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山的「第一公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沉睡在大西山深沉的懷抱中,是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公墓,三百平,比十大元帥的墓地都要大;

的離去,由毛澤東親視含殮、手扶靈柩弔唁,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抬著他的遺體入殮,並一同為他蓋上黨旗;

有四個子女,大女兒直到15歲才得以相見,二女兒出生在紅軍長征途中藏民的羊圈裡,三女兒自打有記憶以來與父親相聚的時間不足一年,但他仍是孩子們眼中最值得尊敬和充滿慈愛的父親;

還是黨史上最年輕的中央書記處書記,也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他叫

任 弼 時

用生命見證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

這位八寶山「第一公民」的一生只有短短46年,卻有著30年的革命經歷,幾乎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同步:

15歲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23歲任團中央總書記,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當選中央書記處書記,年僅41歲,與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並列五位書記處書記,也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

1904年,任弼時出生在湖南湘陰縣一個貧苦的教師家庭。

5歲就隨父親入校讀書,12歲考入長沙師範附屬高小,後因負擔不起學費,轉入相對便宜但仍名聲在外的長郡中學,受五四運動和進步思想感召,在校期間參加了很多愛國活動

1920年,他加入毛澤東、何叔衡組織的俄羅斯研究會,準備去勤工儉學。

經研究會介紹,他到上海參加俄語學習班,在那裡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

任弼時由此走上了他為之奉獻一生的

革命道路

1921年春,任弼時蕭勁光等一同赴蘇俄。

同行者中他年齡最小,喬裝成理髮師,經吳淞口在太平洋上乘風北上、通過紅白軍交戰的火線,歷時2個月艱辛到達莫斯科,進入培養革命幹部的東方勞動者大學。

任弼時留學期間,蘇俄局勢艱難

糧食短缺時,一天只能領到200克黑麵包,他卻忍飢刻苦地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

(1921年任弼時在莫斯科)

中國共產黨成立幾個月後,這位不滿十七歲的青年就成為了共產黨員

他在奔赴蘇俄留學時給父母的信中談到:

只以人生原出於謀幸福,冒險奮勇男兒事,況現今社會存亡生死,亦全賴我輩青年。

將來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此亦我輩青年的希望和責任,達此便算成功!」黨史上最年輕的中央書記處書記

1924年秋回國後,任弼時到上海共青團中央工作。

因張太雷長期離職,兩年間由他代理中央書記一職。

儘管當時他才二十來歲,卻敢於直接向黨中央領導陳獨秀提出不同意見(即針對陳獨秀的機會主義錯誤),有一次氣得陳獨秀把他的意見書當面撕碎。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7月任第四任共青團中央總書記。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是任弼時最驚心動魄的十年

國共破裂後,任弼時長期擔負著到各地恢復黨的地下組織的危險工作,兩次被捕受嚴刑。

(任弼時在轉戰陝北途中)

1928年末,他作為中央巡視員到安徽接頭時被捕。

受到頭頂窯塊、膝跪鐵鏈和「老虎凳」等酷刑。

1929年末,任弼時在上海主持江蘇省委工作時,又被租界當局逮捕。

在他身上找不到證據,敵人就施用電刑,在他背上生生烙出兩個拳頭大的窟窿。

「他是中央隊伍中身體最差的一人,又是最忙的一人。

」此後多年,他經常感到頭暈和身體虛弱,加上日夜勞累、血壓高,看東西時常眼花。

長征時,他領導紅二方面軍,年僅三十出頭,可從外貌看,戰士們多認為他已不惑之年。

任弼時也經常向身邊的人表示,自己活不長,所以要抓緊時間工作

從地下黨、組織部門、宣傳部門到共青團的工作,期間又經歷了偉大的長征,經受住黨內「左」和「右」的艱難抉擇的考驗。

任弼時做到了「富有政治遠見」、「善於在複雜的鬥爭中正確地把握航向。

1937年任弼時朱德、左權、鄧小平等率八路軍總部開赴山西抗日前線,不斷擴大人民武裝,開闢抗日根據地,開創了敵後抗日的新局面。

同年8月中共中央召開的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

作為「持久戰」的支持者和參與制定者之一,任弼時在會上精闢論述全國抗戰如何堅持持久戰,直接影響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

(毛澤東與任弼時)

1938年3月,任弼時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老大哥」史達林系統匯報中國抗戰形勢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

期間,他一直向共產國際強調

「毛澤東才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

這對當時的共產國際表態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起過重要作用。

直至抗戰勝利,任弼時四處奔走,利用自己在共產國際的影響力,為抗日戰爭的內政外交做了大量工作,獲得了共產國際和國際社會有力聲援和支援。

(任弼時與陳毅在石家莊)

延安「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期間,任弼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並受中央委託主持《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工作。

1943年3月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組成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並在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

一個把娃娃親變真愛的「文青」

1926年4月,任弼時初與陳琮英在上海結婚。

這是一門娃娃親。

陳琮英比他大兩歲,是個織襪廠女工。

(任弼時與陳琮英)

任弼時當時是大學教員,身邊有不少追求他的知識女性。

指腹為婚卻在他的生活中產生了至真的愛情。

任弼時沒有忘記學生時期對他給予幫助和關心的未婚妻,按約定與陳琮英完婚。

任弼時兩次被捕都是妻子配合組織營救。

長女任遠志一出生就和母親被捕入獄。

任遠志曾談到,其實她是任弼時的第四個孩子:「母親一共生了9個子女,有5個夭折或失散在革命戰爭年代。

」即便再大困難,從長征路到革命區,陳琮英一直在任弼時左右支持著丈夫。

(全家在頤和園)

1943年,陳琮英手把手教任弼時紡線。

他參加中央機關在楊家嶺舉行的軍民紡線比賽,比毛澤東、周恩來紡得都快,獲得了第一名。

即便現在來看,任弼時也是浪漫、洋氣,極具文藝范兒的。

他會攝影、繪畫,也會玩西洋樂器,還會在給女兒的信中寫下「熱烈地吻你」。

雖然15歲時才回到父母身邊,長女任遠志對父親仍十分敬仰

她曾回憶父親和周恩來一起住在的窯洞的日子:

因為是里外間,住在裡屋的清晨父親常早起去營房和馬號,為了讓周恩來多睡一會兒而不受驚動,他不走過道,而是小心地打開自己窯洞的小窗,從窗口跳出去。

一天早上,周恩來醒來看窯洞門沒開,便輕手輕腳地穿衣下炕。

突然要咳嗽,急忙捂著嘴巴走出門去,直到距窯洞十幾米處才低低咳出聲來。

不想咳罷抬頭,正見任弼時走回,兩人相視一愣,即默然會意。

(任弼時全家福)

「人民的駱駝」悄然遠去

有人會注意到,作為黨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任弼時卻沒有出現在開國大典的照片中。

因為身體原因,1949年10月1日這天,任弼時在病榻前收聽首都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實況廣播。

直至一年後,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時,任弼時才登上天安門城樓。

春蠶到死絲方盡,任弼時長期抱病工作。

「我們的工作,只許朝前趕,不容往後拖呀。

」任弼時說「能堅持走一百步,就不該走九十九步。

(任弼時在玉泉山)

1950年6月,任弼時帶病出席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的部分會議26日致信毛澤東及中共中央書記處其他同志,要求恢復部分工作;27日毛澤東批示:「同意弼時意見,試做工作,每日不超過四小時,主管組織部和青委。

任弼時每天工作根本停不下來,過度勞累使病情突然加重,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

當天,身經百戰的鋼鐵元帥朱德,在最困難的時候沒流過一滴淚,卻在任弼時床前熱淚縱橫;周總理在抽泣,毛主席沉默地抽著煙。

葉劍英同志曾評價任弼時:

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的艱苦的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

任弼時是第一個離去的開國領袖,去世時年僅46歲,當時長女任遠志只有19歲

逝世前蓋著的被子,是1935年長征時戰士送給他的戰利品;一條毯子是1934年紅六軍團突圍時繳獲敵人的;穿著的背心是愛人陳琮英在延安時用一條毛圍巾改織的。

任弼時一輩子,不怕坐牢的酷刑、不怕長征中的艱險、不怕艱苦的生活

惟獨有「三怕」

一怕工作少,

二怕用錢多,

三怕麻煩人。

一直到他逝世,房子都始終沒換,在景山東街的寓所。

10月28日,任弼時的靈柩送殯至北京西郊八寶山公墓。

上午10點整從勞動人民文化宮起靈。

中共中央成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由242人組成的任弼時同志治喪委員會。

劉少奇、周恩來、李濟深、郭沫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執紼,由太廟殿靈堂出勞動人民文化宮,經天安門、西長安街、報子街、復興門直到八寶山墓地。

靈柩正前、兩側和墳台四周,布滿了由毛澤東主席、中共中央、各民主黨派和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門首長所送的花圈。

(中共前領導人任弼時追悼會珍貴照片)

當時八寶山革命公墓尚在籌建,墓區整體規劃還沒確定,中央決定在任弼時墓穴選定修建之前,遺體就浮厝在大廟前。

劉少奇、周恩來親扶任弼時靈柩,將其送入浮厝地已打好的平整的墳台上安放。

1951年7月,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任弼時墓地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東北角的半坡上建成。

毛澤東為墓碑題「任弼時同志之墓」七個大字。

(毛澤東為任弼時墓題詞)

7月18日,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陳雲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移靈儀式,任弼時遺體正式被葬入墓穴。

任弼時逝世一周年之日,周恩來又來到陳琮英的家裡,拉著孩子們的手,痛哭了一場……

任弼時的一生, 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一同成長。

他的一生,是光榮而偉大的。

始終以鋼鐵般的一直和刻苦耐勞的「駱駝」精神為中國民主革命和國家解放事業的殫精竭慮,至死不息。

(曙光就在前面(毛主席轉戰陝北——戰友)素描毛主席和周恩來、任弼時)

革命年代的蒼茫歲月和砥礪春秋雖已過去,但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仍靜靜駐守在大西山

八寶山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因盛產八種礦產而被認為是風水寶地,八寶山革命公墓就坐落在八寶山東部。

北京天安門前的長安街西行15公里至石景山路北,一座古樸的門樓、兩尊石獅和四棵古柏是進入革命公墓的顯著標誌。

這裡初步建成於中共執政次年1950年,之後不斷擴建。

1970年,周恩來提出並更名為

八寶山革命公墓

任弼時是建國後第一位故去的國家領導人,也是八寶山建成後入葬的第一位國家領導人。

由此,長眠於大西山下,任弼時的墓也被人稱為

「八寶山第一墓」

(寶山第一墓)

(部分文字參考中央文獻出版社《任弼時傳》、《回憶任弼時》、《任弼時書信選集》,中國青年出版社《任弼時同志逝世紀念集》,人民出版社《家國光影:開國元勛後人講述往事與現實》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西山

文字 | 喜 樂

排版|崔圓圓

製圖|江 舸、喜 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