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貫穿曹魏長盛不衰的最大法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三大政權中都有靈魂人物,蜀漢政權的靈魂人物當然為諸葛亮,東吳政權的靈魂人物那是陸遜,而曹魏同樣有靈魂人物,其靈魂人物應該為司馬懿,這三個靈魂人物共同的特點主要是在三大政權的初期三個人都只是初顯才華,但並不特別突出,但絕對是三國中期的中流砥柱。

但是,與諸葛亮、陸遜相比,司馬懿似乎另有顯著的差別,他歷經曹魏四代能夠長盛不衰,這不僅在三國,或許在中國整個封建時代也是少見的,這或許就是司馬家族最終能夠取代曹魏政權的根本原因。

司馬懿是何以能夠歷經曹魏四代而不衰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司馬懿長壽,與諸葛亮、陸遜相比,司馬懿是更長壽的人,高達73歲,從22歲被曹操所識開始,在曹魏政權中運作超過50年,所以說,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健康是第一重要,沒有健康的身體要有所作為,那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正如周瑜、郭嘉、龐統;二是司馬懿確實才能非凡。

司馬懿並非只是單純的謀臣,而是一位既能統帥三軍,又能治國安邦的全能型人才,這方面與諸葛亮、陸遜極為類似,成為三國時期三顆最耀眼的星星;三是司馬懿會裝孫子,這是他最突出的才能,也是他能夠在一次次的政治軍事鬥爭中能夠逃過一劫又一劫而最終不但長盛不衰,而且為後代能夠取代曹魏掃清障礙的根本原因。

司馬懿會裝孫子,在正史《三國志》中那是有記載的,主要體現至少有六個方面:

一是曹操三請司馬懿出山,司馬懿是多次裝病不出。

三國時期,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成為我們津津樂道的故事,事實上,司馬懿的出山那也是經過曹操多次請的,到底是幾次,在《三國志》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應該不少於三次。

年輕時期的司馬懿其實就名滿中華,在公元201年,當時的司馬懿才22歲,曹操正任司空時,打聽到司馬懿才能非凡,就派人去請司馬懿出山,司馬懿當時見漢朝衰微,不想為曹操賣命,便稱自己有風痹病,其實就類似於現在的風濕關節病或痛風之類的病,不能起床行走,曹操第一次請他出山沒有成功。

曹操不信,又派人在晚上去探聽消息,司馬懿也許猜到曹操不死心,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真象得了風痹病,曹操只得死心,第二次請他出山同樣沒有成功。

到了公元208年,曹操當上丞相之後,打聽到30歲的司馬懿還沒有死,就強制要司馬懿出山做文學掾,並且對派去的人說:「若復盤桓,便收之」。

意思是說如果他再推辭,那就收拾他,即殺了他,這其實顯示了曹操對人才的態度,不為我所用,那也不能讓他為其他人所用。

司馬懿畏懼,才不得不出山就職,曹操派他當太子的老師,可見,曹操對他的重視那確實非比其他英雄。

二是為了躲避曹操認為他有非凡才能,假裝研究學問不問政事。

有非凡才能的人當然容易被人發現,尤其是作為曹操這樣偉大的英雄,而且是要坐江山的英雄,對於不甘人下有「雄豪志」的司馬懿,曹操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自然很忌諱,他對曹丕說,司馬懿是不甘為人臣之人,將來必會幹預我家之事。

當時曹丕很佩服司馬懿,對他袒護,司馬懿知道之後,從此只研究他的學問,一心一意做太子的老師,勤於職守,廢寢忘食,終於逃避了曹操的懷疑,以為司馬懿只是一個喜歡研究學問之人,對政治不感興趣,於是,司馬懿終於逃過了又一劫,讓自己安全。

三是對陣諸葛亮,再次裝孫子。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方面派司馬懿與之對決,這其實是三國時期諸葛亮與司馬懿真正的對決,當時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大有與曹魏決一生死之氣勢,其實,這個時候的曹魏實力也開始下降,而且要面對東西兩面對決,因為東面的東吳也是經常北伐,所以,司馬懿採取避其鋒芒,守在營中裝孫子,「堅壁拒守,以逸待勞」,就是不出兵,任諸葛亮叫陣,諸葛亮在糧食耗盡之後不得不退兵。

到了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採取同樣的謀略,並且在裝孫子方面更厲害,一方面對於諸葛亮的挑戰視而不見;另一方面面對手下將領的請戰,司馬懿將責任轉向了皇帝,上表魏明帝,請求出戰,其實,將在外,侍機而動,那是將軍自主的權力,但他將這個權力交給皇帝,皇帝自然明白司馬懿的用心,專門派辛毗來當司馬懿的軍師,辛毗拿著皇帝的上方寶劍守在軍營門口,堅決要求不能出兵,司馬懿假裝出兵,辛毗不允許,這樣也就平息了大家對司馬懿的不平;三方面是面對諸葛亮派人來請戰,司馬懿不談戰事問諸葛亮的飲食,得知諸葛亮吃飯越來越少時,知道了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這樣就更加不出兵了,專門等待諸葛亮逝世的消息。

後來,諸葛亮逝世兵退的消息傳過來,司馬懿在沒有弄清楚諸葛亮是否真死的前提下,堅決按兵不動,於是有人笑話司馬懿「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不以為然,笑著說:「這是因為我長於預測活人的事,不長於預測人的生死啊。

」司馬懿這種裝孫子的做法,終於耗死了諸葛亮,除去了當時兩大對手之一,同時讓自己在曹魏政權中樹立了強大的威信。

四是司馬懿裝孫子平定遼東。

其實,當時稱三國並不是十分的準確。

在曹魏的東北面,還有一個強大的政權遼東政權,雖然向曹魏稱臣,但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政權,公孫家庭歷經幾代而不衰,到公孫淵時代,遼東南聯孫權,北聯鮮卑,侵擾曹魏北方,魏明帝曾經派毌丘儉東征,但失敗而歸。

在諸葛亮死後,蜀漢威脅基本解除,魏明帝派司馬懿東征遼東,公元238年正月,司馬懿率領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東征遼東,在東征過程中,正遇大雨,遼河暴漲,那是平地漲幾尺,魏軍恐懼,要求遷營,司馬懿不允許。

公孫淵乘雨出城,打柴牧馬,悠然自得,手下將領請求出戰,司馬懿再次裝孫子,不允許。

當時司馬陳圭就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裡,攻下堅城,殺了孟達。

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麼行動卻更加緩慢?」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兵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四打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

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

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

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

兵者詭道,善因事變。

他們現在憑藉人多和大水,雖然飢困,也不肯就擒。

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

」司馬懿就這樣將計就計,故意裝孫子示弱,當時朝中聽說大軍既遇大雨,而且司馬懿又不出兵,請求朝廷召回司馬懿,另派將軍出征,魏明帝知道司馬懿的謀略,不允許,還告訴大家,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果不其然,經過一個月的暴雨,終於雨停,司馬懿軍隊已經完成了對襄平的包圍,而且這個時候,襄平城中糧盡,死者甚多,引起恐慌,公孫淵手下大將楊祚投降,公孫淵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解圍而自縛,司馬懿斬來使,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不同意,堅決要求公孫淵自己來投降,公孫淵沒有其他辦法,只得突圍,最終戰死,司馬懿終於平定遼東。

司馬懿也因此在曹魏政權中如日中天,無人可以撼動其地位,司馬懿取代曹魏政權的野心或許從此開始。

五是裝病誅殺曹爽,掃清最大政敵。

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臨終托司馬懿與曹爽輔佐八歲的曹芳,曹爽專權,欲排擠司馬懿,讓他任有名無實的太傅,但曹爽無能,幾次南征都告失敗,曹魏實力大為下降,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危險,請求司馬懿出來主持公道,司馬懿一句話「且止,忍不可忍。

」曹爽更加猖狂,與何晏、張當勾結,謀危社稷,但曹爽擔心司馬懿阻止,司馬懿於是裝病,曹爽不放心,派赴任荊州刺史的李勝去拜望司馬懿,司馬懿裝孫子的本領確實高人一等,李勝看到的情況是「司馬公已像屍體一樣,臥床不起,只有殘餘之氣,形神已經分離,不值得憂慮了。

」於是,曹爽並不戒備司馬懿了,真以為司馬懿馬上就會上西天,殊不知,司馬懿正在暗中調兵遣將,時刻準備消滅曹爽。

終於機會來了,公元249年,曹芳去祭掃魏明帝墓,大將軍曹爽一同陪行,當他們剛出京城洛陽,司馬懿馬上請奏郭太后,要求廢除曹爽兄弟,並且派司馬師控制京都,占領軍營,親自迎接天子,最終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司馬懿終於成為曹魏政權中無人敢替代的人物。

六是人生的最後再次裝孫子,堅決請辭一切高職。

司馬懿在誅殺曹爽之後,曹芳任命其為丞相,不接受,後來,又授其九錫(獲得九錫,距離當皇帝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同樣不接受,後來,又拜其相國,郡公,司馬懿都堅決不接受。

直到公元251年9月逝世,終年73歲。

但是,在死之前,司馬懿為其後代取代曹魏掃清了最後的障礙,逼死了同樣有謀位之心的死敵王凌。

所以,如果單純評價司馬懿的一生,那絕對是一生忠心耿耿為曹魏政權,同樣可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與諸葛亮的忠於蜀漢並無半點分別。

然而,但看司馬懿身後,我們才發現,司馬懿一輩子裝孫子,那是為了後代取代曹魏掃清障礙,鋪平道路,而且達到了無人敢反對的程度,甚至讓大家認為非司馬家族取代曹魏不可。

所以,司馬懿與諸葛亮最後的區別就是諸葛亮當時後代還小,諸葛亮死時,諸葛瞻只有七歲,否則,諸葛亮的後代是否會取代蜀漢,恐怕並無定論,如果諸葛亮也如同司馬懿一樣活到73歲,那結局或許就一清二楚了,更何況諸葛亮堅持北伐的最終目的是加十錫,九錫加一意味著什麼,已經不言而喻。

當然,沒有司馬懿,從歷史來看,曹魏政權同樣會被他人所取代,從司馬懿晚年誅殺曹爽,逼死王凌來看,至少這兩個人是有野心的,所以,歷史不能批判司馬家族有多大的野心,主要還是曹操後代一代不如一代,自己無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魏明帝曹睿

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曹丕與文昭甄皇后之子,曹操之孫。字元仲,史稱魏明帝,中國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