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啥不救關羽?對於他們的關係你怎麼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的祖父劉雄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范令。

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少年劉備與母親以織席販履為業,生活非常艱苦。

劉備家屋舍東南角籬上有一桑樹高有五丈於,從遠處看上去就好像車蓋一樣,來往的人都覺得這棵樹長得不像凡間之物,認為此家必出貴人。

劉備小時候與同宗小孩在樹下玩樂,指著桑樹說:「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

」劉備叔父劉子敬說:「你不要亂說話,讓我們一家遭滅門之罪。

熹平四年(175年),劉備十五歲時,母親讓他外出行學。

劉備與同宗劉德然、遼西人公孫瓚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盧植為師學習。

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常常資助劉備,將他和劉德然同等對待。

此舉招致劉元起妻子的不滿,劉元起說:「我們宗族中有這樣一個孩子,不是個平常人。

」公孫瓚與劉備結交為好友,公孫瓚比劉備年長,劉備將公孫瓚視作兄長。

劉備不怎麼愛讀書,喜歡狗馬、音樂、美衣服。

身長七尺五寸,兩手下垂等到膝蓋,能看見自己的耳朵。

不愛說話,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喜歡結交豪傑,當地豪俠都爭著依附劉備。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攜千金,販馬來到涿郡,見到劉備,於是給其資助,劉備得以用來集結到很多人。

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

梁啓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

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

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

玄德祖劉雄,父劉弘。

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

家住本縣樓桑村。

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

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

」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

」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

年十五歲,母使遊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

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

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

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

」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

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

」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

」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 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

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

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

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

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

」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但是為什麼最後關羽死的地方,離益州只有20里,關羽為何堅持了大半年還是沒能盼來一兵一卒呢?在一開始,劉關張三人的關係可謂是非同一般,張飛和關於就是劉備的左膀右臂。

可是,關羽的驕傲的性格最終導致他和劉備越走越遠,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張飛呢,劉備不擔心,就是怕關於反水。

對於劉備的不滿,就是,劉備重用馬超的事。

關羽給孔明寄信,問馬超,實際上,就是不滿的表示。

諸葛亮深知關羽的性格和來信的用意,回信中大誇關羽,終於,平息了這場風波。

關羽和劉備的關係也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好。

象在徐州的時候,關羽就背叛過劉備,這就開始慢慢地激化他們之間的矛盾。

第二件,劉備把黃忠提高到和關羽平級,這引起了關羽的更大的不滿。

關羽為人傲慢,不喜歡受別人指揮。

對於這種後果,孔明是早有見地的,對劉備說,「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

而劉備說,「吾自當解之」。

可是,劉備所謂的自解之,不過是派費詩去罷了。

結果,關羽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費詩好說歹說,才安撫了關羽。

當時孫權派諸葛瑾去向關羽求過親,本來兩家聯姻能促進合作,可是關羽呢,不答應也就算了還罵人就為「犬」,說到底孫權也是一方霸主,豈會作罷!更沒想到關羽狂妄自大到去打樊城把後背亮給孫權,這不是找死嗎,你罵了人家,人家又怎會放過你呢?還引起了連鎖反應,兩位兄弟也因此相繼離去。

至於劉備,個人認為,當時他派關羽守荊州的時候就應該猜到了,荊州遲早會丟失的,當年劉備前往江東結親,關羽都敢對諸葛亮進行兵諫,這些劉備早就看在眼裡,但是礙於是自己的兄弟,不好說,於是便使了一個丟荊州,讓關羽背鍋敗死。

還有就是劉備集團以諸葛亮法正為首的一批人擁護劉備稱帝,對漢朝取而代之,如果可以擊敗曹操,擁立漢帝,之後再禪位,都姓劉,天下輿論過得去,如果不能擊敗曹操,那就選擇合適機會自己稱帝。





曹操集團自打荀彧被逼死後,基本都洞悉曹操的想法,他即使自己不稱帝,也要給後人掃清稱帝的障礙,所有矛頭都指向一個人——關羽。

關羽忠於大漢王朝,一下幾點可以很清楚的說明:1、剛剛開篇,關羽說要去投軍,投軍就是打農民起義的黃巾軍,說明關羽志在政府,劉備以漢室後人身份自居,關羽跟他打天下。

2、劉備兵敗去曹操那裡避難,一次打獵曹操用皇帝的弓箭射中了梅花鹿,曹操領受大家讚美關羽想殺他。

3、劉備取下益州自封漢中王,封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為將軍,關羽不受,他說大丈夫不與老卒為伍,實際上,他認為劉備的官是自封的,沒有經過政府,他不承認,而他大半輩子都是用漢壽亭侯這個官銜,因為是皇帝封的。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隨著劉備地盤擴大,集團實力增強,自然想更進一步,這個時候,封疆大吏關羽就如同一個定時炸彈,關羽掌握荊襄九郡黨政軍大權,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

諸葛亮一生謹慎,冒險的事情他不干,劉封孟達如果沒有上面的指令,借他們幾個膽也不敢不救,劉備也順手除了劉封為了阿斗,孟達不願就範降魏,後來諸葛亮同意他歸蜀也能說明點問題。





曹操來說,忌憚關羽也是不稱帝的原因之一。

於是,兩個集團的謀士利用荊州之地讓孫權出手殺了關羽,劉備雖然失去荊州,但三足鼎立依然存在,劉備一向看不起孫權,所以在關羽死亡很多年後他出兵攻打東吳,那個時候,劉備已經稱帝。

對於政治家來說,自己的政治前途才是最重要的,兄弟情義什麼的都是我們普通人玩的東西,他們只有利益和相互算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研究發現:歷史上劉關張從未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敘述了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常常也因此而與志同道合之人結為異性兄弟。可見,這個故事在人們心目中...

桃園三結義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