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引發的思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內宴應制》
三十年前韞六韜,英名嘗得預時髦。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雲高
帳前昨夜秋風起,羞睹盤花舊戰袍。
這是宋朝初年曹翰在太祖皇帝內廷宴飲的時候寫的一首制詩。
宋朝名將也是輩出,將星不斷,不乏文武全才,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等皆身經百戰,久經沙場的嚄唶宿將。
後起之秀潘美、曹彬、曹翰等亦是曉暢軍事。
但是即便如此,大宋立國從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一直到1279年趙昺跳海殉國為止。
共計將近320年。
這三百多年一直被草原民族欺負,先是被遼壓著打,後來又出來党項族建立的西夏國,又接著打,最後也是割地賠款,直到最終被崛起的蒙古攻滅,總之宋朝就是一直活在被毆打被侵略屈辱中的朝代。
宋朝軍制:宋朝的軍隊在當時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稱為禁軍,一種稱為廂軍。
唐末五代時,藩鎮驕橫,戰亂頻仍,南方先後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十個獨立國家,一直在打仗,直到後周建
立,太祖郭威是一個職業軍人,軍事素質很高,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特別尊重讀書人,任用能人志士治理國家,所以後周的國力也最為強盛,甚至敢和契丹叫板,等到郭威去世的時候,因為自己沒兒子,所以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內侄柴榮,世宗柴榮也是少年英武,雄才大略,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
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
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壯志未酬身先死,倘柴榮尚在,趙匡胤之徒向天借膽也不敢搞黃袍加身。
其實禁衛軍在柴榮的時候就開始改革,在軍隊中用一個標準“活的”禁軍,其他人參照標準選取,後來乾脆做一個木頭人,這樣選取出來的編為禁軍,送去中央統一訓練,其他的不合標準的,就留在地方做廂軍,這是常年駐紮在地方的軍隊,不要求上陣打仗,只是在地方上干雜役。
所以禁軍加廂軍就是從後周開始就改革完成的軍制,趙匡胤篡位後一直保持後周的軍制,沒有做太多改變,所以宋朝的全部軍隊,禁軍為一線作戰部隊,比較精銳。
其任務是衛皇宮、守京師、備征戰和屯戍邊郡、要地。
建都開封:宋朝建立的時候,按理來說,應該裁撤兵員,因為整個南方已經平定,南方戰事已經接忽視,中原已經統一。
但是由於北方的遼已經先宋建立了50多年,可謂大敵當前,臥榻之側有猛虎眈眈,怎麼敢裁撤兵員放鬆警惕呢?遼的勢力範圍很大,幽雲十六州漢家故地,早就被兒皇帝王石敬瑭拱手送給了遼,河北,山西一線大部分都在遼手裡,北方的屏障全部喪失,出河北往南都是平原,而偏偏宋朝建都就在開封,遼騎兵南下,三四天就可以到達開封城下,但是宋太祖為何不建都在別的地方呢,比如洛陽,揚州都不錯,其實宋太祖也有他的苦衷,當時的運輸能力低,不像現在汽車火車輪船各種運輸工具齊全,廣州產的特產一天就可運到北京,那個時候運輸的主要手段就是漕運,當時宋朝最主要產糧食的地方都在南方,而北方前線與遼對峙,當兵的餓著肚子怎麼打仗?所以需要大量的南糧北運,漕運是唯一的途徑,走路地運輸,更為艱難,五代十國光打仗了,道路就沒人整修,陸路運輸,耗費更為巨大,所以為了剩下點運糧費用,不得已在開封建都。
傳位太宗:歷史上有個傳說,說太祖駕崩之時,太宗在側,“燭光斧影”殺了太祖,其實,真的事情如何,正史上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分析分析,當時的情況是太祖的幾個兒子都沒有成年,而宋朝剛剛建立,百廢俱興,北有遼國虎視眈眈,如果傳位給兒子,少年皇帝能不能守得住這江山,都是問題,而且太祖剛剛黃袍加身的時候,當時有兩個國策:第一先先攻打北方,平底北漢和遼,長江流域不打自下,但是打贏了還好,一旦打輸了,卻一點退路都沒有,剛剛建立的宋可能就此夭折。
第二個先打南方,這個比較穩妥,留下艱難的北方問題給後人做。
明顯第二種更為妥當,趙匡胤的選擇並沒有問題,他去世的時候,應是為了國家不被攻滅,才選擇了已經成年並且文治武功不輸於自己的趙匡義做了繼承人。
事實說明趙光義確實沒有辜負太祖的好意,繼位以後繼續延續兄長的政策,親自帶兵北伐,一舉滅了北漢,收復了北方大量領土,但是最終兵敗幽州城下,損兵折將,甚至自己也中箭最終不治身亡,從此宋朝再也無力北伐,只能被動轉入防禦。
被動防禦:北宋開國一百多年,一直被動防禦,一則開封以北無險可守,二則山西北部,幽雲十六州都在遼手裡,這都是中原王朝養馬的地方,古代打仗,短兵相接,騎兵在戰爭具備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開封外都是平原,更是如此,中國出產好馬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北,一個是在薊北之野,一個是甘涼河套,只有高寒之地,養出來的馬才是好馬,而且養馬要成群養才可以成建制裝備騎兵作為長途奔襲之用,在宋朝開國之時,這兩個地方剛好一個被遼占去,一個被西夏拿去,宋朝裝備的馬只得去吐蕃大理購買,而大理的馬又難堪大用,吐蕃的馬非常貴,再有當時產鐵的地方都在北方,南方鐵的產量很低,所以兵器馬匹有宋之年,一直都是短缺資源,北方草原民族往往幾萬人南下,騎兵快馬,三四日就將河北地區劫掠一空,宋朝兵將有兵無馬,只能望北騎而嘆!所以宋朝的戰略就是要修建城池防禦。
國防上天生就帶著弱點,這一點也不能說宋朝無能,一直被草原民族欺負。
宋朝崇文抑武,終宋一朝三百多年,皇帝沒有殺過一個讀書人,皇帝對於讀書人的尊重古今未有,所以宋朝經濟社會文化都是歷朝歷代最發達的,有人說崖山以後無漢人,這句話其實還是有點道理的。
經常看一些電視劇比如岳飛宗澤韓世忠等等,基本上宋朝的武將都是主戰派,但是打仗這個不是出去比劃幾下就完事的,首先你得有錢,而且是相當有錢才可以,只要開兵見杖,人吃馬喂,士兵餉銀,一隻十萬人的部隊不誇張的說三個月就可以花掉大宋一年的收入,錢都是像流水一樣花出去,然後宋朝又沒地方養馬,草原民族又多是騎兵,沒有馬,追又追不到,打又打不著,敵人的騎兵一天之內就可轉戰數千里,又不產鐵,兵器裝備基本靠攢,怎麼打。
所以,宋朝的皇帝普遍都比較消極,不愛打仗,也是有道理的,不是沒有血性,不想恢復漢家故地,重掌幽雲十六州,實在是有心無力,不過,永遠被動防禦終究不是立國之道,所以,最終當草原民族蒙古騎兵崛起,開始縱橫天下、逐鹿中原的時候,宋朝也無可避免的被捲入滾滾洪流之中。
其實無論在什麼時候,戰爭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那意味著要背負巨大的負擔,承受諸多的苦痛,珍惜今日的生活,安居樂業,早上起來吃點油條豆漿,開開心心上班,好好生活,和平才是最美好的歲月!且行且珍惜!
趙匡胤黃袍加身就當了皇帝,這麼簡單?人家這是打出來的
960年,後周朝廷接到邊境報告說契丹和北漢聯合進犯,於是派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前往抵禦。大軍走到陳橋驛時發生兵變,部下將士們把一件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逼他」當了皇帝,然後趙匡胤率軍...
沒有能收回幽雲十六州,宋朝「先南後北」的戰略究竟是對是錯?
北方幽雲十六州一直控制在遼國人手裡,這幾乎相當於在宋朝君臣的頭頂懸著一把利劍。宋朝的首都開封位於中部的平原之上,四周沒有任何的山脈作為依託,唯一的屏障就只有黃河。但是在冬季黃河會結冰,這下子都...
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如果不死,恐怕後周元朝漢唐
說到柴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被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要不是英年早逝,留下年紀很小的皇子,導致了趙匡胤黃袍加身,不然的話,後周很可能成為遠超漢唐的王朝。
大家只記得他杯酒釋兵權,卻忽略了他其他的功績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公元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公元960年,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