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解謎—諸葛亮寧耕田12年不投曹操,他為何如此決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從小就是個志向遠大的人。

單從他小時候異於常人的讀書方法就可以看出來:在當時那個循規蹈矩的讀書時代,他開創一種「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通俗的講,就是簡明扼要,統籌兼顧的學習方式,這在當時不被認同,可他卻堅持使用自己的方式學習。

除此之外,他還自比「管樂」,認為自己兼具文才武略,是文武全才。

【管樂意為:管仲(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人才,善於治國),樂毅(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武功了得,善於用兵)】

那麼,他從小就有這麼偉大的抱負,為什麼甘願呆在隆中耕田種地12年,卻不願去投奔事業蒸蒸日上且屢次發布求賢令的曹操呢?為什麼更不願意去劉表軍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呢?

根據史料推測,要成為諸葛亮的「意中人」,必須要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必須要是雄才大略,寬廣心胸,氣度不凡的傑出人才;

第二,此人要懂得賞識和重用人才,並且他手下沒有能與諸葛亮本人相抗衡的人才。

滿足了這兩個條件,諸葛亮才能確保自己的文韜武略能夠有充分施展的空間,這樣他才願意出山相助。

諸葛亮之所以沒去投奔劉表,是因為劉表心胸狹窄,不屬於英雄,不具備第一個條件;而諸葛亮不選擇曹操,是因為當時曹操手下已經有不少謀略方面的人才,不滿足第二個條件。

那麼如果他沒有遇到劉備,他就真的如此甘於平凡嗎?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的一句話,表明了他的堅定決心,簡而言之,就是寧缺毋濫。

在當時他一直等不到他的「意中人」,所以,他寧願在隆中耕田種地12年,在這個風景宜人的風水寶地自得其樂,也不願意屈就於曹操或劉表。

但是好在老天爺對他比較眷顧,他最終遇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劉備,最後自己的偉大抱負才得以施展。


要是你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你會選擇先屈就先攢點工作經驗還是一直等到心儀的職位再開始工作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名將之諸葛亮(一)臥龍出山

諸葛亮,字亮,號孔明,意思是非常鮮明。是官僚世家。可惜父親早死,三個兒子諸葛瑾,諸葛亮與諸葛均。叔父諸葛玄代為撫養。他是豫章太守,帶著他們去了。不久,下崗了,只好帶著他們去投奔劉表,來到荊州襄...

揭秘:諸葛亮投靠劉備的真實原因

諸葛亮,這位中國古代最受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人們心目中理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化身,雖歷經了從三國時期至今的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但仍為世人所稱頌。那麼,就是這位英雄...

孔明投劉備不僅跟他姐有關,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戲解漢末三國歷史,諸葛亮跟隨劉備其實是有原因的,不僅僅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就這麼輕易的被請出了山。諸葛亮是有眼光的人,那時依靠他姐姐在荊州的人脈關係,他不需要找工作、他需要找的是事業,而選...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弱小的劉備而非曹操?

諸葛亮出山之時,劉備只有新野一縣,幾千人馬。論實力,與曹操和孫權甚至劉表馬騰劉璋相比,都是勢力最弱的一支,可是他既不去投奔不僅軍事實力強而且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又不去歸依地盤穩固、人才濟濟的孫權,...

諸葛亮不投靠曹操的原因,真相令現代人汗顏

諸葛亮27歲出山,正是英氣勃發的年紀,胸懷隆中三分對策,有匡扶天下之志。對於這樣非常世誕生的非常之人,他找工作的目的肯定不像普羅大眾那樣只為了謀一張長期飯票,而是要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實現自我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