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尤為傑出的人,他做的有些事,或許大家都知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提起三國,大家首先想起的是誰?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呂布?

我們今天所說這位,想必大家都英愛很熟悉了,大家在初中是不是還被他的出師表統治過?三顧茅廬,空城計,大罵馬謖等等,可是他有幾個東西大家有的熟悉麼?那麼我們先來短暫了解一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在叔父去世之後,就在此襄陽隆中隱居。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隨後又奪占荊州。

於221年(蜀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丞相,主持朝政。

在劉禪繼位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最終積勞成疾,於234年(蜀建興十二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

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

下面我們來說一說四個比較有名的發明:

1、木牛流馬

在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也就是我們說的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別為木牛與流馬。

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中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

關於木牛流馬有多種解釋,其中一種說法是單輪木板車, 是一種山路上用的帶有擺動貨箱的運送顆粒貨物的木製人力步行車。

設想有一離地三尺、長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條,木條左端削成車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個孔。

再設想這樣的兩條木條被布置成人力車的左右兩轅。

再設想在兩個品字形的頂孔間插有一條三尺長的軸,在品字形的下面的兩個孔中各用小軸鉸裝著一條可以沿該小軸擺動的、另一端頂地的木柱,這個有四條腿的人力車就是木牛。

流馬是一個向上開口的,左右側壁近上緣的垂直中心線上各有一個孔的木箱。

木牛的那根三尺長的軸就穿過流馬的這兩個孔,流馬可以在該軸上前後幌動。

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類的載荷左右移動,有一塊縱向隔板把箱一隔為二,而且糧食是先裝入布袋再裝入箱中的。

當木牛叉開前後腿時隨時可以停在坡地上。

叉開度由在該四尺長的車轅上的限位釘限制。

把車轅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壓,品字頂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時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後腿不受力並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馬上的梢釘推動下向前腿靠攏。

當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時,木牛已向前移動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顛覆了,此時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並向前拉,使品字頂孔向後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後腿上,前拉的結果是使後腿叉開,同時前腿被流馬上的銷釘推向前。

木牛就這樣走完餘下的半步。

木牛流馬究竟是帶輪子的還是四條腿的呢?北宋的陳師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今之土車獨推,猶存儲葛遺制。

」木牛是有前轅的獨輪車,流馬是沒有前轅的獨推小車,這也是一種關於木牛流馬的主要觀點。

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記載,也離三國時期有了1000多年,這種觀點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不過,確實的方式、樣貌現在亦不明,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網圖

2、孔明燈

孔明燈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

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

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愿,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可是你知道麼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

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放孔明燈是一種漢族民俗文化,在中國許多地區都有這個節日習俗。

經過多年的發展,後來到了大約清朝道光年間,大陸福建移民也將天燈傳入台灣的台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

據當地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十分地區曾鬧過土匪,由於當地處於山區地帶,所以村民們自然的都向山中逃躲,等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為作為信號,告知在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返家了。

恰巧的是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村民便以放天燈來慶祝,且互報平安。

也因此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於是,放天燈的特殊民俗便綿延一兩百年之久。

因為近代傳媒報導,使天燈的名聲大噪,成為台灣的一種家喻戶曉的節慶活動,遂擁有眾人皆知的「北天燈」之美名,與「南蜂炮」並稱。

現在被寄予美好祝福的孔明燈

3、諸葛連弩

三國時諸葛亮製作的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箭長只有八寸,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這使得一支裝備有諸葛弩的部隊提供了幾倍於普通弓箭部隊的強大火力支援,更加容易瓦解敵軍的陣形。

同時發出多支弓箭的優勢使得命中的機率提高,對操作者也沒有太高的要求。

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改成了一種五矢連弩,使其體積、重量大大減輕,成為一種單兵武器,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有大量生產後失傳。

據說野蠻民族在獲得了損壞的諸葛弩時,由於不懂得製造原理無法成功修復,只好將他們再次遺棄。

在同一時代,諸葛弩是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遠程武器。

歐洲人直到公元十世紀才創造出製作簡單、使用時需要花費較多準備時間的弩弓。

諸葛連弩是古代中國科技領先的標誌之一。

網圖 諸葛連弩

4、八陣圖

八陣圖傳說是由三國時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

相傳諸葛亮禦敵時以亂石堆成石陣,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萬端,可擋十萬精兵。

諸葛亮創製的「八陣圖」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戰陣法。

謹慎堂《諸葛氏宗譜》就載有「八陣功高妙用藏與名成八陣圖」的詩詞讚歌。

天覆陣贊:天陣十六,外方內圓,四為風揚,其形象天,為陣之主,為兵之先。

善用三軍,其形不偏。

地載陣贊:地陣十二,其形正方,雲主四角,沖敵難當,其體莫測,動用無窮,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揚陣贊: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風能鼓物,萬物繞焉,蛇能為繞,三軍懼焉。

雲垂陣贊:雲附於地,始則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鳥能突出,雲能晦異,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龍飛陣贊: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

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陣形赫然,名象為龍。

虎翼陣贊: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

淮陰用之,變為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鳥翔陣贊:鷙鳥將搏,必先翱翔,勢臨霄漢,飛禽伏藏。

審之而下,必有中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蛇蟠陣贊:風為蛇蟠,附天成形,勢能圍繞,性能屈伸。

四奇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困。

「八陣圖」的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間地,為天地風雲正陣,作為正兵。

西北者為乾地,乾為天陣。

西南者為坤地,坤為地陣。

東南之地為巽居,巽者為風陣。

東北之地為艮居,艮者為山,山川出雲,為雲陣,以水火金木為龍虎鳥蛇四奇陣,作為奇兵。

布陣是左為青龍(陣),右為白虎(陣),前為朱雀鳥(陣),後為玄武蛇(陣),虛其中大將居之。

八陣又布於總陣中,總陣為八八六十四陣,加上游兵24陣組成。

總陣陰陽之各32陣,陽有24陣,陰有24陣。

游兵24陣,在60陣之後,凡行軍、結陣、合戰、設疑、補缺、後勤全在游兵。

有讚歌頌揚「八陣圖」威力無比:「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皆救;奇正相生,循環無端;首尾相應、隱顯莫測;料事如神,臨機應變。

」「八陣之法,一陣之中,兩陣相從,一戰一守;中外輕重,剛柔之節,彼此虛實,主客先後,經緯變動,正因為基,奇因突進,多因互作,後勤保證。

更有「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之稱,不過遺憾的是諸葛亮「八陣圖壘」據傳就在永安宮南江灘上,就坐落在金壇儒林鎮東南的大魯墅和小魯墅村,因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巨變,「八陣圖村落」早已面目全非。

網圖 八陣圖

以上就是搜集到的關於諸葛亮的四大發明,歡迎各位補充評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