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悲催的朝代,兩次火攻敵國,風向兩次反轉過來燒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兩軍交戰的時候經常會用到火攻,這其中最出名的當屬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就是孫劉聯軍利用火攻配合當時不多的東南風最終戰勝曹軍的。

試想,如果當時沒有東南風風向突然反轉結果會怎麼樣?周都督吐血不說,軍隊還有可能被自己放的火燒吧!歷史上還真有這麼個國家,20年時間兩次火攻別國,結果兩次風向都反轉把自己燒了,最後一次還導致國家被滅,真是悲催!

這個國家就是南唐。

說起南唐,大家可能最熟悉的還是那個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李煜。

其實南唐這個國家整個壽命加起來都不夠40年,出現三位皇帝:先主、中主、後主。

中主李璟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

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

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

中主滅了閩國之後,閩國一員大將林仁肇在家賦閒了10年多。

在公元956年(顯德三年),南唐中主李璟因後周軍攻打淮南,命官員到泉州、建州召募勇士。

官員推薦了林仁肇等人。

中主任命林仁肇為將軍,讓他率偏師救援壽州。

林仁肇攻城南大寨,又破濠州水柵,被擢升為淮南屯營應援使。

八月,周軍正陽浮橋建成,扼住南唐援軍的進路。

林仁肇親自率領一千敢死士,用船載著薪柴牧草,乘風放火,欲焚毀浮橋。

不料,風向轉變,不利火攻,周軍大將張永德趁機進戰,唐軍大敗。

這時,林仁肇單馬殿後,並將張永德射來的箭矢全部擋開。

張永德大驚道:「敵軍有能人啊,不可輕敵。

」便不再追擊。

後來,南唐向後周割地求和。

公元958年李璟上表柴榮請劃江為界,南唐
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

事不湊巧,再過20年,南唐又一次經歷了風向轉變。

上一次是割地求和,這一次直接導致了國家被滅。

971年,宋滅了南漢。

宋滅南漢後,置南唐於三面夾擊之中。

南唐後主李煜為求自保,明臣服,暗備戰,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將兵力部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

宋太祖趙匡胤志在統一江南,認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加緊作戰準備。

開寶七年(974年)五月,下令在荊湖建造大艦和黃黑龍戰船數千艘,以備架設長江浮橋之用。

九月,趙匡胤派遣使者,要李煜入朝,李煜以生病為由拒絕。

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來朝為辭,發兵10餘萬,三路並進。

東路吳越王錢俶率數萬兵自杭州(今屬浙江)北上策應,並遣宋將丁德裕監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屬湖北)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部署,牽制湖口(今屑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南唐軍隊一路潰敗,最後一次關鍵性戰役是皖口之戰。


開寶八年(975年)六月初二,宋軍主將曹彬於江寧城下打敗南唐軍2萬餘人,繳獲戰艦數千艘。

八月,宋將丁德裕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擊敗南唐軍5000人,並於九月初九與吳越軍合勢攻占潤州城。

經李煜再三催促,朱令贇方於十月率兵15萬,搭乘百米長的木筏和可容千人的大艦出湖口順流東進,欲沖斷採石浮橋。

他準備浮江而下,直趨采石磯,焚浮橋,將宋師一分為二。

如果成功,他就可能切斷宋軍跟大宋本土的聯繫,分別擊破曹彬、潘美等部。

時逢長江水淺,航道狹窄,大船不能並行;加上屯駐獨樹口(今安徽安慶附近)的宋將王明軍在江邊豎立船桅形木樁,致使朱軍不敢貿然輕進。

二十一日,朱令贇孤軍乘大艦行至皖口(今安徽安慶西南,皖水入江口),遭宋將劉遇部阻截,宋軍和唐軍遭遇後,陷入膠著狀態。

朱令贇早有準備,看好風向,下令大軍順風放火,直燒下游的劉遇大軍。

唐軍縱火,火光沖天,劉遇不敵,準備撤軍。

不料忽然風向突變,大火反而向朱師燒去。

縱火有風險,放火需謹慎。

唐軍不戰自潰,準備撤退的劉遇立即掩殺唐軍。

軍不戰自潰,混戰中朱令贇被燒死,數萬件兵器為宋軍繳獲。

十一月二十七日,江寧城破。

南唐滅亡。

20年前,956年,林仁肇火燒浮橋,風向突轉,林仁肇大敗而歸,南唐個圖求和。

20年後,975年,朱令贇火燒浮橋,風向突轉,朱令贇投火自殺,南唐國家被滅。

為什麼風向偏偏選擇在最緊要的歷史關頭,突然反轉。

除了天意,我們也無法解釋。

這一切,太巧了。

只能說南唐氣數已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