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的常勝之道 受益匪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直以來,民間總把趙雲稱為常勝將軍,雖說不被治學者所認同,但老百姓的這種質樸情感卻不無道理,畢竟小說的影響力要遠大於正史。


根據《三國演義》的敘述來看,趙雲單獨帶兵的機會極少,僅有的幾次敗仗,也無法算到他的頭上,如夷陵之敗,他未參加,街亭之敗,諸葛亮是統帥,馬謖才是原罪者。

而但凡趙雲參加的戰鬥,哪怕戰局處於劣勢,他亦能臨危不亂,獨自斷後,收拾殘局,斬將殺敵,表現不俗,難怪常勝將軍之名深入人心。

要分析趙雲的常勝之道,愚以為得從「截江奪阿斗」這個橋段著眼,以管窺豹,結合前人述評,或能找出一二乾貨,供今人參考。

見機快,處置迅速

在小說第61回里,由於劉備入川的消息被東吳君臣偵知,顧雍進言乘機收復荊襄,遭遇吳國太的強烈反對而作罷。

張昭於是退而求其次,設計了一個騙局,派周善為使,以國太病重為由,騙孫夫人攜阿斗回吳,作為換回荊州的人質。

趙雲「截江奪阿斗」的橋段正是在此背景下發生的。

按說孫夫人回娘家,不算啥大事,但是阿斗的去留問題,就值得計較了。

舊體制是家天下,劉備為主公,他不在,那麼阿斗就是小主公,諸葛亮以下都得聽他的,因為阿斗幼小,所以一切事務均由諸葛亮做主。

比如孫夫人的第一反應也是「須使人知會軍師,方可以行」。

偏偏諸葛亮此時在外巡察,不在軍中。

事兒萬分緊急,趙雲來不及找張飛商量,只能靠自己獨自決策了。

且看小說是如何描寫的:「原來趙雲巡哨方回,聽得這個消息,吃了一驚,只帶四五騎,旋風般沿江趕來。

」這個「消息」包含了諸多信息:一,孫夫人一行已然離開;二,周善帶了五百隨從;三,阿斗被帶走了。

從「只帶四五騎,旋風般沿江趕來」這句,可見趙雲見機之快,處置之迅速。

若是換了一般將領,肯定是先請示匯報,找不到領導的話,起碼也得找幾位同事商量商量再說,如此一來,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劉備曾讚揚趙雲「一身都是膽兒」。

但常勝之道,憑膽氣是沒用的,張飛膽兒小嗎?守下邳還不是一樣敗於呂布。

可見臨濟決斷才是致勝的根本。

作為負責一方的領導,決斷力是必須的素質。

面對突發事件,能否迅速的做出分析、判斷及處理,能否有勇氣去承擔決斷後的結果,是成敗的關鍵。

這方面,趙雲絕對是個榜樣。

無論是長坂坡的七進七出,還是街亭之敗後的「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無不體現出他超強的決斷力和敢於擔當的勇氣。

巧周旋,有理有節

四五騎對五百人,實力如此懸殊,勝敗難料,但趙雲還是追去了,因為他有另一個素質,那就是善於周旋,講道理,重分寸。

小說這樣寫道:趙雲入艙中,見夫人抱阿斗於懷中,喝趙雲曰:「何故無禮!」

雲插劍聲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軍師知會?」

夫人曰:「我母親病在危篤,無暇報知。

雲曰:「主母探病,何故帶小主人去?」

夫人曰:「阿斗是吾子,留在荊州,無人看覷。

雲曰:「主母差矣。

主人一生,只有這點骨血,小將在當陽長坂坡百萬軍中救出,今日夫人卻欲抱將去,是何道理?」

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帳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

雲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

夫人喝曰:「汝半路輒入船中,必有反意!」

雲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縱然萬死,亦不敢放夫人去。

這是一位「掌內事」的官員與領導家屬的言辭交鋒,讀來煞是有趣。

面對孫夫人蠻不講理的呵斥,趙雲不卑不亢,並不正面回答,而是通過巧妙的一步步的反問,將孫夫人帶入無理的尷尬境地,如不讓諸葛亮知道,是違制,帶劉備唯一骨血走,是奪情,等等,理由相當充分。

當孫夫人誣其謀反時,他也充耳不聞,不反駁,不爭辯,只求達到目的,堪謂有理有節。

周旋,是決勝的過程,善於周旋,則是權謀的制高點了。

所謂「氣勢勿倚盡,留些厚道;鋒芒勿露盡,留些深斂」。

顯然,趙雲所考慮的是,倘若孫夫人將來回到劉備身邊,畢竟還要相處的,那麼,此時的周旋就顯得尤為必要,既不完全得罪,又不能讓自己失職,取中正是留餘地。

兵家吳起曾說:「不和與戰,不可以決勝。

」這個「和」字,是指上下和順、知己知彼、諸事準備充分之意,亦可引申出巧妙周旋的意思。

領導幹部遇事不思考,不積極疏解民怨,沒有耐心與民眾化解矛盾,那麼,想志在必克,恐怕是徒勞的。

衝冠一怒,雄心期決勝,而忽略周旋的過程,不失敗才怪,又怎能做常勝將軍?!

不放棄,堅持到底

當然,決斷力、處置能力僅僅是決定勝敗的前提條件,而事物總是千變萬化的,「昨夜西風凋碧樹」,能否「望盡天涯路」,就看你是否敢於「獨上西樓」。

勵志版的成功學過於爛俗,咱不說也罷,但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堅持,這種信念總是不會錯的。

趙雲奪了阿斗之後,面對的是怎樣一種境地?

「欲要傍岸,又無幫手;欲要行兇,又恐礙於道理,進退不得。

夫人喝侍婢奪阿斗,趙雲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劍,人不敢近。

周善在後梢挾住舵,只顧放船下水。

風順水急,望中流而去。

趙雲孤掌難鳴,只護得阿斗,安能移舟傍岸。

實際上,出現這種局面,他事前並非沒有料到,而是沒有時間準備而已。

在水上不比岸上,殺人行兇不行,船又不能靠岸,可不是萬事皆休?但趙雲沒有放棄。

我們說,堅持是一種態度,一種毅力,更是一種胸襟。

「不經一翻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中途放棄,才是真正的萬事皆休。

想想之前的七進七出救阿斗,想想夷陵之戰前他對劉備的苦苦勸諫,想想與曹操爭奪漢中期間的沔陽鬥智,趙雲的這種永不放棄的可貴精神,是可以寫就一本書的。

沒有了這種精神,哪來的常勝將軍趙子龍?

也正是因為趙雲的堅持,事態終於出現了轉機,救星來了。

正在危急,忽見下流頭港內一字兒使出十餘只船來,船上磨旗擂鼓。

趙雲自思:「今番中了東吳之計!」只見當頭船上一員大將,手執長矛,高聲大叫:「嫂嫂留下侄兒去!」原來張飛巡哨,聽得這個消息,急來油江夾口,正撞著吳船,急忙截住。

當下張飛提劍跳上吳船。

周善見張飛上船,提刀來迎,被張飛手起一劍砍倒,提頭擲於孫夫人前。

夫人大驚曰:「叔叔何故無禮?」張飛曰:「嫂嫂不以俺哥哥為重,私自歸家,這便無禮!」夫人曰:「吾母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報,須誤了我事。

若你不放我回去,我情願投江而死!」

張飛可沒有趙雲那樣懂得權衡,該殺人殺人,該無禮無禮,莽張飛可不是白叫的。

從張飛的及時出現,也頗能說明趙雲的臨濟決斷、巧妙周旋與不懈的堅持,都是有依據的,那就是張飛絕不會不知曉,知曉後絕不會不管不顧,有這個強援做後盾,「截江奪阿斗」的成功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就決斷力而言,張飛確乎不如趙雲。

小說隨後寫道:張飛與趙雲商議:「若逼死夫人,非為臣下之道。

只護著阿斗過船去罷。

」乃謂夫人曰:「俺哥哥大漢皇叔,也不辱沒嫂嫂。

今日相別,若思哥哥恩義,早早回來。

」說罷,抱了阿斗,自與趙雲回船,放孫夫人五隻船去了。

你看,他作為「三叔」,遇到這種家務事,還需跟趙雲商量,足見在張飛日常的意識里,趙雲的見地是高於他的。

對於趙雲的常勝之道,姜維的評說可謂中肯,他說趙雲「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怎麼理解呢?「執事有班」是指嚴守法度,不逾越職司範圍,看似死板教條,其實不然。

領導人的所作所為,若失去了法律與制度的底線,那麼,任何決斷、處置或堅持,都是無效的,非法的,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而「柔賢慈惠」就是執行力的範疇了,示人以仁義道德、氣度胸懷也好,示人以忍辱負重、顧念大局也罷,只要人民群眾滿意,就當得起一個「順」字。

唐代賀朝《從軍行》有一句「騎射先鳴推任俠,龍韜決勝佇時英」,他將「龍韜」作為決勝的先決條件,乃真知灼見也。

試問,劉備若不是以仁義這個「龍韜」混世,焉能成一代帝業?同樣的道理,趙雲若不是具有上述三種素質,焉能成常勝將軍之美名?朱黼在《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里論趙云:「可謂深切著明,知天下大體矣。

」誠哉斯言!

喜歡紅木文玩的可以加微信:dthmww

探討紅木家具 手串 工藝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三個老婆的命運結局,為何一個比一個慘?

劉備的老婆有多少,史無記載。但是劉備的名言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見老婆不少,劉備似乎命中克妻,除了最後娶了一個寡婦,劉備死後又當了寡婦,做劉備老婆的命運都是挺悲慘的,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