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虎司馬懿為什麼能夠如此擅長隱忍?並非天性,而是因為吃過大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87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彼時的名士,大多為狂士,例如禰衡曾裸衣擊鼓辱曹操;孔融有不敬父母之言傳世;廖立、彭羕只為逞一時口快,白白送了性命,等等。

甚至在大多數人印象中,一向溫文爾雅的諸葛亮,也曾在自比管仲、樂毅之時,說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最多能做個刺史郡守。

然而,就在那個名士多狂放不羈的時代,有一個懷有大才的人物,卻格外低調,格外隱忍,這個人是誰呢?

他不是別人,正是有「冢虎」之稱的司馬懿。

俗說話,亂世出英雄,在那樣一個時代,正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可他卻拒不出仕,甚至不惜假裝中風;後來被曹操脅迫,他被迫為官,雖然獻計不少,卻並不刻意出風頭;曹丕時代,他被委以重任,卻從不恃寵而驕;曹叡時代,雖然皇帝年少,他依舊沒有什麼出格的行為,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曹芳時期,他被曹爽架空十年,其間裝病兩年,才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最終一舉成功;過後曹芳對他進行封賞,他卻辭之不受。

如此看來,司馬懿隱忍的功夫,幾乎無人能敵。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反駁說,司馬懿也有不隱忍的時候啊,例如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朝廷命他據守,他卻在接到諸葛亮送來的女裝之後,數次上表請戰,皇帝派來了辛毗,這才壓制住了出兵與諸葛亮對決的念頭。

對於這個問題,諸葛亮替他做出了解釋。

《晉書》記載,辛毗到達前線之後,姜維對諸葛亮說,這個司馬懿真的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卻說:「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意思是說,諸葛亮認為,司馬懿自知正面對決,不是自己的對手,所以從未想到要出戰,之所以數次向朝廷請戰,甚至把辛毗搬到了前線,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穩定軍心而已。

也就是說,這件事並不能否定司馬懿骨子裡的隱忍。

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出身於名門司馬家族,又「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的他,本該比他人更有狂傲的資本才對,為什麼他能夠如此隱忍呢?

原來,他也曾輕狂過,甚至還差點為此丟了性命,只不過他不是禰衡、孔融那樣,堅決要狂到底的人,而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懂得吃一塹,長一智的人。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他經歷了什麼,又是如何保住性命的呢?

這就要從當時的另一個名士說起了。

這個人名叫胡昭,字孔明,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原本定居在冀州,曾受到過袁紹的徵召,後來隱居山林,又數度受到了曹操的徵召。

只不過他無意出仕,只喜歡耕讀生活,所以終其一生不曾為官。

司馬懿年少的時候,和著名隱士胡昭關係很好,或許他本不想出仕的思想,也是受胡昭影響吧。

回歸正題,說到司馬懿吃一塹,長一智的事情,當時他與胡昭關係很好,不過司馬懿因與同郡的周生等人結怨,周生心生恨,欲除之而後快。

胡昭得到消息之後,不遠萬里的跋山涉水,為了勸阻周生,甚至急哭了,這才讓周生放棄了追殺司馬懿之事。

《三國志》注引《高士傳》曰:「初,晉宣帝為布衣時,與昭有舊。

同郡周生等謀害帝,昭聞而步陟險,邀生於崤、澠之間,止生,生不肯。

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

」經歷過此事之後,司馬懿便徹底拋卻了輕狂,學會了低調和隱忍,最終通過蟄伏與一擊斃命,贏得了「冢虎」這一稱呼。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隱忍,並非是因為天性,而是吃過大虧之後,長了教訓。

而成就他「冢虎」之名的人,正是他的亦師亦友的胡昭,畢竟,若非胡昭傾囊相授,他縱使再聰慧,也沒有後來的才華與智計;若非胡昭拚死救下了他的性命,他便命殞當場了,根本不會有後來的輝煌。

或許他的嫡長子和嫡次子,分別被取名為「師」和「昭」,正是為了感恩胡昭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晉書》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