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四個「太宗」,為何手上都沾滿了親人的鮮血,被稱為逆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的廟號是對其一生的綜合評價,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肈造新朝的開國皇帝,一般廟號都是太祖;第二位皇帝以守成保業為主,廟號一般是太宗。
今天給大家說說歷史上著名的四個「太宗」皇帝,他們雖然文治武功超凡,為王朝的穩定和興盛作出了突出貢獻,可是他們的皇位卻來的不那么正當,手上沾滿了情人的鮮血,被稱為逆賊。
一、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世民力促父親唐國公李淵起兵,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政權,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可是因為李世民不是長子的關係,所以照常情況下皇位與他絕緣。
李世民自然不會輕易放棄對皇位的覬覦,他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勞苦功高的,於是和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等猜忌日深,朝中大臣也分為兩派互相傾軋。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一場腥風血雨來臨了,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並斬草除根殺死兩人的子嗣,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同時唐高祖李淵被迫讓出軍政大權給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兩個月後唐高祖李淵退位稱太上皇,李世民登基稱帝,史稱唐太宗。
二、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創業維艱,披荊斬棘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弟弟趙光義也有一定的功勳,因為被封為晉王、開封府尹,權勢顯赫一時。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離奇駕崩,他的兒子沒有能夠繼承皇位,而是由弟弟趙光義即位,史稱宋太宗。
很多人認為是趙光義謀朝篡位,將宋太祖趙匡胤害死,這就是宋朝歷史上的「燭影斧聲」之謎。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並沒有善待太祖子孫。
按照慣例新皇登基,要逾年才能改元,可是趙光義登基之後迫不及待地改元,而且弟弟趙廷美被他貶死,侄子趙德昭自殺(太祖之子),親兒子趙元佐發瘋(為叔叔趙廷美求情)等等一系列事情,都成為宋太宗一生的瑕疵。
後人甚至評價說,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還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也就是說,在後人眼裡宋太宗趙光義的品行還不如夷狄。
三、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的廟號原先為明太宗,後世以藩王身份繼承皇位的嘉靖皇帝為追諡其親生父親,遂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明成祖。
朱棣的情況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情況差不多,都本來是與皇位無緣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孫子建文帝朱允炆,這種隔代而傳的方式危害極大,加之朱元璋大封兒子為藩王倚為屏障,導致朱允炆叔叔們的勢力非常大,對朱允炆的皇位產生了嚴重威脅。
建文帝在位時,實行了削藩政策,目的就是削弱叔叔們的權力。
可是弄巧成拙,朱棣帶頭起兵造反,發動了靖難之役,還美其名曰「清君側」。
經過三年多的內戰,朱棣取得了勝利,建文帝和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蹤,皇后死於大火之中,由此朱棣登基稱帝。
朱棣當上皇帝後,為穩固皇位展開了血性屠殺政策,當時擁護建文帝的方孝孺等名士均慘死在朱棣的屠刀之下。
就連建文帝的另一個兒子都沒能倖免,被囚禁在在鳳陽,當時年僅兩歲,直到五十年後才重獲自由,已經成了不諳世事、不辨牛馬的廢人。
因為朱棣篡奪了侄子的皇位,所以很多人都說他是逆賊。
四、清太宗皇太極。
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是後金第二位大汗,因為他在位時期改國號為清,所以也是清朝的開國皇帝。
皇太極在後金開疆拓土中立有赫赫功勳,努爾哈赤死後沒有明立繼承人,所以後金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最後在大貝勒代善的支持下,皇太極逼迫大妃阿巴亥(多爾袞的生母)為努爾哈赤殉葬,徹底消除了阿巴亥勢力,斷絕了多爾袞即位的可能性。
皇太極在位時期,後金政權內部還存有諸王貝勒「共議國政」的遺風,所以他大力加強皇權,對政敵以及謀反者往往痛下殺手,比如他的五哥莽古爾泰生前屢受打壓,死後被揭發有謀上之罪,被追奪其封爵,莽古爾泰的妹妹莽古濟則被凌遲處死,下場非常的慘。
後世評價說,皇太極雖英勇超人,但內多猜忌。
皇太極相比於其他「太宗」,還算比較仁慈,很多兄弟雖然受到打壓,但卻能夠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