手拉扯大

還曾因家庭貧困到寺院裡學習

因為寺院裡包吃包住

少年時期的李紳可以說是

目睹了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

於是他在27歲那年寫出了《憫農》

35歲時,李紳考中進士

當上了國子監的助教

從此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

當官之後的李紳逐漸脫離民眾

也就漸漸失去了當初的「憫農」之心

在他鎮守揚州

發生過兩件事

當時江邊的船夫知道

參加科舉的舉子著急趕路

就常常惡意漲價

李紳知道這件事後就將船夫抓來審訊

「昔在風塵,曾遇此輩,今之多幸,得以相逢。

各拋赴揚子江。

倒霉的船夫

就這樣被扔進了揚子江

雖然船夫不對在先

但也罪不至死

由此可見李紳的暴烈作風

另外,他還在冬季下令徵收蛤

一個下屬縣令不從,對他說

「蛤既處於深淵,非沒身而不取。

貴賤則異,性命不殊」

一個冬天讓百姓下水抓蛤的人

不知道當年是怎樣寫出《憫農》的

當年那個敢於對統治階級殘酷剝削

表達不滿的人在躋身統治階級後

作風並沒有不同

這些一直以正面形象出現的古人們

沒想到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雖然對於古人來說

人設只是後人們

寄予的美好願景罷了

但也不得不說

這幾個古人純粹是

將一手好棋下了個稀爛

人設崩塌是小事

晚年結局悲涼

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