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二哥成為武聖竟然是清帝王的陰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身長九尺,鬢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若重棗;手持青龍偃月刀,胯騎赤兔馬……不說名字,單看這青龍偃月刀和這美須鬢,各位看官便知來人便是武聖關羽關二哥。

今天小編便和大家來扒一扒關二哥。

歷史上對關羽此人的文字記載並不多,《三國志》曾評「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後世也流傳無數經典戰役,包括「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等等,但實際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小說《三國演義》「移花接木」或虛構而來。

民間也有「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之說,而且關羽最終更是大意失荊州,本人最後更是被吳將呂蒙擒獲、遇害。

可見歷史上的關羽並非那麼完美,那麼成功。

那麼為什麼他會受到大家的普遍尊奉呢,最後成為和文聖人孔子齊名的武聖呢?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關羽生前名不顯 

關羽,生年不詳,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是東漢末年的名將;雖然關羽在後世被神化了許多,但是他的確是劉備麾下少數能獨自鎮守一方的大將。

劉備稱漢中王時,拜關羽為前將軍,總領荊州;期間他水淹七軍,大敗曹魏,生擒于禁,可謂是戰功赫赫;可由於敗走麥城,死的太早,在死後幾十年後才由後主劉禪追諡「壯繆侯」。

此後不久,蜀漢滅亡。

司馬氏篡位立晉,由於司馬氏源於曹魏,自是持著「擁曹貶劉」的立場,終晉一朝及內的書籍記載中都甚少提到關羽,武將關羽的事跡並沒有引起文人的興趣。

之後歷代統治者也一直對關羽不感冒,直到他死後五百年的唐代開始,事情才有了轉機。

關羽忠義之名符合統治者的需求,封建統治者藉以宣揚忠君思想

唐之後歷朝歷代都對關羽不斷加封;公元760年,唐肅宗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韓信、白起、孫武、諸葛亮等人作為「十哲」陪坐,孫臏、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張飛等六十四名將為弟子從祀,此時關羽的稱號是「蜀前將軍漢壽亭侯」。

公元1102年,宋徽宗加封關羽為「忠惠公」,關羽當了近900年的侯爵後終於進爵為公;到了元朝更是進一步被元帝封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關公忠義之名,符合儒釋道等宗教的信仰

因民間流傳關公保佑盡忠盡義之人,「關帝廟」自宋代開始在民間日趨增多,漸漸地佛教開始供奉關羽。

到了宋朝,宋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還加送關羽一個「崇寧真君」的封號,使關羽成為張天師麾下的一員護法,這是關羽進入道教之始。

明代弘治年間, 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刊行於世,隨著這本神書的大行於世,世人便對關羽的美化和贊場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自此儒教也開始供奉關二哥。

正是因為儒家的加入,民間對關羽全民性的崇拜終於達到了頂峰。

到明朝中後期,關羽廟遍布全國,香火繁盛,甚至超過了官方倡導的孔廟,時人多有記錄,關羽在民間自此有了「關帝」,「關聖君」之稱,可以說是「民間版武聖了」,名氣直追岳飛。


然而從隋唐到明朝的關羽形象,雖被萬人燒香拜佛,但更多類似於一個太上老君、彌勒佛式的佛教、道教神靈,官方雖也曾建廟祭祀,但祭祀的是「蜀漢前將軍壯繆侯關羽」,絕不是什麼「帝君」或者「武聖」,終明一朝及清朝前期,官方武廟裡祭祀的一直是岳飛。


滿清官方貶抑岳飛,拆除岳王廟;關羽被滿清帝王塑造成神,成就武聖尊位

到了清代,不僅民間,滿清官方推崇關羽更是賣力,究其原因,似與清之立國有關。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個《三國演義》迷,從中學到不少兵法與韜略,於是大肆宣揚關羽,更是把關羽提到了和岳飛一樣的高位,於武廟供奉關羽;

岳飛自然是民族英雄,但他抵抗的是金國,而清朝又稱後金,怎能在武廟供奉岳飛呢。

於是滿清在統治漸穩之後,為維繫統治,溯本正源;雍正四年(1726年)清帝正式下令將岳飛移出武廟,同時雍正帝還下令追封關羽三代,在全國各地普建關帝廟。

自此武廟裡供奉的就只剩下了關羽。

乾隆三十四年敕封關羽為「靈佑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從此關羽被抬到武聖的高度,所立的武廟與孔子的文廟比肩。

而且這都是非常正式、寫在官方記錄里的政府行為。

關羽也正式獲得了和孔子並列的官方版「武聖」的地位,不再僅僅限於民間崇拜。

由此自後武聖之爭在官方從此蓋棺定論。

之後關羽的形象經過文藝作品的進一步加工與統治階級宣揚,逐漸成為仁義智勇禮信的化身。

在其宗教化與財神化後,關公更加貼近普通百姓,歷久不衰。

最後更是演變為武財神護佑商家,更是得到了知識分子,軍人,武師,剃頭匠,等各行各業的崇拜和景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代名將不少,為何只有關羽成「武聖」?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最終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那麼問題來了,古代名將不少,為何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