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到底是怎樣的一篇激勵文章呢?目的又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十勝十敗論,即為曹操的謀士郭嘉為鼓勵曹操的一篇激勵文。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對戰勝袁紹信心不足,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分析曹袁之間的優劣,振奮了士氣。

以資治通鑑的紀年為準,郭嘉進入曹操幕府是在建安元年年底(10月以後),提出「十勝十敗」是在建安二年年初(3月之前),而官渡之戰主要發生在建安五年,其中關鍵性的火燒烏巢發生在當年10月。


三國演義劇照

然而「十勝十敗」並不是郭嘉主動去說的,而是曹操恰好問到對袁紹「欲討之,力不敵」的問題,郭嘉順勢說出來的。

原文如下:郭嘉入,操曰:「公來何暮也?」嘉袖出一書,白操曰:「袁紹使人致書丞相,言欲出兵攻公孫瓚,特來借糧借兵。

」操曰:「吾聞紹欲圖許都,今見吾歸,又別生他議。

」遂拆書觀之。

見其詞意驕慢,乃問嘉曰:「袁紹如此無狀,吾欲討之,恨力不及,如何?」嘉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

高祖惟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擒。

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

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當之!」荀彧曰:「郭奉孝十勝十敗之說,正與愚見相合。

紹兵雖眾,何足懼耶!」 ----出自《三國演義》第十八回「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淳拔矢啖睛」。


新三國郭嘉劇照

總之,郭嘉的十勝十敗歸納起來就是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而其目的應該有三個!

其一,鼓舞人心是一定的。

況且郭嘉先後進過袁紹、曹操的幕府,無論「十敗」還是「十勝」,他都是最好的見證者,曹營中不了解袁紹的那些人更得信他的話。


其二,話是說給曹操聽的,一方面是肯定,另一方面也是變相進諫。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為他真正要說的話做鋪墊。

軍師聯盟郭奉孝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為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奠定了基礎,其驚人的識人的洞察力在當時是傑出的。

明天咱們繼續分析一代鬼才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歡迎有興趣的朋友關注留言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中,毛主席盛讚最多的謀士是誰?

《三國演義》是毛主席讀過最久的書作之一,有文獻顯示,毛主席從13歲開始讀三國演義,直到其逝世,一共讀了70年之久,在三國演義的諸多英雄好漢中,毛主席點評過的人物多達30多人,都言語精闢,切中要害...

收藏吧!《三國志》郭嘉全部謀略整理

三國時期,能人輩出,後世很多人都認為三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猛將謀臣最高產的時代。無論是春秋、戰國、楚漢、隋末、元末等等時代,你能報出來的名字都很有限,唯獨三國,市井小二都能說出一長串的能人名單來。...

郭嘉、荀彧、賈詡,誰才是魏國第一謀士?

縱觀三國歷史,謀士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魏蜀吳三國政權的建立,離不開謀士的功勞。而三國之中謀士最多的要數曹操,當年曹操的「唯才是舉」讓眾多才華之士,願以死效忠。曹操麾下謀士有「郭嘉、荀彧、...

不得不說的一位三國頂級謀士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鼎立時期,各路英雄好漢紛紛出鏡,群英薈萃,群雄爭霸。然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謀士將是這群人中的佼佼者,人上人!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人是屬於東漢末年的,還不到三國鼎立時期就早逝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