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此人本無大名,毛主席引用一首詩,卻讓他名揚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晚年的毛主席曾引用過南懷瑾《論語別裁》上的一句詩:「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說的是歷史上的一代名相諸葛亮,一生做事謹慎小心,從未出過差錯,這句詩里還有個和諸葛亮齊名的呂端,並不為世人所熟悉,這個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且被毛主席高度評價的呂端又是誰呢?

其實,他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間的宰相呂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人(今北京),出生官宦世家,祖父呂兗,曾為晉朝滄州判官,父親呂琦,後晉時官至兵部侍郎。

呂端家教甚嚴,自小熟讀經史,20歲後,因父親緣故,被推薦到朝廷為官。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後,呂端歷任成都知府、蔡州知州、樞密直學士,後官至宰相。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歷史上的呂端卻素有「糊塗」之名。

公元995年,呂端被宋太宗提拔為宰相,被任命為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後,他並沒有洋洋自得,反而認為憑自己的威望,可能難以勝任這個職位,他便想宋太宗提出請求,要求任用他人為宰相,如幹練的寇準。

宋太宗駁回他的請求,為表示對他的信任,還特地下詔:朝中大事要先交給呂端處理,然後再上報給我。

如此一來,呂端更是誠惶誠恐,如履薄冰,他上任後,考慮最多的是,如何讓朝中大臣團結一心,專心政事,於是就請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讓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寇準和他輪流掌印,領班奏事。

自此,他遇到事情,不論大小總是與寇準一起商量,從不專斷。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他還是堅決向太宗提出和寇準對調,將相位讓給了寇準,自己去當參知政事。

他如此作法,雖然贏得了宋太宗的讚許和信任,但很多平庸之人卻覺得他這個人糊塗、無能,甚至瞧不起他,他也不以為意。

有一次,一個職位低下的小官當面議論他,當時正在朝堂上,他從文武百官前面經過,這個人平時聽多了呂端「糊塗」的傳聞,對他很不服氣,以很不屑的口吻來了一句:這麼個人怎麼還能當副宰相呀?

呂端裝著沒聽見,依舊前行,朝會後,一些了解和尊重呂端的人便問他,你怎麼這樣啊?那人官職低微,卻如此大膽,你應該要奏明聖上處置他。

呂端微微一笑說:誰人背後無人議呢?他能當面指出我的不足,也算是耿直之人,我何必為難他呢?並囑咐他人休要再提起此事。

呂端的「糊塗」,還在於他處於高位,卻為官非常清廉。

他不僅對家人嚴格要求,更是常拿自己俸祿去周濟照顧窮人,常常導致自己家中入不敷出。

到宋真宗時,呂端去世,家中除了一座御賜宅院,其他一無所有,他的兩個兒子生活非常貧困,以致沒錢結婚,只好把御賜宅院抵押給別人,換取一些錢財結婚。

以宰相之尊,而後人貧困至此,在常人的眼裡又是多麼「糊塗」。

呂端經歷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他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真正使他名傳千古的「大事不糊塗」,又是什麼大事呢?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呂端每天都陪著太子(宋真宗)到太宗的床前探望。

當時得寵的宦官王繼恩擔心太子繼位後對自己不利,就先串通好了皇后,再暗中勾結了參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掌管御林軍)李繼勛、知制誥(管草擬詔書)胡旦等人,圖謀擁立楚王趙元佐,一場宮廷政變在緊鑼密鼓地展開著。

太宗一咽氣,皇后馬上就派王繼恩召見呂端,計劃逼著呂端同意立楚王為君。

其實在他們剛開始謀劃的時候,呂端已經有所耳聞了,現在聽到皇后召他人宮,知道局勢可能有變,就果斷地把王繼恩鎖在了自己家中,派人嚴加看守,然後入宮晉見皇后,當皇后提出了立楚王的問題,呂端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先帝在的時候已經明確了太子,怎麼能隨意更改呢?皇后無言以對。

呂端趁熱打鐵,率領大臣共同保太子(真宗)繼位。

真宗登基後,坐在大殿上垂簾接受群臣的朝拜。

呂端卻站在底下不肯下跪,為何呢?他並不確認是不是真宗,所以要求捲起帘子來,然後登上台階察看確實是真宗本人,才走下台階,率領群臣磕頭跪拜。

接著,又把那幾個犯上作亂的分子發配到外地,徹底平息了這場爭端,確保了大宋政權的平穩過渡。

呂端的這種在大局、大節問題上毫不糊塗,但在事關個人利益的問題上卻能「糊塗」了事,確實值得後人尊敬。

毛主席評價呂端「大事不糊塗」,說起來一點也不算過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