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臉」 看看小學語文領域的專家為你答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N晚報記者 沈愛君 通訊員 何宇青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快樂暑假馬上要結束,秋季新學期即將開學,這一學期同時也是一個新學年的開始。
對於剛剛告別幼兒園的小學一年級新生來說,即將被他們捧在手上的語文課本,和哥哥姐姐們之前學的很不一樣。
一年級語文課本換新的了,這是很多關心寶貝上學的年輕媽媽們在這個暑假裡說得比較多的一件事。
那麼,語文課本為什麼要改?新課本究竟新在哪裡?還有,不少男生到了小學四五年級時會感覺「語文很難學」,「很難學」的語文究竟該怎樣起好頭帶好路呢?記者採訪了我市兩位小學語文領域的專家,請她們解答上述問題。
新課本有諸多不一樣
南湖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員何方芳說,今年秋季小學一年級學生使用的語文課本是「部編本」,拿到手的第一感覺是比原教材開本大了——採用16k開本,色彩明艷,有點繪本的感覺,相信學生一定喜歡。
新教材以內容主題組織單元,翻開書會發現直觀上的變化,雖然仍是分漢語拼音、集中識字、課文3個板塊,但是有3方面明顯不一樣了。
一是單元編排體例發生了變化——在漢語拼音學習前,安排了一個集中識字單元,識字的內容相對簡單,打破以往學生剛入學就學漢語拼音的傳統,這樣安排更尊重學生學習的特點,利於幼小銜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是識字量減少了,「會認字」由原來的400個減少到300個,會寫字」仍舊是100個,但是更加重視筆畫和筆順的教學,加強漢字的書寫教學。
三是在每個《語文園地》中增加了一個新的欄目——《和大人一起讀》,這與《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課外閱讀的要求相一致,將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
《和大人一起讀》提供的是閱讀材料,也是一種閱讀的氛圍、閱讀的方法、閱讀的興趣,是大人和孩子結伴走向閱讀世界的階梯,是讓閱讀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的一條有效途徑。
除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體驗閱讀帶來的快樂,同時還要讓學生慢慢明白閱讀也是一種責任,從而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除了這些明顯的變化外,何老師說,翻開書細細閱讀,還會發現諸多不一樣的地方。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說過,現有各種版本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題單元結構,多照顧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規律。
選文也往往只顧一頭,只考慮所選課文是否適合本單元主題,難以照顧到本單元應當學習哪些知識、訓練哪些能力。
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
「部編本」語文教材採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中。
嘉興市實驗小學語文教研組長俞蕾老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在總結此次語文新課本的3個變化之後也點評了變化的目的和意義。
一是「長相」換新。
新版的語文書比原教材足足大了一圈,在學生發生近視越來越低齡的狀況下,大開本大字體的教材顯得更加體貼與合適。
二是「順序」換新。
新版教材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把拼音教學挪到了識字教學之後。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深知新生入學對於每個家庭的重要意義。
幼小的孩子進入一個校園,周圍是陌生的夥伴和每堂課都不同的老師,作息時間的調整、課堂規則的建立,每一項對孩子來說都是考驗,再加上隨之而來的拼音學習相對枯燥抽象,一些孩子就會產生恐懼和厭學的情緒。
」這次的新版教材顯然關注到了幼童的入學心理,一開始和他們見面的便是生活中最常用的40個漢字,這些漢字依託在童謠、兒歌或是朗朗上口的對韻歌中,讀讀、認認、記記,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實現幼小銜接。
三是「內容」換新。
新版教材中把原先的400個認讀字調整到了300個,去除了一些與孩子們生活聯繫不太緊密的漢字,減輕了低年級孩子的識字任務,放緩了語文學習的坡度,更加重視寫字教學和閱讀習慣的養成。
新課本的背景和意義
何老師在參加學習培訓後了解到,此次推出新課本有4個方面的背景和意義:體現整體核心價值觀,即立德樹人;接地氣,滿足一線要求,對教學弊病起到糾偏作用;加強教材編寫的科學性,語文課注意兩個延伸,即往課外閱讀延伸、往語文生活延伸;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時代性。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陳先雲曾在部編教材培訓會上指出:「一套好的教材能夠有效指導教師的教學,對於這套教材我還有一個認識就是:部編教材好教,拿到這套教材第一印象就是好教,但教好並不容易。
文學修養、漢字的一些理論、文化等方面對老師的要求都非常高。
所以我今天講的主題就是『增強六個意識,教好部編小學語文教材』,這六個意識,第一個是國家意識,第二個是目標意識,第三個是文體意識,第四個是讀書意識,第五個是主體意識,第六個是科研意識。
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好教材,讓學生喜歡這套教材,喜歡語文,喜歡閱讀,做個愛讀書的人。
」
俞老師說,在自己工作的前十年,低年級的寫字教學中筆畫筆順教學就是重點,但是後來的教材改革減弱了筆順教學的力度,以至於近些年一些孩子在書寫過程中規則和章法意識薄弱。
其實正確的筆順是筆畫間最合理、最恰當的路線,能預防寫錯也是練就一手好字的基礎,所以新版教材中田字格上方的筆順指導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把課外閱讀興趣的引導和習慣的養成納入教材之中,這也是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世界讀書日」的設立、各種讀書節的舉辦、多樣的書展讀書會都在提醒人們,這是一個全民閱讀的時代,而閱讀應該從娃娃抓起,新版教材正是向孩子們傳遞著快樂閱讀的正能量。
語文怎樣才能「天天向上」
何老師說,學生學好語文的途徑或建議各有各的說法,方法多多,但她個人認為一年級新生及家長可以做好以下3點:一是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作為一年級的家長需要以身作則,堅持每天閱讀,堅持每天給孩子讀讀書,培養閱讀的習慣。
同時閱讀也利於鞏固識字,鼓勵孩子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美國詩人史斯克蘭·吉利蘭在《閱讀的媽媽》一書中寫道:「你或幸運,發現寶藏。
黃金成堆,珠寶滿堂。
你我相比,仍是我富。
因有慈母,為我讀書。
」這是感動過很多人的一首詩,讓我們牽起孩子的小手,做那個讀書給孩子聽的「媽媽」。
二是讓孩子大聲朗讀,聽覺視覺同步並用。
朗讀是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之一,因而要逐步增加孩子的讀書時間,要求孩子把文章讀得正確、流利,出聲讀,自己聽見自己的聲音,有利於積累語言。
俗話說,熟讀成誦,逐步培養孩子的默讀能力,還可以與孩子適當交流閱讀感受。
三是培養學習的責任感。
要讓學生慢慢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是一種責任。
要讓學生體驗學習一樣東西從不會到會到熟練甚至成功是何體驗、要付出怎樣的艱辛、學會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教育孩子真正的幸福是自己爭取來的。
俞老師說,低年級的語文學習除了紮實學好拼音,逐步掌握識字技巧以外,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培養書不離手的閱讀習慣。
語文學習說到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從少到多,由淺入深,沒有捷徑只有歷程。
男孩子覺得語文難學可能和心智的成熟以及興趣愛好的方向有關,做好有效的引導,適時進行點撥,提出合理的要求,讓孩子常處在「摘到桃子」的積極情緒中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她作了3個方面的提醒:一是不要在乎一時的得失。
進入小學後很多家長的焦慮來自幼兒園從未經歷過的考試這個環節,家長對於考試分數的敏感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幼兒學習的熱情,低齡孩子的學習可塑性很大,作為家長應當正確認識學習的每一個環節,給予幫助指點和肯定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營造家庭閱讀的氛圍。
在電子產品充斥著生活每個角落的今天,要讓孩子與書為友,就像經歷一場拔河,所以家庭成員齊心合力往往勝算更大。
三是提供符合閱讀能力、能引起孩子共鳴的好書。
閱讀作為一件個性化的事情,一定與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興趣愛好有關,用心觀察孩子的喜好,利用好公共閱讀資源,提供有關方面的書籍。
從繪本起步,經過橋樑書,達到閱讀文字書的彼岸。
閱讀不但成就語文學習,更帶來生命的厚度與精彩。
一年級為何要改為先認字,再學拼音?新教材主編權威解讀!
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是今年9月將全國統一使用的「部編本」語文教材的主編,相比之前的滬教版,部編本新教材中會體現哪些新思路呢?溫教授在全國語文教研員(小學)部編本教材使用培訓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