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資治通鑑》,何以讀十七遍而不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毛澤東曾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鑑》,並評價說:「一十七遍。
每讀都獲益匪淺。
一部難得的好書噢。
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了……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
《通鑑》里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對此書評價也相當之高:「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愈之者焉。
溫公亦偉人哉!」
《資治通鑑》為宋神宗欽賜其名。
書名的意思為「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本頭條號的宗旨)。
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治道修身)。
全書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同志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
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停筆,涵蓋了16朝1362年的歷史。
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通鑑》徵引史料極為豐富,除17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
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種材料寫成。
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捨的原因,以為《考異》。
《通鑑》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
《通鑑》也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歷來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
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兩年,他便積勞而逝。
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
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
《永樂大典》的浩劫
鑒於往事,資於治道
話歷史微信號:huals100(揭秘|人物|影像|講授|野史|百科|國寶。
關注話歷史公眾號,與您一起穿越歷史、感受經典、分享文明!)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記錄歷史的書籍更是浩如煙海。這些史書的寫法和體例都是一樣的麼?怎麼區分他們呢?先看西周,這一時期剛剛開始出現了記錄歷史事件的文獻,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史書"的雛形和碎片,...
被毛主席批註十七次並大讚的《資治通鑑》,為何會被人說成是講帝王之術的書?
《資治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通識,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歷時19年完成。《通鑑》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上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
千年激盪風雲史-《資治通鑑》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鑑》者。」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本書中:「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