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一個善終一個退隱一個被殺,為何結局相差這麼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漢蕭何、張良、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這三人為漢高帝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這三位功臣的下場卻各自不同。

蕭何是沛縣小吏出身,從他的出身背景來看,似乎家族頗有些財富,能夠支撐他學習文化知識。

蕭何也很有見識,選擇當文吏以避免招災惹禍。

蕭何有識人之明,他年輕時便看出劉邦不同尋常,與其交情很深。

後來劉邦斬蛇起義,率戍卒殺回沛縣,蕭何等人便推劉邦為主。

劉邦引蕭何為丞,管理軍中政事。

由於多年從事文吏工作,蕭何積累了深厚的政務經驗,把諸項事務都打理的井井有條。

劉邦攻入咸陽後,諸將都到秦宮府庫搶奪金銀財寶,獨蕭何有先見之明,把檔案資料、政府律令全都取走。

國家好比一台巨大的機器,蕭何拿走這些資料,相當於拿到機器的操作說明書,這對劉邦建立國家、實施統治的好處是相當巨大的。

後來劉邦常年在外征戰,蕭何依靠收取的資料,幾乎沒費什麼勁就恢復了關中的統治秩序,每每劉邦損兵折將,或是糧草不濟,蕭何總能變魔術一樣給前方提供最強勁的支撐。

所以儘管劉邦經常被項羽擊敗,往往都能起死回生。

蕭何治國理政的才能無疑是出類拔萃的,同時他的政商也十分高超。

漢三年時(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有段時間頻繁派遣使者到大本營慰勞丞相蕭何,蕭何被弄的受寵若驚。

有個叫鮑生的對蕭何說:「大王在外九死一生地打仗,反而來慰勞丞相,這是對你不太放心。

為君之計,不如把你家中子弟能當兵的全都派到前線效力,這樣便能打消大王的疑慮。

」蕭何一點就透,馬上如法照做,果然使劉邦疑心全消。

劉邦對蕭何的猜忌,並沒有因此而徹底打消。

丞相權力之大,僅次於皇帝,萬一變生不測,劉邦的皇位可就坐不穩了。

後來劉邦又用同樣的手段敲打了蕭何兩次,第一次,蕭何把家財全都捐出去做軍費,以安劉邦之心;第二次,蕭何索性舍卻良好的政治聲譽,在長安強買平民的良田,惹得京師上下怨聲載道,總算跌跌撞撞地換取了平安。

劉邦和蕭何的政治關係,既是密不可分的搭檔,又是彼此都不能放心的潛在敵人,在這種尷尬的狀態下生存,也就是蕭何才能勝任。

張良是戰國時韓國遺民,他家中五世為相,是不折不扣的貴族子弟。

秦末大亂時,張良亦聚兵起事,怎奈勢力微弱,不足以成事,只得投靠劉邦。

秦末群雄起事,多是粗鄙無文之輩,對文吏和儒生都不怎麼重視,唯獨劉邦對張良的計策言聽計從,故而張良也死心塌地的為劉邦做事。

張良體弱多病,無法勝任行軍打仗之事,只能跟隨劉邦進行軍事籌劃。

鴻門宴、立韓信為齊王、與英布彭越聯橫、垓下圍項羽等大事,張良都發揮著謀主的作用。

後來漢朝立國,劉邦意欲改立太子,呂后求張良幫忙勸劉邦不要廢太子。

此前已有許多大臣諫阻廢立太子,都遭到皇帝的訓斥。

張良架不住呂后苦苦哀求,便指點她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

商山四皓是四位年老的賢人,因為忍受不了劉邦的傲慢無禮,不肯出仕為官,但劉邦一向對他們十分重視。

後來劉邦見到商山四皓輔佐太子,認為太子的德操高於自己,竟能招這四人入門下,因而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張良的性格一直比較柔順,不愛出風頭,也不爭權奪利,在朝做官隨遇而安,因此得到劉邦的充分信任。

劉邦駕崩後,張良一度想辭官,隨赤松子悟命修道。

呂后感激他保住太子的恩德,強留他為官。

張良雖然留在朝中,但一直不怎麼活躍,不發一言,不建一策,以半隱退的狀態了卻了殘生。

淮陰侯韓信的命運十分悲慘。

他以布衣之身,先後在項羽和劉邦軍中為將。

因為得到蕭何的認可,在漢王劉邦困居於漢中時,被超格提拔為大將。

韓信首建出陳倉故道定關中之策,一舉打破了燒絕棧道的困境。

還定三秦後,韓信的用兵天才得到了充分展現。

他先用疑兵計消滅了魏國,又獨領一軍進攻趙國,打出經典戰役井陘之戰,滅趙收代降燕,為漢朝收取了河北廣大的地盤。

他又以少量兵力打破齊國,全取三齊之地,為漢國在爭霸中奪取勝勢,作出了無人可比的軍事貢獻。

在韓信節節勝利的同時,漢王劉邦卻屢屢戰敗,為了補充成熟的部隊,韓信部下的兵力被不時抽調到劉邦身邊。

但韓信卻能屢屢化腐朽為神奇,他不斷編練新軍,並迅速使之脫胎換骨,變成所向無敵的強軍。

所以會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然而也正是韓信軍事才能太過耀眼,引起了劉邦深深的猜忌。

他先是從齊王徙封為楚王,被剝奪了兵權。

而後劉邦以偽游雲夢之計,擒韓信回長安,治其謀反之罪。

這項莫須有的罪名並無任何實證,韓信被無罪釋放,但爵位從楚王降為淮陰侯。

如果韓信此時能像蕭何一樣,自污其名地做一些丟份兒的事,或許能換取劉邦的寬恕,起碼能保住現有的祿位。

可惜的是,韓信雖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政商卻非常低下,他在京居住時,經常發牢騷說皇帝待其不公。

後來竟至於和陳豨聯合謀反,結果事發被誅。

漢初三傑結局如此大的差異,個人性格和綜合素質是一方面因素,但也有大環境的因素。

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形勢下,皇帝出身不高,不像春秋戰國時君主卿相都是定數,一國王侯死了自有王室之人繼承,平民賤民絕無可能染指。

而劉邦登上帝位打破了這一成例,要鞏固皇位,必要時也要施行殺伐手段。

漢初誅殺異姓諸侯王、猜忌功臣,是政治形勢的需要。

而蕭何、張良、韓信各自人生軌道,都被政治形勢放大,形成了不同的結局。


此文編輯參考各省各市地方志,由小編編輯整理彙編而成,加之小編能力有限,倉促而成,如有歷史、地名、建制等等不同,請見諒,最後小編在此感謝您能在百忙的時間點擊「小熊說故事」,如果覺得小編寫的還算可以的請您點一下您的金手指,關注我們歐:小熊說故事!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蕭何殺韓信的原因是什麼

韓信在死前,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根據他這種話,我們就會有幾個問題?韓信的崛起跟蕭何有何關係,以及韓信的死跟蕭何又有何關係,甚至是蕭何為什麼要殺韓信呢?

漢初三大功臣,為什麼只有軍事天才韓信必死?

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離不開幾個好幫手,劉邦也不例外,他能戰勝項羽逐鹿中原,成為西漢的開國皇帝,同樣離不開功勞最大的三大名將:蕭何、張良和韓信,這三個人被稱為「漢初三傑」,但是最後這三個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