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里,劉關張僅僅是因為意氣相投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印象中最深刻應該就是劉關張結拜吧,其中關於桃園結義的情節是第一回里較為出彩的。

說到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

大家腦海里都會出現這個畫面:一個長著大耳的年青人、一個長鬍子的人和一個濃須大眼的人出現在一個桃花盛開的桃園,三人備下牛羊,擺下香燭,祭告天地,焚香三拜,嘴裡還說著那千變一律的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每當看到這個場面,大家是不是覺得熱血沸騰,覺得大好男兒就是要這麼豪放不羈。

之後人們一直傳誦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焚香結義。

小編我以前也是看到這個故事,也特別的熱血,覺得人生就要這麼來一次。

可是看的次數和經歷的多了,我會產生一個疑問:劉關張桃園結義,真的僅僅是因為意氣相投嗎?我覺得這裡面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

大家應該會有些印象,當初劉關張是如何遇上的,之後又如何結拜的。

我這裡大概的講述一下。

話說,黃巾起義後,災禍殃及到了幽州(現在的北京)。

當時的幽州牧劉焉(益州牧劉璋)發榜招賢納士,其實就是招兵上前線與黃巾軍打仗。

這時候涿郡有一個人看到了這個榜文,他就是劉備。

劉備當時二十八歲,以編草鞋為業,可以說是一事無成。

他就喟然長嘆了幾句,這時候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的人就在他身後說:「你要為國家出力,為什麼要抱怨?」於是兩個人就暢談一番,兩人互相介紹了自己。

張飛說他是本地人,有人,有錢,有地,做賣酒殺豬的生意(就是說他很有錢的意思)。

而劉備就說自己是漢室宗親,想要為國出力,卻沒有人沒有錢(其實意思就是劉備他是皇族,很有地位)。

你們想想看,一個有錢,一個有地位,兩人一拍即合,共同去酒家喝酒,商量共舉大事嘍。

本來到這裡應該要結束了,喝完酒劉張兩人應該要即將去張飛的莊園結拜喝酒吃肉了,正在此時,一個大漢推著一輛車來到了這個酒家。

這個大漢就是大名鼎鼎的關羽了,當然這時候他僅僅是個大漢如此。

而與張飛喝酒的劉備看到此人儀表堂堂,就過去結交一番,邀請他喝酒(關羽的容貌是比較了得的,丹鳳眼,臥蠶眉,身長九尺,髯長二尺)。

關羽也不推辭(耿直的漢子),就坐下來介紹自己,說自己是河東人,在家鄉殺了惡人,隱姓埋名五六年,看到榜文就想想從軍殺賊,為國捐軀。

巧了,三個人都想從軍,相遇一番就是緣分,好吧,張飛有莊園,三人就這樣去結拜了。

後來就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故事。

說到這,我想說一下我的看法,我覺得結義之前有一些貓膩。

三人結拜並不是腦子一熱,就做出的行動,雖然三人的目的都是從軍(張飛也是,要不然他怎麼會聽到劉備在榜前的抱怨呢,他也是去看了榜文,有了從軍的心思)。

聽我來一個個分析。

先說劉備,且不說他是不是漢室宗親,就憑他的職業-編草鞋來看,他是過得有多麼艱苦,簡直就是一個現代版的「三無」男人。

在他那種生活下,突然有這種出人頭地的機會出現在他的面前,他當然要把握,況且他還有一個漢室宗親的頭銜(古代人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說謊的)。

我們再談張飛,有人會說他有錢有地,還要去當兵嗎。

要,因為他再有錢,也只是一個處於「士農工商」末端的商人,沒有地位,家產隨時會有被人奪取的風險(所以他有很多的人);其二,他從小苦練武藝,肯定不能辜負他的才華了,況且他長著天生就是一副猛將的面孔了。

最後說我們的武聖關羽了,故事說他在家鄉殺了人(姑且不討論殺的是惡人,還是好人),隱姓埋名五六年,看到榜文,這才出來想投軍。

你們可以想想,關羽年輕時殺了人,逃了五六年,這其中一定過著非人的生活,恰好遇到這次機會能夠擺脫殺人的罪名,又能建功立業,何樂而不為呢,他本身武藝又超群,所以他相信藉此機會從軍,可以實現抱負。

通過分析這三人,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結拜抱著不同的目的,走向了共同的目標。

只是這次的黃巾起義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或許在那時候由於年少輕狂的的性格,他們會有些意氣相投,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會產生兄弟般的感情,這是難能可貴的。

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這種感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得兩個是你的幸運,正如劉備,他是很幸運的,關羽和張飛不管他落魄還是成功,一直不離不棄,真是一世的好兄弟,好哥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之劉關張投軍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加之天災不斷,百姓苦不堪言。再次亂世,爆發了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之後,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諸侯不斷湧現,為各自的利益激烈混戰。劉備,字玄德,長著一對大耳朵,為人十分和氣。他雖...

桃源結義經過

張飛原來是殺豬賣肉的。這年的一天,他殺了一頭豬,怕一時賣不完,會變臭變壞,老張雖是個莽人,卻不是那種無良奸商,心想把肉放在哪好呢?想來井水較涼,於是就把一扇豬肉吊到門口的井裡了。為了怕別人順手...

三國「桃園三結義」為何偏偏劉備做老大?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家喻戶曉,千古流傳。其獨有的影響力甚至遠遠超出了《三國演義》本身的藝術成就,街頭巷尾,婦孺老幼,大都能了解一二。之所以出現如此局面,主要還是源於人們對忠義思想的崇拜以及中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