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委屈:管仲施仁政成就桓公霸業,卻無緣儒家,反稱「法家」代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被稱為管子,潁上(今中國安徽省潁上縣)人,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被稱為宰相典範。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繼位。
經鮑叔牙舉薦,管仲任齊相,助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
《論語.憲問》中,記錄了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
記述的是子貢詢問孔子:管仲這人不能算仁意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僅不去殉死,還做了齊桓公的宰相。
孔子解釋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還念他的好呢。
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像個野人一樣。
孔子還感慨:「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說,齊桓公多次號令諸侯,並沒有憑藉戰爭,這是管仲的力量。
這是仁,這是仁啊。
可以看出,孔子對管仲助齊成就霸業上,評價還是很高的。
那麼,管仲相齊都推行了哪些仁政呢?
首先,最值得一提的是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口號。
子平王東遷,「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就一天天減弱,諸侯國與國之間征戰連連,一些諸侯國還都想揩周王室的油。
管仲見齊桓公雄才大略,有爭霸諸侯之意,便提出了"尊勤君王,攘斥外夷"的外交口號,從此號令諸侯。
「尊王攘夷」極大地鞏固了周王室的威信,維護了尊卑有序的周朝禮法,扭轉了王權削弱的狀況。
這和孔子向齊景公所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一致。
其次,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桓公帶兵替燕國伐山戎,戰後燕莊公與齊桓公送別。
可能二人太過留戀,燕莊公一個不留神送出了國土,踏進了齊境。
周禮規定「國君不能送出國土」。
於是,管仲建議桓公把莊王所跨齊國土地,劃分給燕國,維護周禮。
這也是儒家「仁」的思想。
期間,在管仲相齊40年,分別向邢、衛、燕等國提供了大量無私援助,還幫一些小國抵禦了外族侵略,這也符合儒家的「義」思想。
另外,管仲早年與鮑叔牙做生意,每每賺了錢,都要多分些。
原因是家裡窮,需要贍養老人。
這也和儒家「孝」的思想相符。
但是,這位推行「忠、禮、仁、義、孝」思想的管仲,卻最終沒能成為「儒家」代表,而被稱為「法家」先驅。
儒家崇尚「仁道」、「入世」,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法家認為「禮樂文化」、「仁人修養」都是浪費時間,於國無用。
縱觀管仲的施政方針,並沒有看出他反禮樂、德治。
雖說提倡改革,「寓兵於農」,推行保甲制,但這與宗法制並不矛盾,在今後「獨尊儒術」的朝代里,也一直沿用保甲制,這不是法家特產。
我想,之所以不將管仲納為「儒家」代表,無非是孔子對其的成見。
孔子曾說:「管仲之器小哉!」、「有三歸,官事不攝」。
意思是說,管仲氣量太小,政事不干,還娶了好幾個老婆。
孟子也不待見管仲。
《孟子.公孫丑》中記載:有人問曾西,你和管仲哪個有德行?曾西很生氣:你怎麼把我和管仲相比?
然後,孟子接著說,曾西都不願意和管仲比,我會和管仲相比嗎?言語中流露出對管仲的諸多不屑。
孟子曾言:「 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儒家思想傳承的一致性。
的確,管仲愛美女,以及他提倡官妓,著實為其人品大打折扣。
一旦被孔孟二聖定了性的人,儒家後人說什麼也不會再接受他了。
也罷,既然「儒家」不能接受管仲,那就「法家」吧,也算實至名歸了。
關於春秋五霸兩種說法
關於春秋五霸,從古至今,通常有兩種說法比較受到認可。這兩種說法如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顯示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