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堯舜禹說起,談談經不起推敲的歷史(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夏桀無道,商湯代之。

現在來說一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廚子宰相——伊尹。

作為最早的以臣弒主,商湯伐桀為後世改朝換代立下了可供參考的模式,伊尹可以說是策劃並實施了整個過程,與商湯一起為後世的變革「約法三章」:其一,開創「明君+名相」這一影響深遠的改朝換代的標準配置。

譬如姬發與姜尚、劉邦與張良、李世民與房玄齡、杜如晦、朱元璋與劉伯溫等等。

這裡不提武將的事,並不是說他們不重要,而是上兵伐謀,武將固然重要,但萬人敵也擋不住千軍萬馬,項羽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其二,開創了名正言順的以臣弒君的遊戲規則。

仔細對比武王伐紂、劉邦立漢、隋末各路反王滅隋等,就會發現自古要推翻一個朝代一定是以「替天行道」而且是救人民於水火的「為人民服務」為口號,大漢皇叔劉備尚且要靠「欲伸大義於天下」來籠絡人心,能做到一路反王自然都是懂遊戲規則的人。

其三,上古世紀的帝王各個出身不凡,基本都是三皇五帝的後裔,後世也積極的與三皇五帝攀親戚,不管多遠都想辦法攀上去。

這是我國千古弊病——看出身,不講出生不足以服眾,作為最早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就是很好的例子,兩個出身卑微的小子,註定要扣上農民階級局限性的帽子,走不了多遠。

那些有問鼎天下之志卻實在沒有顯赫出身的人怎麼辦?湯這裡給出了可供參考的模板:商湯的祖先叫做契,是虞舜的內政大臣,湯是他的第十四代子孫。

契的出生非常傳奇:據說契的母親簡狄是帝嚳的次妃,有一天與二人同行至河邊,見天上飛來一隻玄鳥,掉下一個蛋,簡狄把蛋撿起來吞進肚裡,因而懷孕,生了契。

天子天子,上天之子,就是這個意思,商湯是天子的後裔這出身夠厲害了吧。

有了商湯的榜樣,後人紛紛往自己身上貼金,使勁包裝自己,出生的時候各種奇景都有。

其實要說出生的時候天降神兆,還得從華夏的老祖宗軒轅黃帝說起。

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母親名附寶,生在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

黃帝發明了軒冕(帶輪子的車),為了記住他的功德而且這會黃帝還沒有正式的名字,倉頡等人就給黃帝命名為軒轅。

古人崇拜土地,認為土生萬物,是厚德載物,故以土色為尊,稱其作黃帝。

關於黃帝的降生大致有兩個傳說。

傳說一:附寶有一天在野外向蒼天祈禱,突然電閃雷鳴,全身麻木,從此有孕。

傳說二:有天晚上,附寶見天上北斗天樞星被電光環繞,天樞星墜落而受孕。

巫婆到處奔走相告:「不久這裡必有聖人降生!」相傳附寶懷孕24個月,天空出現五彩祥雲,百鳥朝鳳,二月初二黃帝出生了,從此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司馬遷《史記》上說,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聰明」。

也就是說是黃帝生下來就不是凡人,幾個月就會說話,七八歲時就有大人風度,十二三歲就有大智慧。

但這裡我個人認為是由於當時生理知識匱乏,人們處於半開化狀態,並不十分清楚懷孕與生理需求直接的關係,加之對上天和神的崇拜,發現自己懷孕後首先想到神的恩賜,回憶當時的天象,因而有了出生時各種天降祥瑞的例子。

這點從古希臘和北歐神話中神子的誕生也能看出。

可伊尹的出身就差多了,《水經注 伊水》中記載了他出生的故事:伊尹的母親是伊水上養蠶的奴隸,有一天神靈告訴她明天沿著伊水往東走不要回頭,好奇害死貓,這個採桑女回頭一看,違背了神的旨意,就變成了空心的桑樹,之後碰巧一個有莘氏採桑女路過發現空心的桑樹中有一個因而,帶回部族後,族長讓自己的廚師負責撫養。

不論怎樣包裝也改變不了他奴隸之子的身份,從奴隸到宰相,伊尹的一生很是既傳奇又勵志。

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母親名附寶,生在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

黃帝發明了軒冕(帶輪子的車和衣服,後世代之官員的車輦和官服),為了記住他的功德碰巧這會黃帝還沒有正式的名字,倉頡等人就給黃帝命名為軒轅。

古人崇拜土地,認為土生萬物,是以厚德載物,故以土色為尊,稱其作黃帝。

關於黃帝的降生大致有兩個傳說。

傳說一:附寶有一天在野外向蒼天祈禱,突然電閃雷鳴,全身麻木,從此有孕。

傳說二:有天晚上,附寶見天上北斗天樞星被電光環繞,天樞星墜落而受孕。

巫婆到處奔走相告:「不久這裡必有聖人降生!」相傳附寶懷孕24個月,天空出現五彩祥雲,百鳥朝鳳,二月初二黃帝出生了,從此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司馬遷《史記》上說,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聰明」。

也就是說是黃帝生下來就不是凡人,幾個月就會說話,七八歲時就有大人風度,十二三歲就有大智慧。

但這裡我個人認為是由於當時生理知識匱乏,人們處於半開化狀態,並不十分清楚懷孕與生理需求直接的關係,加之對上天和神的崇拜,發現自己懷孕後首先想到的是神的恩賜,回憶當時的天象,因而有了出生時各種天降祥瑞的例子。

這點從古希臘和北歐神話中神子的誕生也能看出。

可伊尹的出身就差多了,《水經注•伊水》中記載了他出生的故事:伊尹的母親是伊水上養蠶的奴隸(其墓——伊姑墓在河南嵩縣,但真的沒有名字),有一天神靈告訴她明天沿著伊水往東走不要回頭,可惜好奇害死貓,這個採桑女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違背了神的旨意,就變成了空心的桑樹,之後不久碰巧一個有莘氏採桑女路過發現空心的桑樹中有一個嬰兒,帶回部族後,族長讓自己的廚師負責撫養。

不論怎樣包裝也改變不了他奴隸之子的身份,從奴隸到宰相,伊尹的一生既傳奇又勵志。

伊尹自幼聰明過人,表現出極強的學習天賦,尤其崇尚堯舜之道,經常一邊炒菜一邊學習,可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現了烹調技術和治國之道的結合,連老子都借鑑了他的思想,在《道德經》中寫到;「治大國,若烹小鮮」。

由於伊尹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有莘國王聘任他作貴族子弟的「師仆」,族人稱其為阿衡,阿是依仗的意思,衡是掌控平衡,地位相當高。

求賢若渴的商湯有次宴會覺得菜不錯,隨口問了廚師兩句,沒想到廚師反而講起來做菜的道理看來,他說:「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

臭惡猶美,皆有所以。

」每種食物都有他的味道,想要做出好菜就注意菜品之間搭配得當,一要注意火候,不可太大太小,更不能不可操之過急;二要把握調味品投放的時機、方法和分寸,調味之事很微妙,要用心掌握;第三,要仔細觀察「鼎中之變」,這樣才能隨時掌控全局,盡炊器之妙用。

治理天下亦是如此。

」商湯聽了大吃一驚,細思之下猶如醍醐灌頂,目瞪口呆。

廚師看著他,慢悠悠的說:「做不同的美食要用不同的器皿,比如烹牛,就必須用大鼎而且得用好柴,但大鼎和好柴都是很難得的東西,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即是如此。

」這廚師自然就是伊尹,商湯這回知道自己發現寶了,眼神閃爍不已,盤算著怎麼才能把伊尹弄到自己那去。

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等「薄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伊尹。

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幾的小山,就是世傳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聖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台以供後人憑弔。

伊尹算是為後來諸侯聘請謀士立下了規矩,三顧茅廬還是從這學的。

但有莘王也不傻,知道你商湯是幹大事的人,想從我這白白拿走伊尹這樣的好柴火,開什麼玩笑,無奈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大家成了一家人嘛,就無所謂你的我的了。

這下伊尹才可以作為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身邊。

伊尹

從此商湯與伊尹便開始了滅夏之路。

商湯費盡心思總算得到了伊尹,伊尹來到商湯之處後,向其闡述「言素王及九主之事」,分析當今諸侯國的形式,具言行王政救民於水火之策。

商湯被伊尹的真知灼見徹底征服了,遂拜商湯為相「舉任以國政」。

這跟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很相似,現在來分析分析伊尹所述的天下大勢。

商湯伊尹一番相見恨晚禮讓再三之後,二人分賓主落坐。

商湯對著伊尹深作一揖,道:「宴會上聽先生關於烹飪的一番話,真是猶如醍醐灌頂。

自我執掌這一方諸侯國以來,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今天正好向先生請教。

伊摯微微一笑:「主公,可是在擔心今時天子無道,人心思變,天下形式風起雲湧,不知如何自處?」

商湯正色道:「正是。

伊摯反問道:「主公,知道什麼叫九主嗎?」

商湯又是一揖:「子乙(商湯的本名)愚鈍還請先生指教。

伊摯正襟危坐,侃侃而談:「從三皇五帝開始到如今的夏朝數百年以來,君侯無數,但是回顧這些君侯的作為,無非只有九種類型,這就是所謂九主,即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固君、三歲社君。

法君,謂用法嚴急之君。

專君,即專己獨斷,不任賢臣也。

授君,謂人君不能自理,而政歸其臣也,大禹晚年不得不將政事交給益便是如此,好在啟帝最後撥亂反正,殺了益重掌大權。

勞君,謂勤勞天下也。

等君,等者平也,謂定等威,均祿賞也。

寄君,謂人困於下,主驕於上,離析可待也。

破君,謂輕敵致寇,國滅君死是也。

固君,謂完城郭,利甲兵,而不修德也。

三歲社君,謂在襁褓而主社稷也。

我們夏朝,大禹,正是一個法君、勞君、等君,主公也稱得上是一個勞君、等君,而當今天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伊尹說到這裡,頓了一下,說:「卻是一個標準的固君!專君!若果主公不善謀劃的話,只怕難免寄君、授君,或者……破君!」伊尹輕輕嘆了口氣,輕聲說道:「侯爺的子孫後代,難免也最多是個三歲社君。

商湯聽了,一臉凝重的看著伊尹,目光深邃,繼而低下頭,沉吟不語。

伊尹又問道:「主公可知何謂素王?」

商湯抬頭盯著伊尹道:「子乙愚鈍,還請先生指教。

伊尹心知商湯已被說動,遂走到商湯身邊,大義凜然道:「素王,即是沒有帝王名號的王,雖然沒有人給他們實際名號,但是卻已經勢同王侯,行使帝王之事,人們也像敬仰帝王一樣尊敬服從他。

黃帝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還不是天子的時候,便已經心懷天下,明陰陽五行,行王道之事,征伐不義,得到了天下的敬仰,終被擁戴為天下共主。

當今之世,主公想獨善其身,唯有行黃帝之道,做一個素王!有朝一日,主公必成就像黃帝一樣的不世功業!」

商湯聽到這,激動地站了起來:「還望先生為我商族謀劃,救萬民於水火,不知當今,我該如何作為」。

伊對著商湯一拜:「承蒙主公厚愛,三番五次禮賢下士,我願為主公鞠躬盡瘁,助商族成就萬世基業,以報主公知遇之恩。

現今,前有葛氏,上有韋、顧,下有昆吾,此皆虎狼之輩,而商都城商丘,城不高、池不深、三面距河,而且常有水患,莫說進取天下,只怕祖宗之祀都難長存。

商丘七十里外,便是古帝嚳的都城——毫,毫城鬱鬱蔥蔥,有莘壓葛氏,又是帝嚳古都,祝融八氏(韋、顧、昆吾)都敬仰有加,輕易不敢冒犯。

君侯是帝嚳後人,何不遷都毫城,行王政以救天下之民,振祖宗之祀?君侯在毫城只需修交通、恤萬民、舉聖賢,自然就會人才雲集、政通國強,然後靜待時機,自然天命所歸!」

商湯喜不自禁,多年惆悵一掃而空,整個人變得神采奕奕,扶著伊尹的手臂到:「多謝先生指點!從今日起,先生便是我商國的首相!」

之後,商湯採用伊尹的建議先將都城遷到了毫,將商湯和其他的帝嚳的子孫(例如公劉,未來的周侯)更好的聯繫在一起,為商贏得了很好的發展時機,同時勤政愛民,效法堯舜以德治天下,努力壯大自身實力,為商湯最後打敗夏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多年的發展,商朝的國力大大增強,物阜民豐,兵強馬壯,救民伐夏只欠東風。

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停止對夏桀的貢納。

夏桀果然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

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謝罪請服,復入職供」,所謂示敵以弱,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暗中積蓄力量,積極準備攻夏。

大約在公元前1601年,夏桀昏庸殘暴,賦斂無度,鬧得民不聊生,各地諸侯早有反意,紛紛秣兵厲馬蠢蠢欲動。

伊尹覺得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夏桀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入失道寡助的困境。

伊尹看到東風已經颳起,果斷決定進行天下諸侯大洗牌,協助商湯伐夏,取而代之。

在這裡必須要提到商湯的左相——仲虺。

仲虺,又名萊朱、中壘。

奚仲後裔,薛方國君主。

仲虺極具才華與政治遠見,二十四歲便繼薛國國君之位,居薛期間,發揚先祖的優良傳統,帶領薛地民眾著力改進生產工具,號召在各個村落的低洼地帶打井取水,發展農業的同時倡導人們飼養牲畜,大力發展畜牧業。

他設立農官,教人民用莊稼的秸稈飼養牲畜,用牲畜的糞便作為肥料來提高土地的肥力。

仲虺還重視手工業的發展,當時銅器製造業、手工藝品製造業、皮革、釀酒、養蠶、織帛等都有一定的發展。

在仲虺的帶領下,薛國成為一個經濟較為發達、實力較為強大的一個諸侯國。

而此時的夏王朝已是江河日下,眾叛親離。

仲虺高瞻遠矚,欣然加入商湯滅夏的行列中,成就了一番偉業。

作為商湯左相,仲虺時刻提醒商湯注意吸取夏桀「暴其民意」以致亡國的教訓,採取「以寬漢民」的經濟政策,寫有立國大綱《仲虺之誥》。

商湯接受仲虺等的建議,在位期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很快就發展了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

商湯統一天下後,論功行賞,把仲虺重新封於薛,薛國便成為商王朝在東方的一個重要諸候國。

仲虺晚年由商朝都城回到封國,死後葬在先祖奚仲墓旁邊,後人稱為虺骨堆,老百姓諧音為「谷」。

仲虺還是一位是傑出的軍事家,主張先翦除夏的羽翼,使夏桀孤立無援,然後進軍夏都,而成就大業,在滅夏過程中相當於大元帥的角色。

商湯悉心採納了仲虺的意見,先後滅掉了葛、韋、顧、昆吾等國。

商湯越戰越強,「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完成了對夏桀的戰略包圍。

為了一舉滅掉夏,在鳴條決戰前夕,商湯作了慷慨激昂的戰前動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湯誓》,大大鼓舞了軍隊的士氣。

熟悉明清歷史的人應該對努爾哈赤討明檄文《告天七大恨》比較熟悉,《湯誓》堪稱《告天七大恨》的原版,所謂師出有名,這番戰前動員成功的激起了人民對夏桀的怨恨,將人心用於戰爭,兵法云:「哀兵必勝」,《湯誓》一出三軍將士儘是哀兵。

反觀夏桀這邊,眾叛親離,夏軍一觸即潰,戰鬥一開始商湯的軍隊就以砍瓜切菜般的速度向前推進,迅速收割著夏王朝的政權。

滅夏之後,商湯隨之在景亳(今山東省曹縣)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從此在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商朝誕生了。

伊尹助商湯滅夏立下了不朽功勳,,現在來說說商朝建立之後的事,尤其是歷史上著名的「伊尹放太甲」事件。

商朝建立後,商湯以伊尹為卿士,料理商朝政務,此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興,伊尹總算找到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的「廚房」,將國家大事處理的有聲有色,百姓安居樂業,一切都井井有條。

隨著時間的推移,商湯逐漸年邁,商朝到了選擇繼承人的關鍵時刻。

孰料長子太丁竟死在商湯之前,所以商湯去世後,按照即制,由商湯的弟弟外丙、仲壬先後繼任商王。

但不幸的是,外丙、仲壬二王繼位不久就相繼死去。

伊尹只好立商湯的孫子太甲為王。

商朝剛建立不久連喪三王,政治出現危機。

伊尹受先王託孤之重,深感任重而道遠,他把治國安邦的責任扛在肩上,一心輔佐年幼的太甲振興商族。

但太甲這會年少正是叛逆心理嚴重的時候,對於突然加身的皇權無所適從,被權利沖昏了頭腦。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

伊尹多次苦口婆心的規勸,太甲依舊我行我素,看到太甲如此肆意妄為,不修德政,是要敗壞祖宗基業的節奏,果斷將太甲關在商湯墓地——桐宮。

太甲見到的是祖父的陵墓,想到祖父艱苦創業,自己不思進取,肆意妄為十分慚愧,在桐宮中認真研讀伊尹專為他量身定製的教材《伊訓》、《肆命》、《殂後》三篇傳世佳作,其中,《伊訓》是伊尹對他的告誡,《肆命》是教他怎樣當政,《殂後》是商湯的法律制度。

三年後,太甲已經洗心革面,變得謹言慎行,成熟穩重,方有帝王之才,伊尹見其足以堪治國大任,親自往桐宮迎接,太甲即位後勤修德政,成為一代明君。

以上是後世關於伊尹放太甲流傳較廣的版本,在在《孟子》、《左傳》等多本古籍中都有記載,傳說中伊尹和太甲是賢臣、明君的代表,是華夏文明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的楷模。

然而《竹書紀年》記載的內容不同,其雲「: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也。

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

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按照《竹書紀年》的敘述,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應該是如下這般發展。

商朝剛建立不久連喪三王,政治出現危機。

且不說三王離奇的一致短命,商湯的孫子們,在接連死了爺爺,死了老爹,死了叔叔之後,在痛苦之餘,都在暗暗思量長輩留下來的重要的遺產——帝位。

這幫孫子的老爹不是太子就是帝王,按理說都有繼承商朝帝位的權利。

不過他們心裡也清楚,誰有來繼承帝位恐怕還是伊尹說了算。

伊尹助商滅夏,開創萬世基業,建國後又輔佐三王多年,不僅位高權重,勢力已經根深蒂固,而且伊尹德高望重,在百姓和朝堂中一言九鼎,無人不服。

這些孫子們身份再顯赫,但畢竟還是涉世未深的小娃娃,沒有經過創業的艱辛,也不明白人心的險惡,幾乎沒有什麼話語權。

看著這幫孫子們為了爭大位弄得劍拔弩張,伊尹一臉的不屑,心道:「你們爹都是我立的,王位還不是我說了算,孫子唉,你爭個屁啊!

伊尹按照商湯提出的兄終弟及的宗旨,把孫子輩召集起來,跟商湯的兒子們一樣,也不管賢不賢了,論資排輩當帝王,誰生的早誰上。

長孫太甲心裡直樂,都傻了吧,誰讓哥生的早,哥要當皇帝啦!

在伊尹的主持下,太甲風風光光的登上了帝位,稱太甲帝。

太甲表面風光無限,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誰心裡憋屈誰知道。

此時伊尹已經歷經四代帝王,權力之大,根基之深,威望之高就算商湯在世也難以企及。

一呼百應,朝堂上基本上一切事情都是他說了算。

太甲也就二十多歲,初出茅廬的毛頭小伙,前呼後擁、山呼萬歲也不過是個形式而已。

坐在帝王的專用座椅上,看著自己的臣子嘴裡說著請王上裁斷,眼睛卻看著伊尹,凡事伊尹發話才說算數,太甲覺得自己這帝王做的真窩囊。

很明顯,伊尹已經不是那個個協助帝王打理朝政、管理百官的宰相(卿士),而是就像他所說的素王,是一個攝政監國的人,所謂攝政,就是代替帝王管理朝政,所謂監國就是代表帝王監理國家。



史書有云:撫綏萬方,惟尹躬,由此可見,太甲幾乎就是個擺設。

伊尹或許是為國事操勞之心太過迫切,遠遠超出了臣子的範圍,他不僅代替太甲管理百官和諸侯,甚至還要管理帝王!各級百官,下至士兵上至諸侯,包括帝王太甲,都要統統歸他管。

伊尹從一個炒菜的奴隸,竟然做到了可以左右商朝的帝王!他的逆襲之路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輔佐君王這些年,伊尹已經習慣了掌權的生活,他要的只是權利,而位始終是屬於商湯的子孫。

可是他忽略了一點:帝王就是為權力而生的!有權力的才是是帝王,反之就是個傀儡。

太甲不僅想要位還想要權,伊尹不想放權。

這就是太甲和伊尹的矛盾。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太甲是一個享樂主義的帝王,也就罷了,什麼帝王權力權力帝王的,只要有吃喝玩樂就行,至於天下那些破事就隨他去。

但是很不幸,太甲不僅不是這樣的帝王,還是一個很有胸懷的帝王。

上台之後不久,就盤算著如何把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拿回來。

自己已經二十多歲了,正是勵精圖治的年紀,正好做一番事業,現在一切權力依然掌握在宰相伊尹手裡,如何能夠甘心。

長此以往,恐怕天下人只知有伊尹不知有帝王了吧,我怎麼向祖宗交代,怎麼向爺爺商湯交代?想到這太甲向伊尹發出了挑戰。

在我國色彩斑斕的帝王史中,帝王與大臣的權力鬥爭可謂是歷史悠久,後世總結帝王之術在於「權」「衡」二字。

想要有權就必須懂得平衡。

然而面對老謀深算的伊尹,初出茅廬的太甲帝還是太年輕,單刀直入的策略,幼稚的可笑。

伊尹稱太甲不賢,一句話就把太甲從帝王的椅子上掀了下來,將其太甲軟禁在了商湯的墓地——桐宮。

史書記載:「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

手下嫌領導不會管理,所以就把領導關起來。

這個牽強附會的理由實在是堪稱儒家虛偽中的經典。

伊尹把太甲強行關在桐宮大學中,給他幾本書看,奸笑著說:「看到我覺得能畢業,你就可以出來了」。

史書記載帝太甲七年,太甲從桐宮輟學,逃了出來,並聯合一大幫商族的人,殺掉了攝政當國的伊尹(王潛出自桐,殺伊尹),奪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

然而太甲卻沒有 對伊尹及其家族和同夥徹查清算,不僅沒有清算,他還讓伊尹的兩個兒子當了官,不僅讓他們當了官,還讓他們分了老爹的財產(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這充分體現了太甲是一個有城府,聰明,有政治頭腦的人。

太甲這麼做原因有三

其一, 伊尹經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超乎尋常。

就像一顆百年大樹,想連根拔起,以太甲目前的實力,談何容易!一不小心,就會發生內亂,造成更大損失。

其二:遵循首惡必誅的原則,不想牽連任何人,伊尹一黨都不予追究,希望你們感恩戴德繼續為國家效力。

其三:伊尹所提拔的人大多是賢明的人才,在治理國家方面很是難得,而且伊尹確實有大功於國,即使後半輩子犯了錯,但只是對王上一人犯了錯,百姓和官員還是很尊敬他,殺了他,繼續用他的兒子顯示出自己的寬厚仁愛之心。

不管怎麼樣,太甲總算是奪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

之後,太甲的權力逐漸穩定,帝位逐漸穩固,商朝又回到了正常的軌道。

這就是流傳在世關於伊尹放太甲的兩個版本,至於真相具體如何,因文獻記載太少,而且模糊,事情真相很難考究。

不過我更相信伊尹是個大公無私的聖人,畢竟一個奴隸出身的人,即使再有才華,功績再高,也不可能當上帝王,畢竟在人們群眾心裡認定他是一個帝師,而不是帝王。

以伊尹的智慧不會想不明白這點,所以即使要篡位也要像三國司馬懿一樣,創造條件讓後人篡,而不是現在就顯露自己的野心,做出軟禁帝王這樣的事情來。

伊尹放太甲三年,太甲在爺爺商湯墓地刻苦學習,順利從桐宮大學畢業,成為一代明君。

下面來說一說商朝立國兩百多年,王位傳到仲丁這的事情。

話說世上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經過二百多年,商湯這虎父開創了成湯天下,後世犬子們是一代不如一代。

君王吧,昏庸無能,只能享樂不止,臣子吧,腐化墮落,只會爭權奪利。

此時國力已大不如前,各地諸侯們,不論大小都不大看得起它,高興就來朝一下,不高興就連貢也不上。

成湯基業落魄至此,內憂已經夠煩了,東南方的少數民族——藍夷也不省心,乘機四處燒殺搶奪。

真是老虎不發威,當它是病貓,仲丁一聽真是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是可忍,孰不可忍,還真是拿病貓不當貓。

索性帶齊人馬進行了場自衛反擊戰,贏是贏了,慘勝猶敗,就是這場慘勝使得國力更加衰落了。

仲丁死後,他弟弟憑藉武力硬搶了王的位置,改變了從湯以來「兄終弟及為主,父死子替為輔」的繼承方式。

此後近百年,王位的繼承就現實多了,也公平多了,開始不論年齡,不論嫡庶,誰拳頭硬誰當,不服就打到服,不但有堂弟當王,還有侄子當王的,為了爭當商朝的扛把子,各界大佬上演了一幕幕的流血衝突。

王位走馬觀花的傳到盤庚手裡,這混亂的局面已延續了九個王,史稱「九世之亂」。

大亂之後商朝已經是個爛的不能再爛的攤子,不僅諸侯們不再來朝見,而且周邊的少數民族有事沒事就欺負你一下,欺負你一下你還不得不忍著,國力衰弱的不行。

國家財政虧空日久,入不敷出,貴族們依舊醉生夢死,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煎熬,整個國家就像坐在炸藥桶上抽菸的肺癌患者,一顆火星就可能會炸得大家粉身碎骨,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滅亡只是遲早的事。

即便大盤爛成這樣,盤庚依舊勇敢的為國接盤。

但到底是接盤俠還是接盤瞎,還要看盤庚能力咋樣。

如果照夏桀那種搞法,商朝傳到這估計也就此打住了。

如果是一般水平的帝王,還能苟延殘喘一代兩代,就看上天眷顧不眷顧了。

如何收拾這幅爛攤子,盤庚思來想去考慮了很久,最後還是覺得可能風水不好,索性發動群眾進行遷都大業!經過仔細的風水堪輿,考察人文地理,決定遷都於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一帶。

殷到底好在哪呢?盤庚主要出於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首先,殷那地方現在雖然荒蕪,可是土地肥沃,有山有水,有魚有蝦,有稻有谷。

定居後率領大家開荒種田,養蠶織布,打獵放牧,小康生活指日可待。

其次,現在的貴族已經腐敗得不像話了,搬到新的地方,一切從頭開始,對貴族的權勢有所削弱,能增強中央的力量,穩固統治地位的同時也可緩和下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

再者殷處於商朝的版圖中心,可以遠遠避開周邊少數民族對王庭的騷擾,而且在這發號施令也很方便,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制。

最後殷位於黃河中游,水患影響不大,有利於修養生息,東山再起。

盤庚召集貴族們開會,給他們細數了遷都的各種好處。

雖然遷都有諸多的優點,但盤庚剛把遷都的意思提出來,就招致了全國上下的一致反對。

貴族們已經過慣了安逸奢華的生活,現在要到一個新的地方吃糠咽菜從頭來過,傻子也不答應,他們反對可以理解。

平民反對可就說起來都是淚了。

大家都知道遷都是項大工程,動用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就是在現在,辦起來都不是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

何況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

看過電影《1942》就會理解,遷一次都不知多少人會倒在遷徙的路上。

近百年來已經遷了五次,百姓深知其中的苦。

更何況故土難離,不到萬不得已誰會願意背井離鄉。

幾番動之以理,曉之以情,嘴皮子都磨禿嚕幾層皮,奈何這些榆木腦袋楞是油鹽不進。

到最後盤庚發火了,出了個告示:不管誰不願意,我盤庚就是要遷都!誰敢不去別怪我不客氣!就這麼著,遷都工作才在所有人都極不情願的狀態下完成了。

來到新都後,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非常不習慣這裡的新生活。

水土不服的貴族們甚至煽動平民騷亂,嚷嚷著要回到舊都去。

為了穩定民心,無奈之下,盤庚又召集貴族開了次會(你看平民果然自古沒有話語權)。

他知道商朝國民都很信服牛鬼蛇神這套,就忽悠大家:遷都是老天的意思你們現在這麼胡鬧,觸怒了老天,耽誤了農時,到時候老天爺罰你們喝西北風,罪過就大了。

然後又安撫他們:我盤庚是要帶著你們過好日子的,現在生活條件是艱苦了一點,但是我以人格擔保以後會慢慢好起來,而且會越來越好,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你們把心放肚子裡,跟著我好好干吧」。

這就是所謂的恩威並施!就這麼著,貴族們的牴觸情緒才逐漸沒了脾氣,安心待了下來。

殷這個地方真是商朝的福地,遷都之後事情果然如盤庚當初許諾的一樣,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商的國力也一年比一年強,諸侯們又來朝見了,少數民族也不敢再來騷擾。

商朝又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此後兩百多年一直到亡國,商朝再沒有遷過都。

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殷商文化就開始於這裡。

從盤庚遷都到殷後,商朝逐漸轉危為安,出現了中興。

盤庚之後,王位幾經輾轉,傳到了盤庚的侄子武丁手裡。

武丁或許是老子的徒弟穿越回來的,奉行著無為而治的理念,即位後啥都不管,啥都不干,朝政什麼都讓大臣們自行處理,徹底的甩手大掌柜。

老子

傅說是商王武丁最主要的輔相:他對商王的諫諍言論,大膽潑辣,精闢深刻,成為商王治國的座右銘;特別是他親自實踐,輔佐商王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富國強兵,傳達王命,調兵遣將,征伐常來侵擾的周邊遊牧部落和氏族、方國,擴大疆土,四方歸服,成為商朝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堯帝禪讓真相:太子黨激戰女婿幫

夏朝是一部被篡改的歷史(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商朝歷史簡述

相關原創文章:點擊閱讀【神話時代簡述】神話時代簡史,盤古開天、炎黃蚩尤融合華夏、堯舜禹的禪讓始終【夏朝簡述】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簡述【宋朝簡述】宋、遼、西夏、金、蒙古五國殺【蒙古帝國擴張史】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