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上形象名譽被毀的名將,除了周瑜魏延最冤枉
文章推薦指數: 81 %
很多人認為歷史上的周瑜妒賢嫉能,小人戚戚,其實真實的周瑜並不是這樣的,這都是拜《三國演義》所賜,歷史上還有許多人都被演義所誤導,就不一一說明了。
舉兩個例子,一時淳于瓊,二是威嚴。
一、心胸狹窄——周瑜
周瑜是赤壁大戰時孫權任命的大都督,也就是孫、劉聯合抗曹的聯軍總指揮。
不過在演義中,這個人卻成了心胸狹窄,氣量狹小的人。
他感覺自己的才能是比不上諸葛亮的,因而由嫉妒產生了恐懼,而這種恐懼在折磨著他無法消除時,他唯一的擺脫就是必須除掉諸葛亮這個人。
在諸葛亮三氣之下,終於怒氣填胸,墜馬而死。
臨死之前,周瑜還不忘把嫉妒進行到底,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現在有一個新詞叫做「羨慕嫉妒恨」,要是給這句話找一個典型人物作為代表,恐怕非周瑜莫屬。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周瑜就是一個沒有氣量,因嫉妒而氣死的人。
只可惜,這是一個生生被毀的形象。
歷史上的周瑜是個心胸寬闊,識大體、能得人心之人(性度恢廓)。
程普以自己年紀比周瑜大,數次羞辱周瑜,因為周瑜這個人有容量,始終不和他計較。
後來程普非常佩服周瑜,自覺親近敬重周瑜,還對人說:「和周瑜交往,好像喝醇厚的酒,不知不覺就會醉了。
」還有,孫策能夠定據江東,可以說是有周瑜很大一部分功勞。
孫策死後,周瑜和張昭一武一文共同輔佐孫權,這時候,東吳的武將,也只有周瑜能夠統領,畢竟,孫權是剛剛掌權。
赤壁大戰以前,曹操征伐荊州,劉表死了,繼承他的兒子劉琮投降了。
曹操大舉南下,劉備很快被擊潰,下一個目標就是江東的孫權。
這時候,東吳投降的論調占據了主流,孫權雖然在魯肅的勸說下不想投降,但能不能和曹操打一仗?大多數屬下沒有信心,自己也沒有取勝的把握。
是周瑜為孫權分析了不能投降的政治理由和可以戰勝曹操的四個條件,這才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也才有了此後的赤壁大戰。
在赤壁大戰中,周瑜作為東吳的大都督,是這次大戰的前線總指揮,可以說,整個戰役都是按照周瑜的計策、部署和指令進行的,換句話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周瑜的勝利。
所以,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詞中說的是:「三國周郎赤壁」,而不是其他人的「赤壁」。
打敗曹操後,周瑜提出來扣留劉備在東吳,不讓他和關羽、張飛結為一體。
孫權認為,東吳最大的威脅仍然是曹操,這時候應該廣攬英雄,又害怕劉備難以制服,沒有同意。
這兒提到了關羽和張飛,沒有提到諸葛亮,為什麼?這時候的諸葛亮沒有實際領軍,所以,周瑜和諸葛亮的「鬥智鬥法」,只能是在毀周瑜。
周瑜又提出,要和劉備一起西入蜀地,打下益州和漢中後,讓劉備守西川,聯合馬超相互聲援。
然後回來和孫權一道據守襄陽,軍事上逼迫曹操,這樣就有奪取中原的可能。
孫權同意了,周瑜回到江陵,可惜在路途中病逝。
在這兒,周瑜為孫權謀劃了一盤大棋,可惜英年早逝,其他人既沒有這個見識,也沒有這個能力予以實施。
所以說,是天妒周瑜之才,而不是周瑜妒諸葛亮之能。
如果說搞一個被毀人物排名的話,周瑜恐怕是絕對排位第一。
到了唐代,禮儀史顏真卿向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為他們設廟享受祭奠,其中就有周瑜,同時代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呂蒙、陸遜、鄧艾、陸抗。
這是不是也能從中看出周瑜形象的被毀?
二、酒鬼將軍——淳于瓊
曹操偷襲烏巢非常有名,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對此都有記述。
不過,對於淳于瓊這個人物,描述卻是大相逕庭。
在《三國演義》中,袁紹軍有一批糧食在運輸中被劫,害怕糧倉有失,就派大將淳于瓊前去守衛烏巢。
這淳于瓊是個酒鬼,全不把如此重任放在心裡,整天價只顧飲酒。
袁紹有個謀士叫做許攸,投降後給曹操獻上一條計策,讓曹操偷襲烏巢糧倉。
說烏巢糧倉的守備將領是淳于瓊,這個人嗜酒成性,必然沒有防備。
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親自率兵趕到烏巢,淳于瓊果然飲酒過度,醉臥帳中未醒,結果是烏巢糧倉被燒。
淳于瓊和他的守衛兵士被捉住割掉了鼻子,放回袁紹營中被袁紹殺死。
從此,這淳于瓊就成了飯桶酒鬼將軍。
實際上,淳于瓊所失一是在於對手的強大,二是意想不到遭到了襲擊。
曹操能夠剪滅群雄統一北方,並不是一般的諸侯可以相比,而淳于瓊丟失了烏巢,正是曹操親率軍隊所為。
還有,袁紹的謀士沮授建議派出一支部隊在外圍巡邏,以便保護烏巢糧倉,但袁紹沒有採納。
很可能袁紹認為曹操不會再來直接攻擊烏巢,因為在此之前,曹操已經襲擊過袁紹的運糧部隊,同樣的事情不會重複去做,或許這就是袁紹的想法吧。
就戰術層面上來說,淳于瓊是一萬對曹操的五千軍,也同樣沒有勝算。
淳于瓊的這支隊伍是去迎接運糧部隊,不一定全部留在烏巢;袁紹撥給淳于瓊的也不會是精銳部隊。
最關鍵的是,無論是袁紹還是淳于瓊,都沒有想到曹操會突然出現。
而這時候的淳于瓊,既要列陣迎敵,還要留下一部分人守衛糧倉,否則,如果糧食被燒,即便是打敗了這支曹軍,淳于瓊也是死罪。
所以,淳于瓊開始的時候是在營寨外列陣的,當曹操攻擊很急的時候,淳于瓊抵擋不住,這才退守到營寨以內。
如此看來,倉促應戰的淳于瓊,並不一定能在人員數量上占有優勢。
要說淳于瓊也是一個有點兒資格的人物了,還在漢靈帝時期,朝廷設立了西園八校尉,淳于瓊和曹操、袁紹都是其中之一。
後來袁紹想將軍隊分為三軍,讓淳于瓊掌管其中一軍,雖然沒有實行,也可看出淳于瓊在袁紹軍中的地位。
很可惜,淳于瓊成為了袁紹的屬下,在此人手下,有能無能又有多少區別?比如說那個張郃,後來成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可在袁紹手下,他又表現出多少才能?
不管怎麼說,淳于瓊丟掉了烏巢糧倉導致袁紹戰爭被動不假,但要說他是一個酒鬼將軍,還是有點兒被毀的狠了些。
三、腦後有反骨——魏延
在民間,魏延是一個隨時可能叛變的人物,為什麼?因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天性決定了他不會盡忠到底,早晚必定反叛。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被塑造成了一個反覆背叛的典型。
在荊州,劉備被曹操所迫,準備進入襄陽城,卻被蔡瑁等人拒絕。
魏延打開城門,劉備卻怕驚擾百姓,拒絕入城。
魏延和文聘大戰,兵士折盡,卻沒有尋找劉備,而是去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
這是暗示了魏延的叛變性格。
後來,關羽戰長沙,韓玄因為黃忠與關羽作戰不力,要斬了黃忠,魏延出於義憤,也因為不受重用,斬了韓玄,投降了劉備。
在這兒,魏延是投降劉備,而不是「裡應外合」配合劉備。
所以,在投降後,諸葛亮反而要斬了魏延,說的就是魏延「腦後有反骨」。
劉備求情,諸葛亮饒了魏延,從此,魏延也對諸葛亮畏懼服從。
諸葛亮死後,魏延認為蜀國已經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領兵大將必定是自己,卻不想諸葛亮臨終將兵權交給了楊儀,魏延因而再一次造反。
不成想,這一切早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魏延被事前安排在身邊的馬岱斬首。
正史中的魏延在荊州時沒有什麼表現,直到跟隨劉備入蜀立有戰功,這才被任命為牙門將軍。
劉備為漢中王,要離開漢中,需要選拔一個人鎮守,就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
魏延駐守漢中,這兒沒有大的戰事,蜀漢國卻有了一個安定的北部邊境。
劉後主建興八年,諸葛亮令魏延獨自領兵西入羌中,打敗了魏國的費瑤、郭淮等人,魏延升遷為征西大將軍,這是在諸葛亮之下的最高軍銜了。
然而,諸葛亮死後,遺命讓楊儀率領大軍退回到蜀國,讓魏延斷後;還說如果魏延不按照這個命令辦事,就不管他,大軍自行撤退就可以了。
魏延本來和楊儀有矛盾,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看到自己想留下來繼續和魏國作戰的想法得不到支持,就先楊儀一步向國內撤退。
魏延最大的問題是他不該撤兵後燒毀了閣道,以至於後來的軍隊只能翻山越嶺回歸;更有甚者,魏延還在山口率兵對陣楊儀。
結果是兵眾四散,失敗被殺。
魏延是不是「反了」,《三國志·魏延傳》有一段話:「魏延最初不向北投降魏國而向南回到國內,只不過是想除掉楊儀等。
……魏延的想法不過如此,並不是想背叛蜀國。
」實際上也是如此,不向敵國投降,不回兵占領政權所在地,哪怕是一個郡,這能叫造反嗎?
以上就是三國史上形象名譽皆毀的三員大將,當然三國歷史上還有很多被大家誤讀的大將,這裡就不一一闡述了。
其實很多你認為的歷史真相併不是真正的真相,而一些真相往往都被一些影視劇或者小說給篡改。
他是蜀漢政權的大將,但在7年的時間內,一直被劉備壓制
首先需要說一下文學作品與歷史事實的區別,很多人受文學作品的影響,誤認為這是歷史事實。最出名的莫過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膾炙人口,以至於幾乎所有的國人都知道。但是這部作品與真實的歷史還是存在很大...
劉備臨終為何將諸葛亮比作曹丕 周瑜不如諸葛亮這些三國豪傑被黑慘
劉備白帝託孤,和諸葛亮說,你的能力強於曹丕十倍,漢室復興的重任就靠你一肩挑了。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不能輔佐你就把他廢了,自立為帝。諸葛亮磕頭如搗蒜,我一定輔佐少主中興漢室,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三國歷史上死得最慘的10大名將:典韋上榜
導讀:三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很多歷史名將都死的不得其所。而要說死得最慘的以下這幾位可以說是當之無愧。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三國歷史上死得最慘的10大名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