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陝北時中共中央竟一分為三,毛主席被編入九支隊,有何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領20餘萬國民黨精銳部隊大舉進犯陝北,企圖一舉消滅中共中央機關和陝北人民解放軍。

為了大局著想,中共中央機關選擇暫時離開延安。

離開延安之後,葉子龍跟隨毛澤東在山溝里與敵人周旋,有時還要夜間行軍。

此時雖然已經是3月下旬,但山溝里冰雪還沒有完全融化,加上時而飄落的小雨,整個山溝寒冷而又潮濕。

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等人的電報中,對革命形勢進行了全面分析,最後明確表示「中央決定在陝北不走」。

但隨後不久,圍繞毛澤東是否應該離開陝北,出現了激烈的爭論。

3月底的一天,中共中央於陝北清澗縣棗林溝村舉行會議,會議開了兩天,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把中共中央機關一分為三,分別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簡稱中央前委),留在陝北;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前往華北;由葉劍英、楊尚昆等人組成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簡稱中央後委),統籌後方工作。

「分家」之後,第二天一早劉少奇、朱德率領中央工委趕赴華北,毛澤東則率領中央前委在傍晚時分,離開棗林子溝北上。

但剛出發不到一個小時,天空突然傳來飛機的轟鳴聲,大家立即躲避了起來。

等到飛機遠去,大家再集合在一起的時候,突然又一個麻煩出現了,那就是毛澤東的車拋錨了。

本來中央有三輛吉普車,周恩來去山西開走一輛,劉少奇去華北又開走一輛,毛澤東的這輛一拋錨,就再也沒有車了。

於是,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毛澤東要麼步行,要麼騎馬,就是沒有能夠坐上快速、便捷的汽車。

在行軍路上,一個問題又出現了,中央前委的職責是指揮全國解放,但中央前委的幾百個機關人員無疑也需要領導。

毛澤東統籌全局,下的全國性的這盤大棋,自然無暇管理這些機關工作人員。

於是,毛澤東對任弼時說:「咱們的這支隊伍也是個小社會,行軍打仗,吃飯睡覺,這麼多事情都需要管理。

我看需要成立一個小政府,就由你兼任這個小政府的頭頭,你看如何?」

任弼時一向勤奮負責,有「黨的駱駝」(葉劍英評價)之稱,由他來擔任這個政府的「小頭頭」是很合適的。

但後來的幾天,這件事被暫時擱置了,這不是因為這件事遭到反對,而是因為毛澤東等人遇到了轉戰陝北最困難的局面。

從棗林子溝到青陽岔路途雖然不遠,但這一帶千溝萬壑,幾乎沒有道路通行,所以後來專家都無法考證出,當時毛澤東等人的確切行走路線。

到了4月5日,葉子龍和毛澤東一起終於抵達了他們的第一個目的地——青陽岔。

青陽岔並不是一個什麼大城市,它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小山村,村裡只有幾十戶人家。

但與剛剛經過的山間小路相比,這無疑已經是個不錯的落腳點了。

就在這時,到晉西北部署完中央後委工作的周恩來,也趕到了青陽岔。

於是,組建「小政府」的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

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人開會研究後決定,成立一個中央前委的領導機構,為了對外保密,前委機關的代號由「三支隊」改為「九支隊」。

周恩來的說法是「三三見九,九九歸一,中國革命一定勝利嘛!」

在九支隊的領導方面,由任弼時出任支隊司令員,統領全局,陸定一擔任政委,而葉子龍則擔任了九支隊的參謀長。

九支隊組建方案確定之後,周恩來又提出:「鑒於我們目前所處的情況異常複雜,我建議我們這幾位領導最好搞一個化名。

主席,你看如何?」

毛澤東表示贊成,笑著說:「我們一定得勝,我就叫李德勝。

一旁的葉子龍高興地說:「主席的這個名字好,主席還得得勝還朝嘛!」

毛澤東糾正道:「不能說還朝,我們最後要離開延安,要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一生用過不少化名,例如「子任」「毛石山」「楊引之」等,但「李德勝」無疑是他非常喜歡的一個。

後人對毛澤東的這個名字有過不少解讀,但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該名取自「離開延安,可以得到延安,死守延安,就會失去延安」,離開就會得勝,「離得勝」諧音「李德勝」。

同時,周恩來取名「胡必成」,寓意革命必須成功;任弼時取名「史林」,是司令的諧音;陸定一化名「鄭位」,是政委的諧音。

一切商議完之後,九支隊算是成立了,於是擔任毛澤東秘書的葉子龍又多了一個兼職,那就是九支隊參謀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