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丨回望改變世界的那一聲炮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1月5日,俄羅斯莫斯科,十月革命迎來一百周年紀念日,俄羅斯共產黨及其支持者揮舞紅色旗幟,高舉蘇聯前領導人列寧和史達林肖像參加紀念活動。
100年前的今天,「阿芙樂爾」號一聲炮響,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從此世界開始轉向。
1917年11月7日晚9點45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向冬宮(臨時政府所在地)開炮,發出了總攻的信號。
「時間到了,他的到來就是要奪過方向盤,讓他的平生理念衝出去,管它結果會是勝利還是毀滅。
可是,他還能做到嗎?最後的不安,最後的猶疑。
米留可夫會不會馬上來到彼得堡——當時這座城市還叫這個名字,但是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逮捕他?
兩位到列車上來迎接他的朋友,加米涅夫和史達林,在這個只有一盞照明燈、光線昏暗而搖曳不定的三等車廂里露出了一種奇怪的、神秘的微笑。
他們沒有給出回答,或者不願意給出回答。
但是,真實的場景給出的回答是再清楚不過了。
當列車駛進彼得堡的芬蘭火車站時,站前廣場上已經聚集了上萬的工人和各種武器類別的儀仗隊,他們在等待歡迎這位從流亡中回家的人,《國際歌》響起。
這位前天還住在一個補鞋匠家裡的符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被幾百隻手抬起來,人們把他舉到裝甲車上。
安裝在周圍房屋上和城市要塞上的聚光燈照在他的身上,他站在裝甲車上發表了對人民的第一個演說。
街道上歡聲雷動,很快那「撼動世界的十天」就開始了。
這一聲炮響,摧毀了一個帝國、一個世界。
」
——節選自《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奧] 史蒂芬·茨威格 著
列寧發表演講
一個世紀前的一聲炮響 影響了整個世界
1917年7月21日晚上11點鐘,在仲夏里略顯有些悶熱的夜幕里,隨著一聲長鳴的汽笛聲,彼得格勒海濱火車站開出了最後一列客車。
在這輛客車上,有一名不起眼的乘客,身著布衣,帶著草帽,一副農民打扮。
他在距離芬蘭邊界不遠處的拉茲里夫下了車。
那一天晚上的拉茲里夫湖畔樹影婆娑,湖面上波光粼粼。
這個農民打扮的人住進了湖邊的一座草棚里,草棚前面是兩個樹墩,此後的時間裡,他在這裡廢寢忘食,奮筆疾書。
列寧
他叫列寧。
幾個月之後的11月7日晚上9點多,在他的一聲令下,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向冬宮開出了第一炮。
從此,人類文明開啟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無數人為之鼓舞、迷茫、開拓,他們的命運從此改變。
這聲炮響,距離今天已經整整一個世紀。
1917年11月,赤衛隊員和士兵攻打冬宮。
(圖/人民網)
這場被後人稱作十月革命的行動深刻改變了世界,而十月革命建立起來的蘇維埃政權就是蘇聯的前身。
正是由於這個全新的創舉,蘇共不僅將落後的農業國俄國一舉打造成現代化的世界強國,包括尊重勞動者、加強社會保障、壯大中產階級在內的治理理念也對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下的工人群體和底層民眾頗有吸引力。
隨著蘇聯模式的影響力日益擴大,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內部面臨的意識形態壓力驟增。
1933年,美蘇復交談判中,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多次向美方承諾:遵守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互相保證不支持旨在反對對方政治制度的一切活動。
為了在意識形態競爭當中不輸蘇聯,歐美國家紛紛在資本主義里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社會主義成分」,英國左派史學大師霍布斯鮑姆在其力作《極端年代》中對所謂「歷史共產主義」作了這樣的評價:第一,蘇聯紅軍打敗了希特勒德國從而拯救了西方民主。
第二,共產主義陣營的存在以及計劃經濟的影響迫使資本主義實行內部改造,從而大大延長了其壽命。
他寫道,作為20世紀的歷史諷刺之一,「以推翻世界資本主義為目標的『十月革命』最深遠的結果是它在戰時和戰後都挽救了其敵人」。
雙方的競爭一直持續到蘇聯走向衰落直至解體,西方國家歡呼意識形態的勝利,與之相伴而來的則是社會內部的利益轉讓也放緩了腳步,貧富差距再次拉大。
當這樣的狀況發展到今天,歐美社會民粹盛行,也有人開始懷念社會主義。
比如今年6月份,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再給社會主義一次機會》。
爭議和回望 普京評價:對待歷史應客觀尊重
如今俄羅斯官方對於「十月革命」的態度一直比較低調,總統普京對此多有迴避。
在上個月的瓦爾代論壇上,俄羅斯總統普京罕見地「複雜」評價了十月革命。
他說:「我們看到它所造成的結果是複雜的,我們必須承認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正面成果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
分析普遍認為,官方的考慮主要是淡化鬥爭,彌合分歧,還有觀點認為,普京支持率如此之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平復俄羅斯傷痛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在俄羅斯官方紀念十月革命時,將「革命」一詞revolution的打頭字母R寫得很小,而把第二個字母E寫得很大,這樣遠遠看去就好像「進化」evolution。
這表明俄羅斯民眾也希望用國家的慢慢進化來取代激烈的革命。
10月25日,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外牆亮起紅色燈光,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新華社發
儘管今天客觀看十月革命仍不那麼容易,但一些大的事實性線索不容迴避。
十月革命發生在當年次發達的歐洲國家,卻成為全人類歷史的一道分水嶺,引導了遍及世界的一系列變化,說明它一定捉准了人類社會當時的普遍困惑,契合了歷史的運勢。
是時代的力量把它推上了引領世界潮流的大舞台。
社會主義思想本來就不是誕生在俄國的,它是全人類的共同思想財富,蘇聯解體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理想消失。
在蘇聯畫上句號20多年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十月革命精神生生不息的重大新里程碑。
在如何評價十月革命的問題上,西方輿論機構產生了很大影響,並造成了失衡。
然而歷史會比西方輿論站得更高,也將更公正、權威。
迄今對十月革命的負評里主觀性價值判斷比較多,對它的好評里則客觀性事實判斷更多些。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主觀的東西會不斷磨損,甚至像霧霾一樣被一陣風吹走,最後留下來的往往都是事實的乾貨。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一百年的堅持和發展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20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中國該向何處去?眾多志士仁人苦苦求索。
一百年前的今天,十月革命爆發。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了工農蘇維埃政權。
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嶄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開闢了人類歷史新紀元,不僅對俄國,而且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在十月革命以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宣傳和介紹零零星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也沒有產生多大的社會影響。
十月革命爆發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走俄國人的路」,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共識,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各種研究會、刊物及著作和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形成了傳播高潮。
1918年7月1日,李大釗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中寫道:「俄羅斯之革命,非獨俄羅斯人心變動之顯兆,實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吾人對於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傾耳以迎其建於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羅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適應此世界的新潮流」。
1919年5月,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全面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
很多人都熟悉「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這則故事。
1920年春,陳望道回到家鄉著手翻譯《共產黨宣言》,因為工作辛苦,陳望道的媽媽就弄了一點紅糖,包了一點粽子,給他補補身子。
過了一會,她進去收拾碗碟,發現陳望道的嘴巴都是黑的。
原來,陳望道翻譯時注意力很集中,就拿著粽子蘸著墨汁吃下去了。
一滴水裡觀滄海。
「馬克思主義」的火種,在中華大地宛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沒有十月革命,就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而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也就不可能在1921年成立中國共產黨。
」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說。
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影響,但中國革命並不是十月革命的翻版。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
第一次是「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
第二次「飛躍」,則產生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新時代提出新課題,新課題催生新理論,新理論引領新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
旗幟引領方向,道路決定命運。
歷史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只有同各國實際相結合,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並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百年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歸根於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實現民族復興的陽關大道。
百年薪火,百年滄桑,百年夢想。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紀念十月革命,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的新部署新要求,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理想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奮鬥,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綜合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參考消息、環球時報)
改革:社會主義國家生存與發展之需
作者簡介:葉書宗,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 200234) 內容提要:由於歷史和時代的制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和過渡時期社會的某些理論,以及...
十月革命:東方大國崛起的序幕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一個劃時代的偉大革命——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發生,它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由此...
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③:十月革命送來的是真馬克思主義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陳先達十月革命成果的喪失,蘇聯社會主義的解體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劇變,引起一些論者的懷疑: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究竟為中國送來的是真馬克思主義,還是假馬克思主義?是馬...
百年紀念|說說十月革命那些事兒
一百年前的11月7日,俄國爆發了在列寧和托洛茨基帶領下的武裝起義,並由此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為發生在俄歷10月25日,也叫「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