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參與「衣帶詔」事件嗎?為何《三國演義》將其塑造成忠義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真假三國縱橫談46:馬騰不是忠義英雄

《三國演義》劇照:曹操和馬騰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的讀者都認為馬騰是一個鐵骨錚錚的忠義英雄。

《三國演義》中,董卓專權,十八路諸侯興兵討伐董卓,就有西涼太守一路人馬。

李傕、郭汜禍亂洛陽,又是馬騰率領西涼兵來勤王,一戰殺死李傕、郭汜的兩員部將王方和李蒙,後因軍糧耗盡,內應被殺,兵敗而走。

在衣帶詔事件中,馬騰在董承那裡讀到漢獻帝的衣帶詔,馬騰的反應是這樣的:「毛髮倒豎,咬齒嚼唇,滿口流血」,表示他願意和董承裡應外合,作為外應,並在義狀上寫下了自己的姓名。

衣帶詔事件

赤壁之戰,龐統密授連環計計劃火攻曹操,徐庶又是通過散布馬騰、韓遂將要率西涼兵殺往許都的謠言,從曹操那裡脫身。

再就是馬騰之死的第五十八回,馬騰奉詔入京,與侍郎黃奎合謀誅殺曹操。

後因事情泄露,曹操發兵將其軍馬團團圍住,馬騰血戰一番,重傷被擒,不屈而死。

對此,《三國演義》也是極盡讚美之辭:

父子齊芳烈,忠貞著一門。

捐生圖國難,誓死答君恩。

嚼血盟言在,誅奸義狀存。

西涼推世胄,不愧伏波孫。

不過,《三國演義》中馬騰的這些忠義事跡,可以說完全是虛構的。

初平元年,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並沒有小說中所說的十八路那麼多,而是只有十四路,其中並無馬騰。

馬騰後來與李傕、郭汜作戰,也並非像《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那樣是起兵勤王,據《資治通鑑》記載:「初,董卓入關,說韓遂、馬騰與共圖山東,遂、騰率眾詣長安。

會卓死,李傕等以遂為鎮西將軍,遣還金城;騰為征西將軍,遣屯郿。

這樣說來,馬騰和韓遂當初竟然是董卓的同夥!後來馬騰與侍中馬宇等合謀要殺李傕,不過是爭權奪利罷了。

另外,《三國演義》中大書特書的衣帶詔事件,馬騰也並沒有參與。

關於衣帶詔事件,《三國志·先主傳》和《後漢書·董承傳》都有記載,裡面提到了劉備、董承、王子服、種輯、吳碩、吳子蘭六人,比《三國演義》中少了一人,少的那一個恰恰就是馬騰。

馬騰之死也和《三國演義》中所寫的差別很大。

早在建安十三年,也即是赤壁之戰那年,馬騰因與韓遂發生矛盾,便主動來到鄴地,被曹操封為衛尉。

後來馬騰的兩個兒子馬休和馬鐵帶著馬騰一家來到了鄴地,只剩下了馬超。

雖然曹操一直在拉攏馬超,但他就是不來。

三年後,即建安十六年,馬超在關西起兵,曹操便將馬騰一家殺害了。

而到了《三國演義》中,卻是馬騰先被殺,然後馬超才興兵雪恨的,完全顛倒了因果關係。

但這樣顛倒因果的寫法,並非《三國演義》作者的首創。

元代流傳的三國故事中就是這樣寫的。

《三國志平話》中說,馬騰奉詔入京,臨行前就知自己凶多吉少,入京後面見漢獻帝,勸漢獻帝遠近臣、邪臣,並當面叱罵曹操專權。

當天夜裡,曹操即將馬騰一家殺害,馬超於是興起大軍殺奔長安。

在元代流傳的三國故事中,以及後來的《三國演義》里,馬騰就成了忠義之士,主要還是因為占了其子馬超的光。

馬超劇照。

馬騰之所以名聲不錯,與馬超有很大關係

在過去人們的觀念中,老子英雄,兒子往往便是好漢,如《三國演義》里的關興和張苞,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反過來亦然,兒子英雄,老子也往往是好漢,如馬騰即是如此。

如果按史實來講,馬超不顧父親和弟弟以及全家的生活而非要造反,實乃不孝不友的行為。

而如果將因果關係顛倒一下,那就變成了馬騰一家被害,馬超興兵雪恨,這就是父忠子孝,一對英雄。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主要還是因為馬超最後成了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作者不能讓馬超背上那樣的罵名。

這樣寫的目的,還是要著力表現擁劉反曹這一主題思想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長安亂,曹操是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的?

建安元年,除了屯田政策,還有一件事在曹操的政治生涯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他有了後來那麼輝煌的成就,那就是奉帝都許。奉帝都許,後人更喜歡稱作挾天子以令諸侯。事實上後來的確發展到了這一步。當時...

馬騰奉命想要刺殺曹操而被殺?

馬騰,扶風茂陵人,是漢末主要的風雲英雄人物。據傳是後代馬援的後代,三國蜀漢名將馬超的父親。馬騰忠心為漢室,為了漢室他多次起兵攻打叛賊。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控制了朝廷的勢力,漢獻帝寫下衣帶詔,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