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和改變歷史的十大千古奇才,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縱觀歷史,奇人異士很多,他們擁有雄才大略、機智膽識過人,是當時社會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的人才。

而被譽為中國歷史十大千古奇才的都是誰呢?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1、百家宗師 千古武聖——軍師鼻祖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

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姜子牙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

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2、智士能臣千古奇人——先秦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

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

范蠡

范蠡為早期道家學者,楚學開拓者之一。

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

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

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

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後定居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3、謀取天下如烹小鮮——興漢三傑之首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

[1] 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云游。

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

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2-3] 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

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優勢變劣勢,只好求和。

4、羽扇侖巾智多巨星——蜀漢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5、學富五車功蓋孔明——東晉王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

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王猛是中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堅強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獨展長才,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惡霸,硬是凝結成金鋼;不但國泰,而且民安。

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怦然心動。

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帶給社會的政治軌道,會更鞏固。

6、少志凌雲 相知重臣——中唐謀略家李泌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長源。

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學者、政治家、謀臣,為南北朝西魏時「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

李泌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南嶽第欽賜的隱士。

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

為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

安祿山叛亂,唐肅宗即位靈武,召其參謀軍事。

又為幸臣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岳。

唐代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

又屢為權相元載、常袞排斥,外出任官。

唐德宗時再次入相,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


李泌參與宮室大計,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略,配合郭子儀等各個將領的步調,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說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

只是因他一生愛好神仙佛道,被歷來以儒家出身、執筆寫歷史的大儒們主觀看法所摒棄。

說到他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善於運用黃老撥亂反正之道的作為,實在是望之猶如神仙中人。

7、半部論語治理天下——北宋佐國良臣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1]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早年曾被劉詞闢為從事,後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

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趙普病逝,年七十一。

追封真定王,賜諡「忠獻」,宋太宗親自撰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

咸平元年(998年),追封韓王。

次年,配饗太祖廟庭。

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8、神機妙算天地間——大明朝軍師劉基(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

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9、遁跡空門和尚軍師——明成祖功臣姚廣孝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

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明朝政治家、佛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佛、道、儒、兵諸家之學,與高啟、楊基等人結為好友,後被明太祖挑選,隨侍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朱棣靖難時,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逕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

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

永樂十六年(1418年),病逝慶壽寺,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號恭靖。

10、蛟龍出頭佐清智囊——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瀋陽人。

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讀書,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瀋陽縣學考取了秀才,時年18歲。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八旗軍攻下撫順,范文程與兄範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成為清朝開國元勛之一。

清太宗時期,他深受倚賴, 凡討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員、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等等,他都參與決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終年70歲。

康熙親撰祭文,賜葬於懷柔縣之紅螺山。

康熙皇帝親筆書寫「元輔高風」四個字,作為對他的最高評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