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對王牌,歷史上的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巔峰對決,誰才是嬴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曾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伏龍與鳳雛,說的分別是諸葛亮和龐統。

在野史中,除了這二人,其實還有兩個人也有神獸的外號。

那就是號稱司馬懿的「冢虎」,姜維號「幼麒」。

龐統死得太早,而姜維出場太晚。

所以我們在三國中看到的最高水平智者的比拼就是在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展開。

太和三年(227年),這個巔峰對決的時刻終於到了。

蜀相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並占據武都、陰平二郡。

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睿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曹睿命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谷,左將軍張郃出斜谷,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兵分三路會攻漢中。

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直達朐腮,攻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雨班師。

這次進兵司馬懿沒有和諸葛亮直接面對面相遇,但正是由於司馬懿對漢中的進攻,造成漢中告急,諸葛亮才退回蜀中。

雖然二人並未直接交鋒,但是在諸葛亮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層陰影,他知道一個多麼強大的對手站在了自己的面前。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為了把國內的矛盾轉嫁到外線來,諸葛亮再次率軍出征,這已經是他第四次出兵攻魏,蜀軍迅速包圍了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賈嗣、魏平部。

為了克服蜀道難,糧草難運的問題,諸葛亮還特意發明了木牛流馬,方便運輸糧草。

諸葛亮又是來勢洶洶,曹睿火了,立即找來司馬懿,告訴他這次一定給蜀軍一點顏色瞧瞧。

曹睿堅定地對司馬懿說:「這西邊的事,我都交給愛卿你了!」司馬懿知道,曹睿是要告訴他,與諸葛亮的對決馬上就要開始了。

這幾乎是三國最頂尖智者的較量了,他們的較量很可能決定三國最後的走勢。

司馬懿先率兵到長安駐守,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被派為先鋒,往前線紮營防禦蜀軍,又派部將費曜、戴陵率四千人守邽(今甘肅天水),一切安排妥當後,司馬懿親率主力從西安出發救援祁山。

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

也就說把大軍分開兩部,前後各一部,互作依託。

張郃從官渡之戰就開始嶄露頭角,也算是老將了,他的意見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可司馬懿卻不同意,他認為:「如果前軍可以獨擋諸葛亮的蜀軍的話,將軍這麼說沒問題。

如果不能獨當一面,再分兵於前後的話,這就重蹈了當年項羽把楚軍分為三軍,最後被黥布各個擊潰的覆轍了。

」司馬懿其實是在告訴張郃,你們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想打敗孔明,得我親自去才行。

於是司馬懿親自率魏軍挺進喻麋。

諸葛亮聞魏大軍將至,分兵一部繼續攻擊祁山,自己親率主力迎擊司馬懿。

對於這場祁山保衛戰,史書的記載出現了較大的分歧。

《晉書·宣帝紀》說:「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刈上邽之麥。

諸將皆懼,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

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

』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

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亮屯鹵城(今甘肅天水南),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帝攻拔其圍,亮宵遁。

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這個記載是說,司馬懿不僅打敗了諸葛亮,斬首蜀軍萬人,還保住了那裡的糧食。

可是《晉書》是司馬氏晉朝的史書,晉朝的史官給司馬懿臉上貼金也不是沒有可能。

《漢晉春秋》的說法與《晉書》不同,書中說諸葛亮打敗了郭淮、費耀,搶收了那裡的糧食,賈嗣、魏平從祁山突圍後,非要與諸葛亮交戰,一雪前恥,司馬懿拗不過他們被迫出戰失利,蜀軍斬魏軍甲首三千。

這個說法也有問題,因為《漢晉春秋》的記載本身就前後矛盾,費耀已經被司馬懿命令留守上邽,又怎麼可能同郭淮與諸葛亮交戰?

不過,對於這場戰爭的細節,《資治通鑑》記錄得很清楚。

首先是郭淮、費曜率軍挑戰諸葛亮,不過結果很明顯,「以君下駟比君上駟」,結果是很好預測的,郭淮、費曜大敗,諸葛亮趁機搶割了上邽的麥子。

孩子打不過,家裡大人自然要出來幫忙,司馬懿率軍來到上邽與諸葛亮的蜀軍對峙,不過並沒有像觀眾期望那樣雙方露胳膊挽袖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開打。

司馬懿很冷靜,找了個險峻的地方安營紮寨,絲毫沒有向蜀軍進攻的態勢。

這種高掛免戰牌的戰術正是司馬懿高明所在,因為他知道即便諸葛亮在祁山附近搶到糧食,那數量也是十分有限的,根本無法改變蜀軍缺糧的現狀。

而魏軍糧草靠隴上供給,基本上不成問題,司馬懿故此料定諸葛亮打不起持久戰。

事實很快證明了司馬懿的看法,諸葛亮不久就撤退了,司馬懿迅速追擊,不過諸葛亮一向用兵如神,所以司馬懿推進的速度並不快。

諸葛亮跟司馬懿玩起了捉迷藏,司馬懿怎麼也找不到他的影子了。

一種不祥的預感襲上了司馬懿心頭,當他帶領魏軍以極慢的速度推進到鹵城時,張郃忍不住說道:「諸葛亮遠來攻伐我們,想打我們不跟他打,他們都還以為我們不善於野戰,這樣不是長久之計啊。

祁山那頭已經知道我們的援軍到了,他們的人心已經安定了,我們不必再去尋找諸葛亮的蹤影,不如就此駐紮,分出奇兵以最快速度追擊孔明。

如果這樣畏首畏尾不敢前進,必然會坐失民望。

諸葛亮糧草不濟,如果追慢了,怕是早就跑遠了。

「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諸葛亮素以用兵謹慎而著稱,而司馬懿更是如此。

我們佩服歷史上那些以奇謀攻占敵軍的優秀軍事家,但是要知道,在使用戰術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在拿無數士兵的生命作賭注。

司馬懿很顯然不想用這樣的冒險戰術攻擊諸葛亮,即便是放走諸葛亮,他也不願意冒進。

儘管司馬懿依然不著急地慢慢向前開進,諸葛亮終究還是出現了。

這令司馬懿確認了自己的判斷,前邊有埋伏,自己沒中計。

還是老辦法,登山紮營,不進攻。

別說諸葛亮鬱悶,就連司馬懿軍中的將領們也鬱悶。

賈嗣、魏平數度請戰,對司馬懿說道:「公畏蜀如虎,這不成了天下的笑柄了嗎!」司馬懿不理睬將領們,為了不讓這些武夫煩他,他裝起了病(慣用伎倆,每次裝得都很像),誰都不見,諸將幾次請戰都被他拒之於營門之外。

司馬懿當然不是懦夫,他曾經對諸葛亮發起過試探性的攻擊,不過蜀軍那可是鋼筋混凝土似的防守。

張郃繞到諸葛亮的側翼去攻擊,沒想到中了魏延、高翔、吳班等人的埋伏,張郃大敗,丟下三千多具屍體狼狽而回。

至此司馬懿再也不敢冒進,老老實實的保住營盤,只要諸葛亮不能前進,就是勝利。

又過了一個月,諸葛亮的糧草真的用完了,開始撤退。

司馬懿也是精密計算過的,諸葛亮搶來的糧食數量他心中有數,大概多少天用完他也算的八九不離十。

前次不敢追趕,是因為他料定諸葛亮尚有糧草,不是真的撤退,而這次肯定是沒有糧草了,於是派張郃率兵追擊。

憋了一肚子火的張郃恨不得能把諸葛亮生吞活剝,發起狠來,一口氣追到了木門(今甘肅天水西南),沒想到的是諸葛亮撤兵都撤得非常有層次感,在木門早設下埋伏。

張郃經過這裡時突然弓弩亂髮,飛矢中其右膝,曹操時代最後的名將張郃殞命在此。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此處還出來秀了一把,對魏軍說:

「我欲射一馬(司馬懿),實射一獐(張郃)!」

張郃死得冤枉,此時司馬懿的戰略意圖已經實現,卻沒有最後堅持最初的戰略思想,從而招致損失上將。

而諸葛亮雖然戰術上取得了勝利,但是此次兵出祁山,仍舊無功而返,還損失了大量的軍力、物力。

所以說,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第一次大戰算是打了個平手,二人難分伯仲。

蜀軍糧草耗盡退兵,魏國人的心才算安定了下來。

軍師杜襲、督軍薛悌建議司馬懿趁冬天把糧草運到隴右去,不再給諸葛亮搶收糧草的機會。

司馬懿笑道:「諸葛亮再出祁山,不會在隴西了,因為這裡都是城池,易守難攻,而諸葛亮希望與我們野戰,他必然會在隴東出現。

而且諸葛亮知道自己糧草少,回去必然是徵集糧草,恐怕他三年之內都不會進兵嘍!」

不出司馬懿所料,果然是在三年後,也就是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攻魏。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個智者都經過了三年的準備,這三年他們都在研究對方的戰略戰術,彼此之間已經不再是對手那麼簡單,還有種惺惺相惜、互相敬佩的感覺。

同年四月,諸葛亮兵至郿縣(今陝西眉縣北),進駐渭水之南。

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對蜀軍進行阻擊。

司馬懿分析形勢後,對諸將說:「諸葛亮若是個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則會無功而返,這戰爭也就結束了。

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國諸將皆喜,一切都應驗了司馬懿的判斷。

但司馬懿也難免有失算的時候,諸葛亮上五丈原,不是為了向他發起進攻,而是為了一個地方,這就是北原。

如果諸葛亮占據了北原,就可能形成這樣的局面,渭水和北原會連成一線,隔絕北山的隴道,那樣的話,魏國的居民和這一代的少數民族都會人心惶惶,而戰爭的局面很可能朝不利於魏軍的方向發展。

好在魏軍中還有明白人,雍州刺史郭淮深以此事為憂,向司馬懿提醒道:「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

」(《資治通鑑》)

對於頂尖的智者,簡單的一句話就能觸動他們的靈感,司馬懿馬上意識到了北原的重要性,速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

北原的堡壘尚未建造完成,諸葛亮的前鋒部隊就已經到了,好在郭淮英勇善戰,極富戰爭經驗,雖然蜀軍屢屢強攻,卻始終未能攻克郭淮的半截子工事。

在北原,雙方再次形成對峙,不過諸葛亮此次出山比上次要想得更多,因為面前的對手是司馬懿,是他平生遇到最強的對手。

蜀國早就遣使聯繫吳國,想讓他們在蜀國出兵的時候在南方配合蜀軍的行動。

孫權一向喜歡趁人之危,欣然答應。

同年五月,吳軍也出動了和蜀國相同數量的士兵,十萬人兵分三路伐魏。

可以說這次孫權也是下了血本的,這幾乎是他能動用的所有兵力了。

蜀、吳都是傾其全力展開對魏國最後的攻擊,此戰若能成功,則蜀、吳分天下,若是失敗,他們就再也沒有可能統一天下了。

面對眼前的嚴峻形勢,魏明帝曹睿顯示出了比曹丕更加優秀的才能,他先派大將秦朗率軍兩萬支援司馬懿,並讓秦朗帶給司馬懿一句話:好好把守西線,東吳交給我了。

曹睿御駕親征,率主力部隊反攻吳軍,兩軍相持兩月有餘,最後曹睿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優秀的指揮才能迫使吳軍撤回江東。

雖然歷史沒有給我們留下曹睿對於戰爭實施的諸多細節,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曹睿的雄才和軍事上的天分,完全超越了曹丕,遺傳了曹操的才能。

南線的勝利瞬間為司馬懿緩解了戰局的壓力,他一直都在關心著曹睿的安危,得知曹睿擊退了吳軍,頓時信心大增。

而此時曹睿給司馬懿帶來一封書信,上面只有八個字:「堅壁拒守,以逸待勞。

看過信後,司馬懿無盡感慨,這娃要比他爹強上百倍啊!

諸葛亮東進的道路受阻於司馬懿,從渭水前進,又有郭淮阻擋,只好移軍攻取散關、隴城等地,然後回師進攻司馬懿。

兩軍相持百餘日,可司馬懿就是不出戰。

先是派大將挑戰,後來就是士兵在陣前叫罵,司馬懿一律不聞不問,在營中吃飯、睡覺、看兵書,生活很有規律。

諸葛亮再沉著也知道這事麻煩了,司馬懿是死豬不怕開水燙。

像諸葛亮這種文人急了,就會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辦法。

他特意讓人找來一身女人的衣服派人給司馬懿送去,送衣服的使者是要冒著生危險的,因為這個玩笑開得有點大,這意思就是說你司馬懿就是個娘們。

司馬懿看到了女人的衣服不但沒有生氣(《三國演義》上說還穿上試了試),還把使者安全送了回去。

司馬懿不生氣,不代表他的將領們不生氣,主帥受到這樣的侮辱,就是自己受到了侮辱。

魏軍將領群情激奮,要求司馬懿出戰。

司馬懿見局面已經難以控制,如果再堅持不出戰的話,恐怕是過不了他們這關的,於是上表曹睿請求出戰。

曹睿的回覆沒幾天就到了:老實呆著,不許出戰!曹睿還不放心,派辛毗手持杖節來做軍師,以節制司馬懿的行動。

辛毗到來的消息也傳到了蜀營,姜維聽說這件事情後,認為曹睿讓辛毗來,是鐵了心不讓司馬懿出戰,看來司馬懿這次是要把縮頭烏龜做到底了。

諸葛亮卻不同意姜維的看法:「那司馬懿本來就不想出戰,他向曹睿請戰,不過是為了平息那些武將的憤怒。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他要是想出戰,還需要這麼大老遠的請示一趟嗎?」

諸葛亮遇到了平生最難纏的對手,不過還好,這次他已經做好了和司馬懿周旋到底的準備,不拿下司馬懿堅決不回蜀川。

於是就地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

對於這件事司馬懿在與其弟弟的書信中是這麼評價的:諸葛亮志向高遠,可我不給他機會,諸葛亮多謀卻不肯決斷,好兵卻沒有什麼軍權,雖然出兵十萬,但就我看來已經落入了我的圈套之中,不久我就會大破敵軍了。

顯然司馬懿很自信,也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諸葛亮,諸葛亮就是這麼一個人,他一生用兵太過謹慎,少有奇謀決斷,總是願意打大型的會戰,而不把偷襲、快速靈動的騎兵作為戰術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這就像是一個受應試教育毒害過深的學生一樣,只會大考,但一遇到多變的實際問題時,卻腦筋發死,不肯多思考。

種糧食這個方法又費力氣又慢,無論種什麼糧食都需要幾個月的生長周期,總不能指望隴中的麥子今天種上明天就熟了,所以沒幾天諸葛亮又坐不住了,派了使節去司馬懿的營盤中求戰,意思是說我求求你跟我打一仗吧。

司馬懿心中暗笑,諸葛亮啊諸葛亮!你還是堅持不住了。

司馬懿故意不談軍事,和來使聊起了家常,問道:「諸葛公起居如何,一天吃多少糧食啊?」使者說:「三四升。

」然後司馬懿又問使者:「政事如何?」使者說:「丞相天天政務都要親自過問查閱。

使者走後,司馬懿不無興奮地對旁邊的將領說道:「我看這諸葛亮快要不行了。

」飯量是判斷一個人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諸葛亮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工作量,卻吃得很少,這說明他現在已經非常虛弱了。

蜀國曆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於五丈原去世,臨終前他將身後事託付給了蔣琬。

據孫勝的《晉陽秋》記載,諸葛亮死時,有一顆赤色巨星自東北向西南划過蒼穹,墜於蜀軍軍營。

蔣琬依照諸葛亮的遺計秘不發喪,整軍後退。

當地百姓見蜀軍撤走,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

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

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發現這裡已經人去營空,看到了諸葛亮營盤的整體布置,司馬懿不禁感嘆:「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隨後,司馬懿下令快速追擊蜀軍,辛毗這個死腦筋依然持著仗節在門口攔阻,認為諸葛亮生死尚未確認,不能違背皇帝旨意前去追擊。

司馬懿說道:「一個軍事家所看重的是軍書密計、兵馬糧谷,這兩種東西蜀國營寨中到處都是,你見過有人把五臟捐出去了,卻還活著的嗎?還不快追等什麼!」

一切都如諸葛亮所料,司馬懿聽辛毗的是因為他知道那時不該出兵,當司馬懿認為該出兵的時候,辛毗根本攔不住他。

司馬懿知道關中地上多蒺藜,特意派三千士兵腳穿平底木屐在大軍前行走,令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後再命大軍馬步並進。

一直追到赤岸,這才得到諸葛亮的確切死訊。

司馬懿無奈地搖了搖頭,笑著說:「我能料到孔明生前所想,卻不能料到他死後所做啊!」

歷時七年的諸葛亮五伐中原之戰結束了,現代很多學者都在抱怨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非要以一州之地強攻中原,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以實現其戰略目的。

其實,這還有必要嗎?諸葛亮沒有《三國演義》中說的這麼神,空城計之說也無歷史依據,就像魯迅說的,《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似妖」。

不過我們也沒有必要走到另一個極端,把諸葛亮貶得一文不值,因為就當時的狀況來說,也不會有人比諸葛亮做得更好了。

歷史上無論勝敗留下的只有英雄的足跡,我們不妨把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看得浪漫一些,把這場戰爭看成三國兩位頂尖智者的比拼。

諸葛亮贏得了戰術上的勝利,而司馬懿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他們都用自己的堅持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不過生命的終結意味著一切的結束,如果非要給二者定一個輸贏的話,那麼只能說司馬懿贏在了時間上,生命的延續永遠都是最後的勝利。

一場驚心動魄的王牌大戰結束了,司馬懿已經再無敵手,正當此時,一系列問題卻撲面而來。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大鬍子二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vs諸葛亮,用最真實歷史告訴你誰更厲害

司馬懿可謂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一部《三國演義》讓諸葛亮神一樣的存在於後人的腦海里,而那個總是「手下敗將」的司馬懿也「沾光」跟著「火了」。其實真實的歷史是:諸葛亮確實是一位牛人,治國有方,治軍有...

解密三國:臥龍諸葛亮「六出祁山」背後的隱情

諸葛亮真正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是在他指揮對魏國北伐的戰役中。這是檢驗諸葛亮軍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實,也是古往今來爭議最多的焦點。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輔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權。為了實現先主...

蜀相諸葛亮六出祁山背後隱藏的真相揭秘

諸葛亮真正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是在他指揮對魏國北伐的戰役中。這是檢驗諸葛亮軍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實,也是古往今來爭議最多的焦點。六出祁山其實只有兩次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輔政,掌握了朝中一...

三國:諸葛亮之死

諸葛亮可以說是忠臣的典範,智慧的化身。他6出祁山,次次無功而返,但是後人卻對他推崇備至。他第5次出祁山,持續3個多月,後來因為後主劉禪糧草不足不以為繼,諸葛亮只好把軍隊撤回漢中。然後經過3年準備...